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是Mr Ng:海外华人如何拼写姓名?

郑子宁
2014-12-27 08:1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香港影星周润发的英文名叫什么?说出来可能不少人得大跌眼镜,发哥英文名不是Zhou Run-fa,而是Chow Yun-fat。        

        什么?发哥叫fat?难道发哥中年发福了决定用这个名字?他不怕影响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形象吗?        

        实际上,fat乃是发的粤语读音,发哥从出生到现在身份证件上印的都是fat。不管他是皮包骨头还是大腹便便,fat的标签都会伴随他终身的。至于会不会造成不良联想,既然发哥自己都不在意,那我们更不必杞人忧天了。

发哥叫fat可不是真因为他很胖。        

        跟大陆人名拉丁化转写几乎千篇一律全都用汉语拼音不同,大陆外的华人在姓名的拉丁拼写上就丰富得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可怕的Mr Ng  

        如果问洋人见了哪位华人最害怕,你是不是想说李小龙、甄子丹等功夫高手?或是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家?其实让洋人害怕完全不用很累很麻烦,只要有个好爹,给你传下个好姓就行了。你是Mr Ng的话,不管什么洋人见了你都闻风丧胆。      

        Mr Ng的可怕之处在于洋人根本不知如何读。要是碰上Mr Ng奉上名片必然抓耳挠腮半晌也不敢出声。不问吧,怕一开口错得十万八千里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大帽子,问了吧,别人告诉了你也未必读得像,况且那么长的印度姓都能读得溜,被两个字母的姓难住,面子上实在是挂不住。最终,多数老外会很无奈地读出个Mr Ing。不消说,肯定和真实读音差得远了。       

        Mr Ng惊吓洋人也就罢了,就算是对华人也毫不留情。作为华人,你总该知道对方的姓用汉字怎么写吧。那么问题来了,Mr Ng到底姓什么?这个可就是个大问题了,Mr Ng既有吴先生又有黄先生,双方旗鼓相当,让人无所适从,毕竟如果写错那面子就丢大了。不光如此,Mr Ng还有一定可能是伍先生、阮先生。到底是什么先生,只能自求多福了。      

        莫非除了问本人以外,就再没其他办法了?其实,你还可以通过Mr Ng是从哪里来的来猜测他到底姓什么,不说一定保险但是猜个七七八八问题还是不大的。   

来自香港的吴先生

        吴姓的Mr Ng大多数家乡在粤语区,现在叫Mr Ng的吴先生多数来自于说粤语的香港。

        
香港TVB演员吴卓羲就是一位Mr Ng。

        香港本来以粤语围头话和客家话为主,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攫取香港初,香港讲广州粤语的人还不多,也因此香港在英语中称作Hong Kong,和广州音相差较大。但是随着香港的迅速发展和大陆连番动乱,大量移民涌入。由于移民主体来源于广东省的粤语区,在家乡口音各自不同的情况下,省城广州的方言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移民们的交际语言。后来香港虽有大量其他来源的移民,但他们后代大多很快融入以广州话为主的香港社会,并未对香港语言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这也就是为何香港人姓名的拼写多以广州话为基准。    

        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行政体系内部主要使用英语。所有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地名都必须有对应的英语名称。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并没有像大陆制定汉语拼音那样制定一套规律的可以完整反映粤语的拼写方案,而是采取了约定俗成的方法。在实践使用中慢慢形成了一套成形的粤语拼音。    

        由于本质上是个野路子的拼音,所以这套粤语拼音的规律性极差,一个声母韵母几种拼法,几个声母韵母又都拼写一样真是司空见惯。李就有Lee、Li、Lei等好几个写法,梁也有Leung、Leong等写法,但是广州话中能分的卢和罗又常常都作Lo。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这套拼音却保留了很多百多年前广州话的面貌,譬如分平翘,锡写作sek,石写作shek。有不少人以粤语不分平翘说北方话的翘舌音是受北方民族影响产生的,在粤语拼音面前可就不攻自破了。   

        最最有意思的是,1949年后大量大陆人通过种种途径进入香港,其中不少人并非粤籍,所以很多人姓名的拼写颇有混搭风格,如前段时间去世的天津籍著名武打影星午马本名冯宏源,写作Fung Wang-yuen,为广州音,但是艺名午马却写官话音Wu Ma而非广州音Ng Maa。午马先生本为北方人,用官话音本也不足为奇。至于为何本名本土化了而艺名却用北方音,想来可能部分原因正是为了避免成为可怕的Mr Ng吧。

        
出身江浙富商家庭的董建华特首,家人姓名拼写也颇带海派风格。    

        1949年后移民香港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江浙人,随着大陆解放,江浙沪地区大量富户避居香港,由于江浙人初抵港时主要聚居于港岛北角一带,北角一度号称“小上海”。江浙地区向来文化昌盛,移民香港的江浙人又颇多富裕阶层,所以这群移民在香港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当中出了不少官宦巨贾。江浙人的姓名拼写相当有特色,如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英文名写作Tung Chee-hwa。Tung是粤音/官音,Chee是上海音,hwa又是官话音。真不知董特首在用英语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会不会时常脑子转不过弯来。他弟弟董建成是Tung Chee-chen,chen到底是什么实在难猜,大约也只能归为是上海口音的北方话吧。     

来自东南亚的黄先生  

        姓黄的Mr Ng则主要来自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华人移民南洋历史相当悠久,时代跨度长达数百年,早期移民新马的华人多和当地土著有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土著化,这类华人男性称作“峇峇”(baba),女性叫作“娘惹”(nyonya),合称“峇峇娘惹”。“峇峇娘惹”日常语言本多转用马来语等当地语言。19世纪以降的新移民则往往依祖籍来源不同聚居。如吉隆坡华人多为粤籍,诗巫华人多为福州籍,槟城多为闽南籍等。这种聚居的状态有利于华人保留各自方言,因此新马华人姓名拼写多样性极高,譬如女星杨紫琼英文名为Yeoh Choo-kheng,正和闽南音相应。政界人物翁诗杰原籍海南,英文作Ong Tee Keat,诗读Tee恐怕全国除了海南岛以外也没什么地方这样了。倪可敏则作Nga Kor Ming,一望便知应为福州人士。

   
据说有望成为下一任奥委会主席的黄思绵先生,出生于汕头,也是位Mr Ng。 

        新马新一代华人不少日常生活中已经惯用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因此经常出现姓仍然是老拼写,名却用了汉语拼音。也难怪,名字当然是与时俱进的,现在就连大陆不少人大名都叫安娜、威廉之类的洋名呢,新马华人名字用了汉语拼音实在无可厚非。只是姓上一家人用两个姓实在是难看,所以姓氏拼写往往保留。

美国的台山人   

        美国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包括大量华人。在美国华人移民史上,台山人颇为值得一提。随着19世纪美国西岸的淘金热,大批台山籍的苦力背景离乡,撇下妻女前往美国。有说法认为这些早期的淘金移民中多达一半左右是台山籍。这些台山男人起初只打算在美国暂居一段时间,等到赚够钱就回国,可最终不少人却在美国定居了下来。

        台山人在美国华人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少知名的美国华人祖籍即为台山,近期最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爱出风头的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正是第三代台山移民。

        
骆家辉(Gary Locke),美国华人姓的拼写往往特别屈就英语习惯。

        台山话和广州话虽然同为粤语,但是差异并不小,所以台山人的姓名往往也相当出人意料,如果纯粹用广州话推测的话往往闹出笑话。如早期华人铁路大亨陈宜禧英文名作Chin Gee Hee,纪录片导演曾奕田把自己的姓拼为Dong,均为台山话的读音。

行要更名,坐得改姓

        以上种种,不管是用什么话,终究还是用某种中国话的读音来写自己的姓。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强调随机应变,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华人,姓在特殊情况下也不是不能改。      

        东南亚国家华人普遍比本地人富裕却不掌握政权,因此经常招致排华浪潮。这其中,泰国和印尼先后出台过试图同化华人的政策,导致两地华人被迫改姓。   

        1965年前,印尼华人的姓氏拼写普遍采用汉语方言发音,只不过由于印尼曾经是荷兰殖民地的关系,在正字法上具备较多荷兰语特征,譬如粤籍的陈姓在新马是Chan,印尼就是Tjan,闽南籍的林在新马是Lim,印尼则为Liem,如著名印尼羽毛球选手林水镜就是Liem Swie King。但是1965年苏哈托推行反华法案,强迫华人放弃汉姓,改用印尼化的姓。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迫改姓的华人也不会随便乱找个姓。很多情况下华人会把本姓的音塞进新姓里,如林姓华人可能就会改成Limputra、Taslim、Halim、Linus等等。更绝的做法是把姓翻译成外语,仍以林姓为例,可能就改姓成Wanandi,其中Wana正是古爪哇语“树林”的意思。近年有移民海外的华人为了避免遭遇歧视而把自己的王姓翻译成King的,这样看来反倒是拾印尼华人的牙慧了。

        泰国华人的移民史同样非常悠久,早在宋元时期中国商人就在泰国活动。泰国吞武里大帝郑信即为华人移民之子。在清朝中后期下南洋的风潮中,大批潮州人迁居泰国。在东南亚各国华人中,泰国华人混得最好,华人不但在经济上有很高的地位,还进入政界,以致有泰国国会开会可直接用潮州话的说法。

        泰国拉玛六世国王当政期间要求华人改用泰姓。泰国华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干了和印尼华人差不多的事,有将本姓融入新姓的,也有翻译的。只是比较有意思的是,泰国华人很会攀龙附凤,学到了泰国贵族往往姓很长的精髓,自创的新姓经常远远长于一般泰人。倒也和泰国上层往往有些华人血统的情况挺应景了。

        
泰国政治家阿披实姓เวชชาชีวะ,汉姓本为袁,泰姓是泰王赐姓。 

        如果说印尼和泰国华人改姓是形势比人强的无奈之举,南太平洋华人则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一不当心就改了姓。  

        认识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岛国朋友的人都知道,这些岛国盛产Mr Ah XX。虽然这些阿某先生大多长得威武雄壮,脸也和中国人差了老远,但是他们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华人后裔,而且为数不少,据统计多达四分之一的萨摩亚人拥有华人血统。   

        中国人中阿姓本来已经是很稀有的姓氏了,别提阿某这种复姓了。那这些叫Mr Ah XX的到底是什么来路呢?  

        中国名字姓在前名在后,但是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等顺序和中国都是反的,姓在后名在前。当年前往南太平洋的华人劳工文化程度不高,更别说识外文了。这样在姓名登记的时候,又碰上了马大哈的登记官,于是本来的名字就成了姓了。     

        南方闽粤地区普遍有叫人“阿”加上名中的一个字作为爱称的习惯。这些Ah XX想来也本也是劳工之间互相称呼的亲切说法,如Ah Hoi大概是阿海,Ah Kuoi应该是阿贵,而Ah Sam则有可能是阿三,只是此阿三非彼阿三了。

        
萨摩亚华裔政客Muagututagata Peter Ah Him,是位跆拳道爱好者。

        姓名的拼写虽然貌似微不足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华人迁徙史。无论是用自家方言、官话还是外语拼写姓名,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用姓名留下了历史和语言研究不可多得的活史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