- +1
跟卡斯特罗交谈的这位叫卡彭铁尔,他书写拉美小说的古巴一章
【编者按】马尔克斯曾对他们这一代拉美作家有这样一个评价:“我们大家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胡利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莱霍·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
阿莱霍·卡彭铁尔是古巴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音乐理论家。他一九〇四年出生于瑞士洛桑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酷爱文学的建筑师,母亲是精通音乐的俄语教师。卡彭铁尔从小随父母移居哈瓦那,并从双亲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文艺熏陶。
在哈瓦那读完小学后,十二岁的卡彭铁尔到法国巴黎读中学,同时随母亲学习音乐。一九二一年重返古巴,他进入哈瓦那大学学习建筑,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次年因父母离异,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从此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
一九二七年,因反对马查多政府的独裁统治,卡彭铁尔被迫流亡法国十载。彼时超现实主义正盛行欧洲,他在巴黎与包括作家安德烈·布勒东、路易·阿拉贡,画家毕加索在内的,号称“浪漫主义后法国最杰出的一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很快成为该运动的主将。虽然超现实主义对卡彭铁尔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作为精神早已深植于拉美大地的古巴作家,他却最终背离了这股浸满欧洲味道的潮流,选择为美洲写作。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的:“我完全明白,我不会给超现实主义增色,此外,我深信我的作品将为拉丁美洲而展开。”(阿莱霍·卡彭铁尔:《小说是一种需要》,陈众议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50页)
一九三九年,卡彭铁尔返回古巴,主要在电台从事音乐工作,其间曾前往墨西哥和海地考察,在海地的经历为他后来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一九四五年,卡彭铁尔因为政治原因再度流亡委内瑞拉,直到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胜利才返回国内。
在委内瑞拉的十四年是作家创作的巅峰期,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王国》(1949)和《消失的脚步》(1953)、中篇小说《追击》(1956)以及短篇小说集《时间之战》等代表作。一九五九年回国后,卡彭铁尔在古巴革命政府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并陆续出版《光明世纪》、《巴洛克音乐会》、《竖琴与阴影》等作品。一九八〇年四月四日,卡彭铁尔在古巴驻法国大使任上逝世于巴黎。
卡彭铁尔的代表作《光明世纪》,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风云。
卡彭铁尔的作品对“文学爆炸”时代的拉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率先提出了“美洲神奇现实”的理论。他认为,“神奇是现实的特殊表现,是对现实的丰富性进行非凡和别具匠心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扩大。”(《小说是一种需要》,第82页)“神奇现实”不仅包括物质现实,还包括了人们的思想和梦境。而“神奇现实”的产生需要一种心诚则灵的信仰。与理性的欧洲不同,美洲人民虔诚地信仰奇迹,正是因为这种信仰,“神奇”才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神奇现实”才得以在美洲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卡彭铁尔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巴洛克风格。作家认为,夸张华丽,动荡多元,充满想象力与画面感的新巴洛克主义最适于描写“美洲神奇现实”。他经常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同美洲土著和黑人的神话,宗教,传说等结合在一起,将日常的生活场景置之于充满荒诞和想象的魔幻氛围中,从而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因为从小就在欧洲和美洲之间生活和学习,卡彭铁尔精通多国语言,对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也许正因为自身的跨文化背景,卡彭铁尔尤为主张拉美作家们用广博的文化武装自己,并注意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和联系。在国外,他的作品不仅是拉美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珍贵的参考资料。
除文学外,卡彭铁尔在其他诸多领域,特别在建筑和音乐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曾创作古巴第一部音乐专著《古巴音乐》,还有介绍哈瓦那建筑的《柱石之城》。音乐与建筑也深深影响了卡彭铁尔的文学创作,他经常有意识地以作曲家或建筑师的手法去构造文字。他的不少作品具有一种交响曲式或回旋曲式,抑或是建筑式的内在结构。
《时间之战》共收录了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十个短篇小说,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收录其早年短篇小说的“先锋派”,包含三个短篇小说成名作的“时间之战”,以及由四个小说组成的“其他故事”。
“先锋派”是卡彭铁尔早年的创作,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印记。其中《学生》是作者未完成的手稿,虽没有完整的情节,却通过一个学生在医院目睹外科手术的经历,勾勒出一个荒诞不经、充满想象的超现实世界。《电梯奇迹》则更像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主角多米尼克是个被迫还俗的修士,生活在纸醉金迷的大都会,白天在高楼大厦开电梯谋生,晚上在楼顶虔诚苦修。他向往与世无争的隐修生活,却悲剧性地成为一场暴乱的牺牲品,最后为了信仰“殉道”,奇迹般坐着电梯升入天堂。《月亮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擦鞋匠被鬼魂附体的故事,充满古巴黑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元素。
“时间之战”这个题目来自西班牙剧作家洛佩·德·贝加戏剧中的一句台词:“这是怎样的船长,这是怎样的时间之战的战士?”正如题目所示,这一部分里的三篇作品都以时间为主题。
《溯源之旅》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从侯爵去世后祖宅被拆开始,一直写到他出生之前,甚至更久远的鸿蒙时代。整部小说如同一部倒放的电影,又如一幅精致的十九世纪哈瓦那风情画。
如果说《溯源之旅》是时间在一个人生命中的倒流,那么,《宛如黑夜》则是时间在漫长历史中的回闪。小说分为三章,分别对应了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十六世纪对新大陆的征服,以及十七世纪美国向南部西班牙殖民地的扩张三个历史时代。小说第一章的主人公正是洛佩·德·贝加那句台词中的古希腊战士。他在奔赴特洛伊城的前夕,经历了从豪情万丈到心灰意冷的心路历程。萧条异代不同时,第二章,第三章中的主人公也是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虽然生活的时代相差了千百年,但他们的经历和情感,却与第一章中的战士如出一辙。在小说的结尾,作家打乱时空,不留痕迹地将三名士兵合成了一个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时间流逝了两千年,人类的命运却没有丝毫改变。
《圣雅各之路》是三篇小说中最复杂的一篇。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当时的美洲正在进行殖民扩张,而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不断爆发镇压异教徒的战争和流血事件。作家通过一个朝圣者在新旧两个世界的冒险经历,反映出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主人公胡安本是天主教士兵,随西班牙军队开往安特卫普镇压异教徒,不幸身染鼠疫。在生命垂危之际,因看到天上的银河而奇迹痊愈。大难不死的他决心前往圣雅各朝圣,却在途中遇到一位从美洲回来的印第安人,在其花言巧语的诱惑下,胡安放弃了朝圣的念头,怀着对财富和荣耀的渴望,雄心满怀的奔赴新大陆,可到了美洲才发现,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穷困潦倒中,胡安杀了人,当了逃犯,还与当年征讨过的异教徒们称兄道弟。美洲艰苦的生活加重了人们乡愁,欧洲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可当胡安历经艰险重新回到西班牙的时候,却又一次陷入了对现实的失望之中,开始思念起美洲的一切来。他像当年那个诱惑自己的印第安人一样,劝说另一位也叫胡安的朝圣者和他一起去美洲发财冒险,再次踏上了开往新世界的航船。
这是一篇具有音乐结构的小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虽然胡安的故事一直都在向前发展,但文中有很多段落的字句都是一模一样的。安特卫普的胡安,朝圣者胡安,印第安人胡安……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轮回,恰如同一主题下的变奏和回旋,演奏出相似而又变幻的乐章。
“其他故事”包含了四篇短篇。《昏暗的祭典》以十九世纪中叶的古巴为背景,展现了圣地亚哥城天灾人祸的一年:地震,瘟疫,末日般诡谲的气氛。《亡命徒》写了一个逃奴和一只逃跑的猎狗的故事。《先知》围绕着史前洪水的神话展开,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诺亚方舟”。《避难权》则像一个政治寓言:某拉美国家的总统秘书在军事政变中侥幸逃脱,来到某小国使馆避难,阴差阳错间不但成为该国新任大使,还俘虏了前大使夫人的芳心。作者以荒诞喜剧的笔法,反映了拉丁美洲黑暗的独裁现实。
翻译卡彭铁尔的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作家巴洛克式的文风使得小说行文极其繁复晦涩。另一方面,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到欧洲、拉美乃至非洲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风俗、典故等内容,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这些内容无论对读者的理解,还是对译者的翻译,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