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心之路|遵义检察官谢佳清驻村扶贫,带领村民凿出“天路”
芝麻镇竹元村是贵州遵义偏远的村落之一,“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当地村民几年前还过着“不通路、不通水”的闭塞生活。而现在,竹元村建成了近60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遵义市区到村里的开车时长从近5个小时缩短到了不到3个小时。
谢佳清和村民一起观察红高粱幼苗生长情况。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这些变化,离不开驻村干部谢佳清的努力和坚持。2016年3月开始担任竹元村第一书记后,她和当地干部一起,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带动村民“出钱、出力、出地”,花了两年时间在深山中挖出数十里公路。同时,她为竹元村争取到资金,建起了水库,并引进核桃、有机红高粱等产业,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期间,谢佳清身体遭遇癌前病变,为了不耽误村里项目推进,她选择保守治疗而非手术,服用了大剂量激素,因此遭受了“变胖”等副作用。澎湃新闻近日在竹元村见到谢佳清时,她看起来仍有些许浮肿。除此之外,因长期爬坡上坎,她的腿也出现了问题,正准备到成都就医。
谢佳清现在已经53岁了,还有两年就可以退休了,而她将利用这段时间,为“乡村振兴”再出一把力。
“这一生无怨无悔了。”她告诉澎湃新闻,驻村扶贫之前,自己是检察官,做到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没有因办理过的任何一个案子后悔”;而在竹元村期间,自己得到了村民认可。“当看到那一张张摆脱贫困的笑脸,看到那一幅幅奋力致富的场景,这就是我梦想中的‘诗与远方’。”谢佳清说。
竹元村近60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均是谢佳清发动村民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最后由政府出资硬化。
走进“高原孤岛”
2015年7月,谢佳清被遵义市人民检察院选派到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进行定点帮扶,约半年后,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按照原计划,彼时已47岁的谢佳清应回到原工作岗位,并有机会参与遴选员额制检察官。
“但他们(芝麻镇干部)希望我继续留下来,我们单位领导也征求我的意见,问能否再去当地的深度贫困村——竹元村担任第一书记。”谢佳清告诉澎湃新闻,领导没有当即让她做出决定,而是建议她先到竹元村看看。
对于这个村落,谢佳清早有耳闻。芝麻镇竹元村是遵义最为偏远的村落,彼时属遵义县(后改设为播州区)管辖。该村地形是“三座高山夹着两条深沟”,近千户人家散居在深山老坳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一栋像样的房”,与外面的世界相比,犹如“高原孤岛”。
尽管谢佳清有了心理准备,但首次“竹元村之行”仍出乎意料。“从遵义市区到芝麻镇要两个小时,而从镇里到竹元村,却花了三个多小时。”谢佳清回忆,因竹元村偏僻,到镇上的路未通,一行人需要开车至仁怀市喜头镇“借道”,再绕行进村。
“进村的路是老百姓自己挖的,还长着茅草,部分路段在悬崖峭壁上,颠簸不断。”谢佳清进村后,发现这里“与世隔绝”,房子大多破旧。因生活长期闭塞,见有陌生人来,村民只是表情呆滞地看着。谢佳清坦承,自己有“洁癖”,而村里卫生条件太差,尤其是她上完当地旱厕后,“有些难受”。
“我心想,还是不干了,回原单位算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改变了她的想法。
在村中探访时,她路过一口水窖,在井盖上看到几个大字——“吃水不忘共产党”,询问之下才得知,这些水窖是遵义市人民检察院投入110万元为竹元村修建的。此前,竹元村水资源极度匮乏,当地群众只能把房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沉淀后饮用,“洗了脸的水用来洗脚,最后再拿去喂牛”。水窖修好后,为了感恩,村民特地在水泥井盖上刻下这几个字。
“字是村民自己刻上去的,写得歪歪倒倒。”谢佳清说,这让她颇受触动,“作为党员,我们不管做多少事情,都是在为党旗添光彩,从老百姓那里获得的信任是实实在在的。”
当天,村里人执意留她吃饭,并买来羊肉招待。“肉是村民走了很远的路,去另一个村抬回来的。”谢佳清回忆,吃饭时,屋梁上有老鼠爬动,她吓出声来,村里老支书则有些尴尬,连忙岔开话题,指着不远处一栋砖房,说“那里没有(老鼠)”。“他的意思是,如果我来村里任职,就住砖房,干净一些。”谢佳清彼时已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地干部和村民对她的“期盼和挽留”。
回家路上,谢佳清“头都想痛了”。“我当时已经有了一些思路,可以帮到他们,但员额制检察官又是梦想,这是对我几十年工作的肯定。”谢佳清为此询问丈夫的意见,丈夫告诉她,“人活到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价值,而所谓价值就是更多的人需要你”。
谢佳清豁然开朗。“我决定留在竹元村,尽最大的努力改变这里,能够变多少算多少。”谢佳清说。
曾经贫穷落后的竹元村如今换了模样。远处正在修建的高架桥墩属于仁遵高速,老支书黄大发所在的团结村就在附近。
打响“扶贫第一枪”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到竹元村担任第一书记。她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地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彼时竹元村各个小组之间仅有泥路可走,无法开车,谢佳清只能搭同事的摩托车在山里跑。“他们都是赛车手。”回想起那段经历,谢佳清仍对当地村干部“被环境逼出来的高超车技”记忆犹新。
通过走访村民,谢佳清收集了40多条“建议”,这些建议均是当地村民对于未来生活的“设想”。比如有人提出修路,具体到了组与组之间路线怎么走,有人希望在山间修建水库,解决吃水问题,还有人希望开发溶洞、石林等旅游资源。这些想法让谢佳清颇为意外。“村民在这里生活,哪些是亟需解决的痛点、哪些是他们未来期盼的,他们比谁都清楚。”谢佳清说。
在此基础上,谢佳清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脱贫攻坚发展计划。那时竹元村已从播州区(原遵义县)划归至汇川区管辖,这份“脱贫攻坚”计划很快得到区委区政府支持。2016年7月,区委主要领导带队到竹元村调研,“规划上的内容基本照单全收了”。
此后,通村通组公路、水库、幼儿园等项目相继开工。其中最受村民牵挂的便是“修路”,这被视为打响竹元村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枪”。“以前到镇上赶集,村民出行打摩的,费用高不说,还不安全;如果是步行的话,来回需要大约一天。”竹元村党支部书记黄光领告诉澎湃新闻,当地老百姓深受交通不便之苦,曾有贫困户对前来调研的官员称,“给我发10万元钱,都不如将门前的这条路修好”。
谢佳清称,竹元村从区交通局争取到了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修路。因大型机械无法进山,毛坯路全靠村民出力。交通局方面彼时承诺,“村民挖多少路,政府就出资硬化多少”。为此,谢佳清甚至动员部分在外务工的人回乡,“多挖路、挖宽路”。村民们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历经两年时间,最终凿出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以及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
近日,澎湃新闻随谢佳清乘车前往竹元村,仍能依稀感受到村民们在山中修路的艰辛。其中一些路段尤为险峻,路面陡峭、湿滑,旁边则是悬崖峭壁,人坐在车上也不由得感到紧张。谢佳清说,“当代愚公”老支书黄大发所在村庄——团结村距离竹元村不远,“他老人家修的是‘天渠’,我们修的则是‘天路’。”
修路期间,也曾遇到“不被理解”的难题:有些村民土地被占用,不愿意让步。为此,谢佳清和其他村干部“跑断了腿、说哑了嗓子”,不断上门和村民沟通。
村里一位老人年轻时是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小孩,“几个儿子都靠读书走出了大山”。对于修路需占用其后院土地一事,村干部、镇干部“劝了几十回”,这位老人始终不松口。谢佳清亲自上门拜访劝老人说:“村里乡亲往上数几代都算是一家人,您的亲生孩子走出去了,村里其他年轻人呢?路修不好,大家还会重复您以前过的苦日子。”听到这些,老人心有不忍,最终同意。
谢佳清告诉澎湃新闻,那段时间,公路、水库、水厂、卫生院、幼儿园等项目相继“开工”,“一会儿协调这个,一会儿协调那个,每天事情都特别多。”但看着村子一点点改变,谢佳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为竹元村“站岗”到退休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市纪委市监委,任宣传部副部长,但她仍不忘初心,继续驻村。在为村里修路、建水库等之外,谢佳清还想法设法为村民增收,想办法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力推经济作物。她请来专家考察,发现竹元村土壤适合种植核桃和高粱。但在推广核桃种植之初,并无多少人响应。
“前些年村里栽种的核桃不挂果,村民都不愿意再种。”眼看快要错过栽种季节,谢佳清“狠下心来”,向村民承诺,“如果不挂果,损失全部由她赔”。“我算了一下,如果真的要赔,需要五十万元。”谢佳清没敢将这件事告诉家里人。就这样,380亩核桃苗种下了,谢佳清潜心研究核桃栽培,帮助村民管理。但在此时,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此前做过多次手术的身体,被检查出“癌前病变”。
竹元村党支部书记黄光领回忆,当时医生要求谢佳清“必须马上到贵阳接受手术”。“但她考虑到自己离开竹元村后,其一手引进的核桃产业会受到影响,且村里尚有多个项目也在同时进行,因此选择保守治疗。”黄光领称,保守治疗需大剂量服用激素,“会严重损伤肝肾”,使身体“变形变胖”,但谢佳清依旧坚持。
那段时间,谢佳清“眼里都是核桃”,家里的事她都“没能顾及”。“多少会有些自责。”谢佳清说。令她欣慰的是,核桃后来顺利挂果,自己的病情也得到控制。村民开始主动要求种核桃,谢佳清又迅速发展了1500多亩。
此后,谢佳清趁热打铁,主动和某著名酒企对接,争取到了8000亩有机红高粱种植指标,其中1900亩由竹元村种植,多出来的指标则分给了其他村。“村民原本也种植红高粱,但囿于质量不高、售路不畅,难有收益;和企业合作后,对方为我们提供种子,村民按照一定标准种植,丰收后再卖给对方,这样产值和收购价格都上去了。”谢佳清介绍。
种植有机红高粱的村民王联谊告诉澎湃新闻,以前种植普通红高粱,“一斤只能卖一元多,年收入几千元”,而现在种植的有机红高粱则能卖四元多,“收入能有三、四万元”。
此外,脆红李等经济作物也被引进到了竹元村。村里还成立了遵义厚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培训村民,实现劳务输出。现在,竹元村早已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彻底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0000元以上。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已达46万元。2019年,谢佳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一晃5年过去,谢佳清和竹元村早已难以分割。“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我希望能在这里站岗到最后。”谢佳清称,对于竹元村,她仍有心愿未了。“村里山上有一片石林,非常壮观,是独特的旅游资源,我和村委的同事都希望将它开发出来。”谢佳清说,她不希望留下遗憾。
竹元村位于深山之中,海拔相对较高,即便在盛夏也颇为凉爽。黄光领告诉澎湃新闻,近两年来,有外省游客到竹元村“避暑”,但人数不多。制约竹元村进一步发展的,还是“交通”。“通村公路是修好了,但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到竹元村仍很麻烦。”黄光领说。
谢佳清将眼光投向了正在建设中的仁遵高速。据她了解,这条高速途经老支书黄大发所在的团结村,并在该处预留有“高速路口”。“团结村到竹元村仅有十余公里,但现有村道路况较差,需要绕行,开车耗时在40分钟以上。”谢佳清希望,自己能争取到相关支持,在团结村和竹元村之间新修公路或拓宽原有公路,这样竹元村就能“彻底”拥抱外面的世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