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代一代人要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传承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2021-05-25 2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5月23日与24日

“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

中央媒体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深入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这片闻名全国的红色故土

代代传习着优良的家风家教

也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发源地

好家风造就好人才

中华烈士第一县兴国县

被誉为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

烈士之多居全国各县之首

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十分之一

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

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

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人

为国捐躯5万多人

姓名可考烈士达23179名

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就有12038人

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上

谱写了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

毛泽东同志亲自在兴国开展调查研究

留下了《长冈乡调查》

《兴国调查》等光辉著作

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工作”

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奖匾褒扬兴国县

长冈乡调查纪念馆

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模范兴国”奖匾

毛泽东《长冈乡调查》相关论述

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革命烈士英名谱

兴国县红色基因深种、革命英烈辈出

这与当地代代传承的良好家风密不可分

村村承古训、户户兴家教

红色热土上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村训

相传谢氏先祖来到塘石村开基时

请风水祖师杨公择地

杨公留下四句钳记

“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

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

苏区时期该村出了5位县委书记

有名有姓有记载的革命烈士116位

3位共和国将军

2位民国将军,20多位博士教授

可称人才辈出

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村妇联主席钟小玲谈家风,

讲述自己如何教育子女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好家教、好家风就能造就好人才

为引导全县家庭形成好家教、好家风

兴国县举办了“好家教·好家风·促脱贫”

家风巡讲活动

活动覆盖兴国县25个乡镇及经济开发区

全县中小学校及10多所幼儿园

受到了广大家长、听课学生及

各承办学校领导、乡镇领导一致好评

引导全县家庭形成好家教、好家风

提高了全县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对建设好家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兴国县家风巡讲《决定孩子一生的好家教》活动

兴国县家风巡讲活动樟木小学专场

家长课后反馈

烽火家书爱国情

王志发烈士,又名廷凰

兴国兴莲乡长塘村锅钜组人

贫苦农家出身,少时曾学裁缝

16岁参加当地农协

1930年8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同年入团、入党

参加过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

参加了长征

1940年任平原省第三分区司令部参谋长

1942年7月在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

关于王志发的事迹

除上述简历外

几乎无任何可资参考的文字记载

唯一可供研究的

是其家属保存上交的两封家信

尽管书信中个别地方语句不甚通畅

但它所蕴涵炽热的爱国情怀力透纸面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察他的人生经历

两封家信均写于1937年

第一封家信

第二封家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信中写道:

“别家数载,时常挂念

奈何隔山绕水,千里遥遥,令人断肠

我是从戎入伍后,献身国家

此次参加神圣抗战,东奔西跑

天天与日寇肉搏,夺取山河

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做父母之孝子

兄却孝天下父母矣(中华民族父母)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保卫国土,兄也尽忠国家矣

孝有忠全,不愧父母生我

……

兄弟见谈有期,驱逐日寇至鸭绿江边

他日回家共享自由幸福新中国

建设成功之太平年。”

王志发烈士雕像

从这两封家书当中

可以看到王志发是个孝子

他无时无刻不思念亲人

尊敬、孝顺长辈和老人

他在“忠孝”难以两全的选择中

舍“小我”而尽忠“大我”

在家庭和革命事业面前

将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

他南征北战,浴血沙场,英勇捐躯

以他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

实践着他入党宣誓中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庄严承诺

三栋房子看好作风

1933年

赣南原中央苏区兴国县长冈乡

发生过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

贫农马荣海家不慎失火

苏区干部出工捐钱,帮助他盖新房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长冈乡调查》中

引用此事,述说鱼水深情

马荣海家三栋房子矗立在一起

苏区干部群众帮助马荣海家盖的第一栋土坯房

第二栋房子建于改革开放初期

是两层青砖小楼

房子里挂着苏区干部帮助建房的漫画

乡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帮助马荣海家

盖的第二栋青砖小楼

苏区干部群众建房漫画

2012年,出台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实施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

苏区振兴发展以来

赣南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减贫

176万人摆脱了贫困

马荣海家也建起了第三栋房子

那是一栋三层半的小洋楼

很漂亮宽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如今马家三栋房子已经传承了五代

依然呈“品”字状矗立在一起

三栋房子

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道出了党群的鱼水情深

道出了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马荣海孙媳妇曹承凤讲述三栋房子的故事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兴国县仍然流传着许多

苏区领导干部作风优良的红色故事

地处兴国县最南部的睦埠村

是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的故乡

他“自带干粮去办公,

腰缠万贯去讨米”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

1935年1月

刘启耀在于都南部的战斗中受伤后

和部队失去了联系

他不敢暴露身份

因为身上带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党的经费

沉甸甸的小布包里

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

刘启耀烈士纪念馆

深感责任重大的刘启耀把小布包系在腰间

身穿烂棉袄,头戴破雨笠,手拿打狗棍

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流浪乞讨

一边秘密寻找党的组织

一边联络失散同志

谁也不知道这个衣着褴褛、面容憔悴、

满脸胡须、披头散发的乞丐

居然腰缠万贯

而他可宁讨米讨饭,忍饥挨冻

也始终坚持不动用这笔公款的一分一毫

“刘启耀腰缠万贯讨米”形象的铜制雕塑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

是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是一笔划破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的睦埠村仍保留着一段断壁颓垣

那是在整村推进危旧土坯房拆除过程中

众村民提议留下的一座老土墙

取名“铭恩墙”

寓意睦埠村民及子孙后代

要铭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当今的幸福生活

要永远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历史不会遗忘,人民不会遗忘

党的优良作风

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传承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让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成为治家兴国的重要法宝

记 者 | 李群

编 辑 | 段皓、杨竞一

校 审 | 胡正荣

声 明 | 部分素材来源于“兴国发布”微信公众号等。

原标题:《"一代一代人要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传承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