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奇葆:文汇报不要单纯看发行量,要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文汇报有一批高层次的读者,不要单纯看发行量,你们有影响力,要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站在文汇报社5楼的作品墙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颇有兴致地浏览着墙上张贴的一篇篇新闻报道,对这张“全国人文大报”定位的主流媒体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给予肯定和期待,他说:“要办好一张文化的报纸的确不容易,文汇报,我是每天都看的。”
12月14日上午,刘奇葆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等一行来到文汇报社调研,和一线记者、编辑亲切交流,一一握手。采编职务序列“设计得很好”
2个月前,文汇报在上海报业集团率先实施了“改版、改机构、改职务序列”的“三改联动”改革试点。
这项改革中的亮点——“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昨天的调研中,刘奇葆一行在文汇报社党委书记陈振平,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黄强等陪同下,走进文汇报社,“第一站”就来到了专门制作的“文汇报社采编专业职务序列示意图”展板前,详细了解这项旨在强化一线采编人员职业归属感的改革新举措。
“那就是一下子当‘特首’了。”刘奇葆与在场的“特聘首席”之一、编辑潘向黎亲切地聊了起来,“你现在要怎么履行自己的职务呢?”潘向黎说,根据职务序列,特聘首席是报社的业务带头人,当上“特首”后,她的“规定动作”并没有增多,报社反而在选题策划方面,给了她更大的自主空间,还将为她提供了一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鼓励开展更多有深度、跨领域的报道。
这时,陈振平补充说,潘向黎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将这样在文学界有影响力的知名记者选为“特首”,既为报社同仁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又对强化报纸的人文特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黄强说,整体纳入这套体系后,不仅普通记者、编辑可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作出更清晰的规划,优秀采编人员还能“跨级”冲刺专业首席、特聘首席等。听了一席介绍,刘奇葆笑着称赞道,“我觉得这个设计得很好!”特聘首席的收入或比总编辑高
虽是周日,文汇报社内依然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得知部长一行前来慰问大家,记者编辑们纷纷涌上“围观”。对于大家关心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韩正说,“现在上海的报社员工收入不算高,要有新的机制能使这部分人有一个提升。”刘奇葆则细细询问了职务序列改革后采编人员的工资待遇情况,“首席是不是比1级的收入高?”“基础工资多少?”“增量部分多少?”……
韩正接过话头说,“媒体的关键是采编人员,媒体的领导主要职责就是为采编人员服务。如果采编人员全部走行政这条路,报社就没救了。一定要遵从采编人员序列的规律,从专业上往上走。”他笑着对潘向黎说,“今后你的收入比总编高,就好了。”听到这席话,在场的采编人员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文汇报,我是每天都看的”
在文汇报各采编部门了解情况,刘奇葆与记者编辑们亲切握手,鼓励大家努力工作。当走到文化报道中心时,他说,“这是你们的核心部门了吧?”对于文汇报“全国人文大报”的定位,刘奇葆风趣地解读:“你们文汇报姓文嘛。”他接着说,“要办好一张文化的报纸的确不容易,文汇报,我是每天都看的。”
来到要闻部,一张乒乓台上摆满了一份份改版后的文汇报。大家在展示台前驻足,刘奇葆着重了解了文汇报新推出的《文汇学人》专刊等体现人文特色的“拳头产品”。 刘奇葆表示,“文化宣传离不开人物,把文化解读和人物解读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看到前不久一期《文汇学人》封面上印着汤志钧等上海学界“四老”时,他说,“这些都是你们长期联系的人物吧?还要推出一些新人物,要有新面孔。”-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