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佳玮专栏:法国大餐出现之前,法国菜的野蛮岁月

张佳玮
2014-12-11 19:24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鸭肝慢炖牛颊配法式面包。 CFP 图

        法国还不叫法国的时候,法国大餐自然也影踪全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且说这地方,本来叫高卢,罗马人把他们当蛮族,不相信他们有什么饮食文化。这方面,高卢人也确实吱声不得:往前推二千五百年,他们往罗马人那里送盐、铁、锡和每年二万名奴隶,换罗马人的葡萄酒。到恺撒带着军团,荡平高卢之前,高卢人跟罗马人买过一亿瓮——确切说,是特制的双耳尖瓮——葡萄酒。

        法国要低声下气跟意大利进口葡萄酒,搁现在简直是翻天,但那会儿,高卢人没话说。他们的饮食手段,都是跟罗马人学的。罗马有些记录说,高卢人对饮食粗糙到这地步:他们把调理饮食和收拾家具,都用一个词——就这么粗气。

        当然,罗马饮食也不是全无长处。公元4世纪末的一些食谱里留下了些记录:罗马人当年吃着、如今法国人人还在吃的,包括动物肝酱、烤串儿、肉肠、布丁、腊肠、白煮鸡、火腿等等——都是跟肉蛋奶较劲的东西。

        中世纪,法国人吃东西有了些南北分界。比如诺曼底一带靠北,就爱喝肉汤、烤个野猪、宰个天鹅之类;南方则学意大利和西班牙,用各类石榴、柠檬等水果来调味。贵族吃东西和全欧洲路数一样:崇拜东方香辣料,生姜、肉桂、肉豆蔻,不管新鲜与否,撒起来不要命,连酒里面都要灌上。因为生活比较单调乏味,于是格外需要刺激,烤个野猪,都要一边染绿,一边染黄,好看比好吃更重要。平民阶层的变化,是面包成了主食。实际上,面包在法国人生活里,还不止用来吃:中世纪时,法国人会直接拿干掉的面包当盘子使,甚至可以拿来盛汤。当然,面包被汤泡软了,偶尔也能吃的——虽然听上去挺可怕的。除了面包,也吃吃大葱、韭菜、牛肉、羊肉、猪肉和各类鱼。热食甚少,新鲜肉也不多,好处是上桌也不烫,大家撒开胳膊,用手指揸着吃——也不是天生野蛮、喜欢用手,只怪那会儿,法国还没有餐具这玩意。法国人缺肉食到什么地步呢?答:到了16世纪,哥伦布都发现新大陆了,法国那边亨利四世王爷还在发布承诺,要让法国人民实现以下梦想:

        “每家每周,吃一只鸡!”

        话说,法国人那会儿有钱人家,也不会一家围着一只鸡打转——吝啬鬼除外,真有富豪吝啬鬼一顿饭,男主人吃两鸡翅,女主人吃两鸡爪,大家就着汤喝面包的——正经请人吃饭,菜总在三道到十二道之间,但那会儿法国人上菜与今日中国乡间婚宴类似:一口气把菜上全了,堆得满桌都是。当然,意大利人觉得,法国人还是有进步的:咱意大利11世纪就在用的刀叉,法国人终于也用上了!——虽然晚了五百年。还得亏从佛罗伦萨嫁到法国来的凯瑟琳·美迪奇,不辞辛苦带了许多文艺复兴的宝物过来,让法国人开了眼界:哟,刀叉;哟,冰淇淋;哟,香水!——天晓得:1538年之前,法国宫廷里就没见过陶瓷餐盘,连铁的都没有!

        大航海时代拯救了全欧洲人的舌头与肠胃:欧洲人见着火鸡、巧克力、咖啡、土豆、西红柿、四季豆、玉米时,一定感激涕零,觉得造物主终于恩宠他们了。17世纪,法国厨子把一切蔬菜都当作宝物,除了土豆——直到1772年之前,法国人都把土豆拿来喂猪,并且觉得英国人吃土豆简直是把自己跟猪混为一谈。也是在17世纪,法国人开始正经吃餐后水果了:虽然新鲜水果难得,有时只得用蜜饯代替,但至少法国餐里有了“餐后甜一甜嘴”的概念。

        贵族们还是舍命吃肉蛋奶,于是在18世纪,香槟、鲜奶油和蛋黄酱都入了法国菜谱,后来这些习俗也流到了英国——虽然英法常年打仗,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贵族也以讲法语、吃法式菜为荣了。结果就是:伟大的威灵顿公爵,在他老人家胃口不那么好的日子里,早饭只吃两只鸽子、三块牛排、四分之三瓶莫泽尔葡萄酒、一瓶香槟,其他面包和茴香酒等再说。

        坏处呢?嗯,如富凯、孔岱亲王这样的法国大佬,吃饱喝足了肉蛋奶,一个个晚年被痛风所苦。于是在18世纪末,法国厨子先于欧洲各国,第一个提出了“也许吃太多肉不太好”的健康饮食概念。

        一个传奇故事:17世纪时,法国贵妇玛丽·德·塞维涅给女儿写信说了件事:“这是顿很好的晚餐,大家散步、打牌、打猎,到处都是水仙花的芳香,到处都如魔法般美妙。”但这信背后,有段血淋淋的故事:前一天是周四,孔岱亲王家的厨子弗朗索瓦·瓦泰勒安排饮宴,以应付国王路易十四的来访。当晚烟花喷泉、尽幻极夜,大家都满意,唯独瓦泰勒很紧张:他发现不请自来的客人太多了;第二天恰是星期五,罗马天主教规矩要吃海鲜,瓦泰勒听人不断报告说海鲜数量不足,紧张到接近崩溃,久等海鲜不至,终于回到房间去,举剑自尽了;他刚死不久,海鲜便送到,路易十四都觉得遗憾:“他心中自有他要捍卫的荣誉。”当然,也就是路易十四朝,弗朗索瓦·皮耶尔这位厨子编出了《法国厨师》这本书,五年内加印十二次,开始了烹饪书籍在欧洲的畅销。自那以后,法国饮食才渐成体系:减少东方调味品、大量用自制调味汁、果酱和果冻……都是一个厨子灵机一动,编了书的缘故。妙在为了营销这书,皮耶尔还借了半世纪前亨利四世传奇厨子拉瓦赫内的名字,吹说是他老人家独门秘籍呢。

        真正让法国餐饮业腾飞的契机,非常的妖异。1789年法国闹大革命,轰轰烈烈折腾了近三十年。这期间,贵族倒台、国王斩首、拿破仑呼风唤雨,你方唱罢我登场,轰轰烈烈。大时代风起云涌之时,伟大的厨子怎么办呢?主人倒台了,贵族没有了,厨子们就出门,去开饭店了——这是欧洲大陆第一批主厨饭店的出现,实际上,当时的名厨安托内·鲍威耶,还开了欧洲大陆第一家面包房。

        之后就是19世纪:商业发展、媒体腾飞、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了消费余地、布里亚·萨瓦兰这样的美食评论家出现、法国人开始改用一道菜一道菜顺序上的俄式上菜法、几位大厨的横空出世、法餐的规范化发展——但在此之前,回头看看:伟大精致如法国大餐,也曾经有过那么漫长的蒙昧期,那些对意大利饮食东施效颦的岁月,那些如今看来简直野蛮的习俗。

        今时今日,还有英国人会叨叨,说美国人粗俗肤浅,根本不懂英语文化深文奥义;中国人也可以说,日本人虽然在用汉字、习禅宗、研究各类唐风文明,但学得不到家。但文明的伟大,就在于其源头并非关键。大河之美,并不总在源头细流,而在跨山割原,支流分合,最后百川汇海。法国的餐盘与酒,曾经都得跟着意大利亦步亦趋,但最后,还是有了它们自己的灵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