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平轮》真的有那么差吗?没高潮不可以吗?
听了太多吐槽,看完《太平轮》(上)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对自己产生了一丝怀疑:我居然觉得还挺好看的,雷义方(黄晓明饰演)死的时候甚至还哭了(本人泪点还蛮高的)。
直到我又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觉得挺好看的。这虽然不是一部那么好的电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最大的败笔就是黄晓明和宋慧乔这两个演员作为上部的主线,他们的表演无法勾起观众的共鸣,但吴宇森在剧本、画面、镜头调度还有人物处理上基本没有失误(没有失误是指他确切地用这些表达了他想表达的)。实在当不起这铺天盖地的吐槽声。
宋慧乔芒草中回忆往昔排除那些为骂而骂毫无道理的评论,批评的声音大都集中在主要演员不好,剧情冗长拖沓导致三段感情都没有冲击力这两点上。
对黄晓明的批评我基本赞同。他虽然不够好,但也总算用咬牙切齿的方式把角色填起来了。我觉得这是他寻找的表演方式,因为他在念信和独白的时候断句是没有问题的。
那些关于剧情的批评:冗长拖沓,缺乏冲击力,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太平了……却正是我喜欢的地方。作为一个讨厌滥情的人,我真的对看电影一定要有“高潮”并不太执着,反而对表现手法的流畅和完整度更加看重。
如何用一两个情节和镜头去表现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个性和经历(这是由人物的出身、经历所决定的)并不容易,在我看来,吴宇森在这方面的控制力是非常好的。
高级军官与资本家小姐,下级军官与卖身女,台湾当地人和日本姑娘,这三对爱情或许是俗套的(也证明这是有代表性的),但细节的刻画是贴切的。
临时组团的“一家人”于真(章子怡饰演)和佟大庆(佟大为饰演)的相遇是为了拍假的全家福。导演并没有把背景介绍得很冗长,而是把各种时代特征融入情节之中。
于真说她不要金圆券,要(袁)大头。当时通货膨胀严重,民众们都不要纸币,更爱囤银元。他们拍假全家福是为了冒领眷粮,“眷粮”这个当时国军的特有产物也融入了情节之中。之后,学生运动和警察的冲撞让他们分别了,这时有一个镜头给了蒋介石的铜像。这十分钟的戏,一连串情节和镜头组合,展现了内战末期国统区紧张肃杀的独裁氛围和民众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
章子怡最赞的一个表演段落其实不是她奔跑着送金戒指,而是她在接了一个干两次只给一次钱,还打了她的粗暴客人后的两段表演。她和俞飞鸿演的房东顾太太隔着房门对视,接着她给了顾太太豆沙包,那段表演两个人的眼神都非常细腻。之后,她再次出门等客人,镜头给了她一个俯拍的背影,在寒冷的冬天瑟缩着,但坚持往前走。于真一开始出场时,也给了她一个往前走的背影,这就是用镜头在诉说这个人物:虽然卑微,但一直在前走。
金城武长泽雅美心痛告别黄泽坤(金城武饰演)和雅子(长泽雅美饰演)这条线索在细节处理上也不乏动人的表现。
有一个细节,雅子说,“K君的画又拿了第二名,我为他感到难过,得第一名的总是日本人。”对当时生活在台湾的当地人而言,是很伤感的一件事,就这样平静地叙述出来了。台湾在1895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领,日本人在台湾办学校,发展教育,也准许台湾人进日本学校学习。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促进了台湾的现代化,但这同时也伴随着屈辱。
泽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跟雅子相爱的。上部里关于他的种种情节都表现了他们两人相爱的压力,金城武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忍不住让人心酸。还有一个情节,泽坤在从上海回台湾时,接受国军军官的盘问。他说自己之前日本征兵时,在长春待过两年。他承认自己在奉天战俘营待过时,国军军官给了他一个鄙视的眼神。我总觉得泽坤为什么会去长春加入日本军队是个特意埋下的疑问,跟雅子有关。希望能在下部有所解答。
很多人都觉得情节被剪得很碎,三段感情来回穿插,没有重点。但这种穿插被镜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表现人物和情节而言,没有镜头是被浪费的。在表现爱情的段落时,镜头都是很舒缓的。
雷义方死前对着照片说,“蕴芬,想到你的时候,我的心是平静的。”我想这就是68岁的吴宇森对爱情的看法,爱情是平静的。
在表现国军形象和内战上,不能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是有突破的。正面人物雷义方是国军高级将领,普通士兵也都有血有肉。作为包围方的共产党也是从正面来表现的。我倒不认为这是导演掌握了“正确的政治逻辑”,更像是导演的诉求:对真正参与战斗的士兵甚至是将军而言,战争就是一场悲剧。在淮海战役中,他也借雷义方之口说出了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我不该走进这场错误的战争。”
黄晓明的表演也有可取之处。说到雷义方,我是从劝降那场戏喜欢上这个人物的。他说,“我不懂政治,但军人的天职就是战斗。”黄晓明从这里开始似乎演技爆发了,他的独白完全体现了这个角色的悲剧感。
鉴于电影的篇幅(而且还只是半部),很多表现历史的部分没有充分展开,但都嵌入了情节之中,并且不显突兀和啰嗦。在如何不让表达历史的欲望压垮故事这一点上,远超呈现得干巴巴的《一九四二》。
那么问题来了,吴宇森到底想说什么?家国?爱情?命运?男子汉?
小学毕业考语文的时候,出阅读题的老师也问你:请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可以,我希望吴宇森能像《星际穿越》的诺兰一样大声地告诉我们:“是爱!”可是并不能。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吴伯伯恐怕自己也无法简单地回答。所以他拍了一部4个小时的电影。
不错,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拆成上下两部或许是出于投资回报和排片的考虑,但事实证明是个失策的决定。
上下部在一起才是个完整的故事,上部铺陈,下部收尾,必须合在一起才能有淋漓尽致的感觉。拆开来看,就像看小说刚进入就结束了,还真的无法看出一朵花来。那剪短一点?导演想说的太多(包括感情和战争),现在这样已经被嫌每段感情都不够深入了,再短一点就更不够了。
中国的通俗叙事传统是非常拖沓的,还讲究循环往复,在苏州评弹里,有时候一场见面能讲一个月。可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我们不再生活在缺少故事的年代。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故事。把一部片子拆成两部,说着“且听下回分解”的片方,应该是对影片有信心,对观众也保持着期待的,但他们未免太高估观众们的耐性了。
观众早就被纷至沓来的好莱坞大片养大了胃口(非要有个高潮或者泪点也是好莱坞大片带来的恶习),也被各种喜剧片养成了被动观影的习惯。所以,谁还愿意等你絮絮叨叨,娓娓道来一个这么枝节蔓延的故事啊。连诺兰拍《星际》前半小时铺垫都被嫌弃沉闷,别说太平轮这个题材和导演了。
观众花钱进影院,图的就是个爽字,要的是简单、直接:直接告诉我哪儿该哭,哪儿该笑就好了,别用暗示让我花心思了。(普通)观众就是这么庸俗。文艺观众是另一个消费群体,他们是不屑于在这样的商业大片上花心思寻找导演技巧或者思想这种东西的。一边是庸俗,一边是傲慢,这部片子两边都不讨好,口碑和票房都不好似乎是必然的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位学姐说过的话:一个好的结尾会让我们想回头再把故事看一遍,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那么,在槌子落下之前,我是愿意等一等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