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监工”杨凤梧:一年开除了几个项目经理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杨凤梧
“能与丹江口大坝建设相始终,是我的荣幸。”杨凤梧微笑着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不过,76岁的杨凤梧说话时即使微笑,也会让人有一丝敬畏的感觉。10月23日,杨凤梧再次到丹江口大坝的工地上检查施工情况,坝内一处附属工程正在施工。作为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他经常随身带着尺子等工具。
丹江口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工程,为了实现调水,在上世纪70年代竣工的大坝高程需由162米提升至176.6米,以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向北方供水95亿立方米的需要。
从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到后来的大坝加高工程,杨凤梧都参与其中,他是这项世纪工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参与丹江口大坝建设13年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开工建设。一年后,杨凤梧从成都水专毕业,来到丹江口大坝的建设工地,成为一名施工技术员。
湖北、河南、陕西等省来的民工,号称“十万大军”,奋战在大坝工地上。工地上人多,住的都是芦苇棚,芦苇铺在地上,再压上竹子和毛毡,人就睡在上面。
过了两年,才有用荆条糊泥巴筑墙做的房屋,才有床睡。
当时对大坝建设的参与者实行军事化管理,杨凤梧作为技术员在总指挥部下属的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
几乎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全靠人力,挑土修筑围堰,实施截流。
工程最初由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专家,并带走了施工图纸。丹江口大坝建设只有实行“三边政策”,即“边干、边想、边画”,在一种非常原始、初级的情况下施工。
杨凤梧来丹江口时20岁,离开时已经33岁,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还结了婚。
杨凤梧透露,当时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就在一个9平米的棚子里,买了两斤瓜子、一斤糖果、一条烟,招待客人。杨凤梧找领导签字买了床被子,请一个领导做证婚人,“经领导批准结婚”。
1969年,丹江口大坝第一台机组发电,杨凤梧被调到黄龙滩水电站工作,3年后又被调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作,退休时,他已经是中国水电集团公司专家组成员。
67岁重回工地
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坝顶高程为162米的丹江口大坝需要进一步加高。
2005年,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张基尧邀请杨凤梧来做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在一座运行数十年的大坝上加高加宽坝体,最大的难题就是新老混凝土结合,这是世界性难题,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混凝土的结合关键在温度,因而要严格控制流程、时间,几乎要监控施工的每一个环节。
杨凤梧说,中午是比较容易松懈的时候。施工期间,几乎每天中午,杨凤梧就早早吃完老婆下的面条,来到工地,监督工人施工。
有一次午饭后,他看到14坝段一位工人在干了的混凝土上浇生水。因为会影响到新老混凝土结合,影响工程质量,最终威胁坝体,这种做法被严格禁止。杨凤梧当场对施工单位罚款一万元,开除了当班班长。“像这种情况应该把混凝土挖起来重新浇筑”。
有时候对施工不放心,他半夜还要起来到工地上看一看,发现问题就立即整改。他有个本子记录每天检查作业发现的问题,作为工作台账,“一共11本”,“像病例一样,有备可查”。
仅2013年一年,杨凤梧就开除了几个项目经理。工地上的人都非常怕他,大老远看到他来了就会嘟囔“杨老头来了”。
2013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主坝混凝土加高工程全面完工,大坝达到176.6米高程。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与北京团城湖形成98.8米落差,库容由174亿立方米增加到29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的水可以一路自流进京。
8月29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蓄水验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