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市科技功臣葛均波:是科创达人,更是患者的“救心人”
5月25日,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名单出炉,获奖者是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影响的专家之一、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他率先开通心梗救治的“绿色通道”,大大提升抢救成功率;他带领团队十多年不辍钻研,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于2020年获批上市。从医数十年来,葛均波一直是患者的“救心人”。
葛均波 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开通“绿色通道”抢救心梗患者逾万名
1999年葛均波从欧洲回国,在他倡议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率先建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的“生命通道”。
这条特殊“通道”破除了科室间壁垒,去除了不必要的环节,让重症患者到达医院后90分钟内即可得到有效救治,医院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开通患者闭塞血管,救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医生的压力随之骤增。建成之初,葛均波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无论是凌晨深夜,还是酷暑严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成为打开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近20年来,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中山医院已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万名,成功率达96%以上,并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参考模式。2012年,该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团队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山医院心血管医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疾病防治的社会责任,绿色通道这件事意义深远,我们要更好地做下去,它不仅仅是成功抢救了多少病人,主要是一种理念的传达,是对心脏科医生的,更是对患者。”葛均波说。
葛均波救治病人
多项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科创达人”葛均波通过不断努力和钻研,多年来实现了心血管领域多项第一。
为打破国外垄断,经过15年探索,葛均波团队于2013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植入体内三至五年,即可完全降解吸收。经过我国首个且最大样本量的该领域人群研究,四年随访结果显示,1200例中的治疗失败率仅为5.3%。2020年,该支架通过国家审批顺利上市,这标志着我国冠脉介入治疗完成了“第四次革命”。
2021年3月18日,葛均波院士团队正式完成了全球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的上市前临床研究阶段最后一例病人的入组,这也意味着首款国内自主研发的心脏医疗瓣膜器械产品距离上市迈出了关键一步,并有望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格局。
使用ValveClamp进行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被称为是“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的超微创手术”。手术过程无需开胸及切开心脏,无需心脏停跳,只需在心前区切开3厘米切口,穿刺心脏送入器械进行手术操作。葛均波在国际首创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惠及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
2015年,葛均波完成了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这也标志着国内心血管器械创新的一次重大进步。2019年他完成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通过网络实时转播到了当时召开的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会场,赢得了中外会专家一致赞誉。
2019年,葛均波冠心病诊疗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他个人荣获ICI心血管创新终身成就奖。
葛均波为病人做检查。
全身心为病人付出
2016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葛均波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劳、两度抽筋,他一边自我按摩,一边紧紧盯着手术台,这个镜头让很多观众难忘。
“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这是葛均波从医的信念。
辛苦的科研加上长时间的手术压力,葛均波曾长期饱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先后两次接受外科手术。病痛中,他也放心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常让导管室的同事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接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的进行。为保证手术的质量,他甚至让同事把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指导手术。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葛均波关注其对心脏救治领域的影响,第一时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中国专家建议(第一版)》、《致全国心血管医师——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控制背景下的防护策略》,这为疫情的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和理论保障。
从医数十年来,葛均波一直为“心”而辛苦,他的心中装满了无数病人,他也为“心”而欣慰,因为他的努力拯救了无数患者和家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