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这些90后来说,亲自调查家族史比读历史书有劲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4-12-18 11: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今年9月29日,一项名为“家·春秋口述史计划”的活动开始活跃于社交网络,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征集家族史口述记录影像作品。计划的主题脱化于巴金名著《家》《春》《秋》。“春秋”指代历史,“家·春秋”则是关于“家”的历史。

10月17人,“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第二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

        说起口述历史,人们先想到的可能是崔永元。而这一次参加口述历史的主体却是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90后。这项活动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主办,11月20日,基金会理事长崔永元发微博评价这项计划说:“你们关注历史,国家就有希望。”

        这项口述史计划上线3个多月来,有78组团队、30多所高校、几百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发去报名视频和计划书。目前,25组作品通过网络票选和专家评审而进入众筹、执行阶段。

        《东方历史评论》编辑李远江说:“当我给学生讲历史课本的时候,无论我多么努力地讲,学生依然不听,但当他们自己去调查自己身边的历史时,非常专注。”

        在这群为家族史奔波、采访、拍摄、记录的大学生,为什么想参加这样一个记录家族史的计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此采访了几组参选大学生。

黄阳:做家乡史,记忆不会说谎(21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

        黄阳的外婆家在四川省安仁镇,这个镇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地主刘文彩。百度百科对刘文彩的注释写着:“川西地区中国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著名的大地主,军阀刘文辉之兄。是集官僚、军阀、恶霸、地主于一身的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而黄阳的外公就曾是刘文彩家的佃农,母亲也曾就读于经刘氏公馆改建的红太阳幼儿园、前身为文彩中学的安仁中学。“他们说刘文彩根本不是外面传的那样。”

        黄阳的外公说当年安仁的一切都与刘文彩有关。黄阳感受到了做家族史的责任感。“对我来说那是对故土故人的责任感。那个时代的政治需要,给刘文彩涂抹了太多不属于他的符号。因为胆怯和无力,人们选择噤声,但是记忆不会说谎。到现在,安仁镇的人都还感谢刘文彩。”回到课堂时,黄阳为同学们转述了外公所说的刘文彩。老师当场说,如果不是黄阳说的这些,他印象中的刘文彩就一直只是“大地主大恶霸”。

        不久,“家春秋”团队就到人大进行宣讲。会上主持人提到了刘文彩的孙子刘小飞,黄阳当场就报名了这个口述史计划。

        不过,黄阳也渐渐发现计划的进行没有想象中容易。接触过刘文彩的老一辈基本已经离世,而剩下的老人也多八九十岁,无论身体、记忆和表达都难以支撑采访。到现在为止,黄阳采访了三个人。一位是刘文彩的第三个儿子,已90多岁。这位老人和照顾他多年的阿姨如今住在安仁镇安置小区一间堆满药品的房间。

        “他生病后便不接受采访,这一次也许是因为我是安仁镇的孩子,他接受了。”黄阳回忆起采访细节,特别感慨,“阿姨说老人爱看报,每天她都要用手抓住他的手写字,用这种方式给他‘读报’。我进行采访也是,因为他耳朵不好,都是阿姨抓住他的手在床边写字来‘提问’。他说话很艰难,但是那天他对我提问的回答都很长很长。阿姨送我们出来时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这么多话了,她觉得他很累但是很想继续说。”

        另外两位已采访对象是黄阳的大外婆,以及一位姓代的爷爷。“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的大外婆的娘家曾经就是刘家的佃农,她主要讲了当年收租的真实场景。代爷爷是刘文彩孙子的小伙伴,小时候常在刘家庄园玩耍,他主要讲他儿时和刘文彩的接触。”采访的结果让黄阳震动,家乡人的说法很一致:“说起我们安仁镇,就要晓得刘文彩。不管怎么说,文彩中学是他修的,修街道修水渠也都是他。他对安仁镇,是好的。他是个好人。”

        “其实2005年有一期‘凤凰大视野’做的就是刘文彩,那个节目已经完成了向大众‘还原’的任务。而学界对刘文彩这个人物的‘还原’也早在十多年前就完成了。”黄阳向澎湃新闻坦言,“可我觉得我做这个东西的意义在于,它源于家乡人的记忆片段。所谓‘还原’,任务太沉重了。这些记忆或许从微观角度对‘还原’有所贡献吧。”

陈和丰:普通人的历史才是社会变革最真实的反应(22岁,上海大学历史专业)

        1965年到1984年,数万上海干部职工参与到了上海小三线的建设中。而陈和丰的爷爷和奶奶,也被卷入这股“小三线”的洪流。对于这段家族史,陈和丰从小就有所耳闻,但直到2013年9月底爷爷去世,陈和丰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才发现爷爷留下的很多资料。这些档案记载了陈和丰从不知晓的家族史。

        和“家·春秋计划”中大部分参与者不同的是,陈和丰从本科到硕士都读的是历史专业。他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历史由过去的人所经历过的种种事件组成。我们通常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都会到历史中去寻找借鉴和参考。同时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还原过去的人的部分人生。从他们的人生中,我们会有一种感悟和自省。” 陈和丰告诉澎湃新闻,“平时我学习和研究的历史都是大历史,都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

        而爷爷去世后,陈和丰才开始有了了解家族史的信念。“家族史,往往都是普通人的历史,但尽管普通,它能够反映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最直观、最切身的感受。当我们谈及大历史,动不动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往往才是社会变革最真实的反应。” 陈和丰说,“况且,只有对祖辈的历史有了解,后辈才能有一种家庭责任感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自觉意识。”

        陈和丰采访了奶奶,大伯,父亲。一开始,家人们会觉得自己都是小人物,没必要进行研究。但是这个过程展开后,陈和丰发现,家人们似乎都有一种强烈地还原当年历史的情绪和感怀。

        “我爷爷奶奶去安徽的时候,我大伯12岁,我爸爸6岁。大伯既当爹又当妈。” 陈和丰告诉澎湃新闻,大伯说起爷爷奶奶离开时曾承诺等到小三线那边学校建立起来了就把他们接过去,想不到这一等就等了十五年,作为晚辈他听了非常感慨。“在了解到我的父亲是在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环境下成才的,我更加能体会到他平日里工作的辛苦,同时我也希望平时能多陪陪我的家人,让他们能够满足。”

        而这次整理自家的历史,也让陈和丰对“小三线”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体会。“最直接的体会是一个国家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变革看似轰轰烈烈,可这都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堆砌而成的。我们应该对过去一贯忽略个体的理想主义作出反思。”

童彩虹:历史其实跟人的记忆是差不多的(21岁,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童彩虹想做家族史,主要和奶奶有关。在她小时候,奶奶经常和她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我那时就觉得很有意思。前几年奶奶去世,我想如果可以把她经历的事记录下来该有多好。”也因此,家春秋计划和童彩虹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和小伙伴想到了一个特别的题目——《我家的浪漫史》,即记录家中父母以及祖辈的相爱经历。“这个题材和我们生活很贴近,但少有人发掘,而且祖辈、父辈的爱情和我们确实是不同的。”

        在童彩虹的计划书中,她写道:“1919年‘五四运动’后,以感情为基础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在城镇进步青年群体中出现;新中国建立后,旧的政治、经济体制改变,自主婚姻替代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阶级阵线十分明确,男女两性结合多以阶级成分为基础;1970年代,物质基础好转,两性结合开始由阶级成分转变为物质条件;198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普遍追求发家致富,男女婚姻结合大多偏重于经济基础;1990年代,城镇改革打破‘铁饭碗’,个体工商业蓬勃发展,婚姻基础演变为重人才、重知识、重经济,广大青年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配偶,自由恋爱结婚。”

        虽然具体采访和拍摄还没有开始,但童彩虹和小组成员已经想好了几个问题,比如“当年为什么会和对方结婚?”“当年的父母对你找对象提出的建议是什么?”“你给自己的孩子找对象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她还特别注明,不问判断性的问题,要多问描述性的细节。

        “课本里的历史,都是大事件。但是家族史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问及她眼中历史的含义,童彩虹说,“其实我觉得历史其实跟人的记忆是差不多的,记忆也有模糊和差错,这在历史中也同样存在。但口述史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的记忆去寻找历史中的真实性,感觉是宏观历史和微观记忆的结合。”

        在别的小组选题出来后,童彩虹也曾短暂地担心自己的题目会不会显得“有点low”,但很快她相信从长辈的爱情是可以读到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文革’、饥荒这些大事其实都和老一辈的爱情息息相关。” 童彩虹告诉澎湃新闻,“你会感觉历史其实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它可以离我们很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