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这个基建狂魔,如何走入迟暮

2021-05-27 13: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本星君 读懂本星球

作者▏桃桃莉丝

出品▏本星君

这些年,中国不间断的开路、筑路、拆了造、建了修中越来越富,并得到了一个非常切合的称号——基建狂魔。

但若把时间倒推几十年,这个称号也曾毋庸置疑的属于另一个国家,美国。

这听起来不免有些微妙,毕竟如今美国的基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十分落魄,不要说“要想富,先修路”了,现在美国人口口相传的俗语是“汽车跳,纽约到”,意思是当你发现路越来越破,坑越来越多,就说明纽约快到了。

▲坑坑洼洼的美国“母亲之路”,著名的66号公路

最繁华的纽约尚且如此,其他次一级的城市、次很多级的乡村便可想而知。

那么,这个曾经的基建狂魔究竟遭遇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变成如今的境地呢?

01

基础设施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疯狂基建的习惯也不是突然培养出来的。美国的原始大基建至少能够追溯回19世纪末期,当时美国的航运业已经趋向饱和,铁路则是一块还不曾被瓜分的、充满着诱惑的大蛋糕。

于是许多原本的航运巨头纷纷弃航投陆,开办起各种各样的铁路公司,一边暴力圈地、一边疯狂挣钱,一边恶性竞争、一边疯狂建设。

由于资本家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向钱看”的,所以只要有利可图,他们的热情就会高涨、效率就会飞升。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原本是美国著名的航运大佬,后来敏锐地发现了铁路行业的商机,于是又成为了著名的铁路巨头

在全民的全情投入下,美国也曾完成过10年建成20万公里铁路的壮举,从此于血脉中刻下了疯狂基建的基因。

等到1933年前后,这种基因又得到政策加持,进而实现了双倍的疯狂——为了拯救陷入危机的美国经济,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方案,史称罗斯福新政。

这是但凡提到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就必然会涉及的历史概念,因为它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大力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在吸纳失业人口和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基础设施。

▲宣传罗斯福新政的漫画海报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联邦政府在各类工程上的总支出差不多有180亿美元,兴建了约740万英亩的公园绿地、66.4万英里的公路、12.2万栋房屋、7.7万座大桥、1.2万个运动场和成百上千的机场、校舍、医院……

而那些经常在科幻电影里出镜的旧金山金门大桥、纽约帝国大厦还有胡佛水坝和巴拿马运河,也基本都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

▲经常在科幻电影里被炸毁的金门大桥

那时的美国完全无愧于基建狂魔的称号。

修到最后,美国人甚至发现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修了——铁路、公路、运河、机场、桥梁……

所有该有的基础设施都有了,不该有的重复修建和资源浪费也都有了,基建好像已经达到了巅峰?

那就没有必要再浪费珍贵的人力和物力了,美国人觉得,这已经完全是可以坐下来享受劳动果实的时刻。

于是就在修无可修的信心之下,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暂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州际高速公路和圣劳伦斯河航道工程成为了最后的绝唱。

而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美国确实再也不曾大兴土木。

疯狂的青春时代就此结束,“基建狂魔”从此过渡到了养老的魔幻时期。

02

虽说吃老本这个行为不太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确实有吃老本的资本。

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疯狂建设后,美国的基础设施一度达到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并坚持稳稳地坐在许多世界之最组成的宝座上。

就算是在被无数人疯狂吐槽的今天,美国也依然坐拥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铁路网、航空网、通信网和物流网,以及极大规模的能源系统和能源产业。

▲美国交通路网

而且这些成就并非是有量无质的粗制滥造。直到今天,美国许多机场的动线规划和运行效率依然为人称赞,因为它足够高效、快捷,能够让经常有出行需求,又不愿意浪费过多时间的乘客迅速完成整个登机的过程。

同时,各大城市里呈辐射状的地铁也很好地满足了20世纪美国人民从郊区前往市中心的出行需求。

▲虽然小,但功能齐全、路线清晰的肯尼迪机场

只是问题在于,尽管美国人在疯狂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曾经非常精心地按照当时的情况和需求去制定方案、设计图纸,但情况和需求是会变化的。

一旦城市化推进,人们不再需要从郊区前往市中心,而是要从一个居民区前往办公区,那么辐射状的地铁线路就会成为累赘,人们不得不选择开车出行。

▲华盛顿的地铁路线图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口的增加,从前的公路、机场、桥梁也越来越老旧,不要说更新换代、重焕光彩了,就连实现基本的功能都成了问题。

今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了严重的暴雪和寒潮。极端的自然天气造成了电路与供水系统的不幸崩溃,缺水和断电的情况又使无数人在零下十度的风刀霜剑中瑟瑟发抖,最终的结果就是许多居民甚至开始拾柴取暖,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遭遇暴雪侵袭的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

这正是美国脆弱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由于建得太早、修得不够,许多设施早就老化到了最大使用期限。

据统计,美国约有33%的公路需要整修,25%的桥梁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17%的水坝存在“潜在高危险性”……,另有1.85亿车次的车辆每日穿行在具有结构性缺陷的五万六千座桥梁上。

▲ 破损的桥梁

根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报告,美国近日的基础设施评分已经达到了C-,也就是“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之所以要用“达到”这个词来描述,是因为这已经是美国20多年以来拿到的最好分数了。

而比这些糟糕的情况更糟糕的是,美国早就意识到了问题,但始终无力解决。

03

正如生病的人需要看病一样,老旧的桥梁、公路、机场也需要修理和重建,但这个过程比想象中的还要更加复杂。

▲老旧的地铁站

首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资金。如果想要将美国的基础设施总体评分从现在的C-提升到B,至少需要在未来的10年内投资2.6万亿美金,但美国政府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而这一直是美国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美国有非常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又总有一万种方式来避税,所以美国政府只能依靠着微薄的工薪阶层们缴纳的税收度日。

而如果增加税收的话,可能就会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和个人收入的减少,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GDP的下降,所以绝不能贸然行事。

▲美国税收结构

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则是技术人员的断代。

前文曾经提到过,美国自上个世纪中旬开始,就再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基建项目了,没有工程,也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人抱着一腔热情去投入这个行业,因为谁也不想毕业即失业。

于是美国基建工程的技术人员一度凋零,到后来,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团队都凑不齐了——既缺能够主持大局的高端人才,也少经验丰富的实操选手。

遭遇类似窘境的,还有与基础设施建设休戚与共的制造产业。在基建的疯狂时代落幕以后,大部分生产钢管、铁轨等重要零部件的工厂都因为失去了市场而纷纷倒闭,机器设备被当作破铜烂铁贱卖掉,熟练工人不得不另谋他路。等美国想要重新维修铁路的时候,他们已经生产不出无缝铁轨了。

▲1935年,重工业中心匹兹堡的铁路站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大坑也结结实实地堵在美国人建设基础设施的道路上,那就是美国低到令人发指的施工效率。

一方面,美国人对劳工的保护非常周全,他们的工人会严格按照8小时工作制来工作,并且默认所有的高温、雨雪天气都是带薪假日,当然这是个好习惯,但进度条确实会拉长很多。

另一方面,据许多从施工现场传回来的消息称,五六个人的队伍中,通常会有一个人负责举牌,两个人负责指挥,一个人负责抽烟,剩下的才是真正在工作的。

——等到美国人把必备的基础设施统统搞一遍,地球搞不好都已经毁灭了。

04

前段时间,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在传统工业重镇匹兹堡发表了讲话,并宣布了一项总投资达到2.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复苏计划。

如果计划切实实施,就将成为罗斯福新政后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一次投资。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想要再兴基建。1992年,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时,也曾大张旗鼓地启动过“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大力扶持信息产业,推动美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当时的一系列措施相当有效,诸如微软、苹果、谷歌等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无数的人才和专利直接将美国送上了信息领域的霸主之位。

▲耗资50亿的苹果飞船总部大楼

但这一次的基建其实是新基建,它关注的并非交通、水利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而是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

所以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情况:尽管互联网是在美国新基建的冲刺中诞生的,但由于电网等传统基建跟不上,美国的平均网速一直远远落后于韩国、挪威等国家。

▲各国移动网络平均速度分布图

拜登的“基建和经济重建计划”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基础设施重建计划,并且涵盖了从传统基础设施到新型基础设施、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农村基础设施、从工业基础设施到学校基础设施的全领域,希望能够拯救美国基建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脆弱生态,并挽回如今已排在世界十名开外的前任基建狂魔的尊严。

当然,要想把这个想法落到实处,拜登和美国还有挺长的路要走。毕竟他的前任特朗普、前前任奥巴马也不是没想过重振美国的基建,甚至草案都做出来了,但最终还是屈服于那些现实的问题:

寻找合适的方法筹集资金,重新培养能够担当大任的技术专家和操作人员,生产或进口足够的零部件,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特朗普和足有一人高的“美国高铁项目建设流程图”

这样看来,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美国机场们依然还会像《经济学人》所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伟大国家提供的最寒酸的欢迎仪式”,要复兴基建,且有的等。

原标题:《美国这个基建狂魔,如何走入迟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