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学人》:新丝绸之路有助云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2014年7月12日,云南德宏州唯一的国家级口岸,随处可见的姐告地区的缅甸小贩。 东方IC 资料
11月29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印刷版刊文称,随着中国推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位于中国西南部与多国接壤的云南迎来了发展机遇。
文章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在中国与老挝的边境地区,每天都有上百辆卡车来来回回在边境线上行驶,将老挝的木头、纺织品和农产品用卡车运到中国,并将中国的家庭电器、小型机械以及建筑材料运回老挝。除了零星几家落满灰尘的商店,售卖零食和机器零件,磨丁(Boten)这座中老边境小城的大多数地方都是空荡荡的,只有一排排生了锈的卡车,空置的建筑和几只鹅。在这条贸易通道中,一个泰国“人妖”表演礼堂的广告实在是个罕见之景。
而在另一边的中国,道路要通畅得多,一排排棕榈树排列在磨憨口岸的主干道上,两侧则是物流企业、翻译公司、快递服务公司,出售泰国化妆品和咖啡的商店。几乎没有一栋建筑的历史超过10年。许多居民也是新移民,但磨憨还并不是个大都市,路边还有野鸡,商店在午饭后还要关门几个小时。兑换货币的小贩坐在香蕉树下,与客人搭讪。
“两座边境城市都渴望着发展。老挝境内的一块废弃的市场空地正在筹划建造一个跨国界的高尔夫球场。磨憨的‘财富’广场已经开始动工了,该广场占地2.2万平方米,内有酒吧、商店、酒店和办公楼。国家及当地领导人似乎对云南(磨憨在其境内)有着更宏伟的设想,因为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共享4000公里的边境线,他们想让云南成为东南亚经济起飞的新中心。挑战当然也是巨大的,部分欠发达的中国地区需要与亚洲最贫困、最动荡的国家合作。”文章称。
文章指出,云南曾有光辉的历史。大约2000年前,中国西南部的居民跨越千山万水与欧洲做生意,售卖茶叶和其他物品。现在,尽管风景秀美,云南的经济仿佛像一潭死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云南排在倒数第三。中国城乡的贫富差距巨大。云南离北京和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距离遥远,常常被视为一个死胡同。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产,但崎岖的地形阻碍了云南的发展。而其他的经济支柱,如矿物开采与烟草业,均为国有企业,私人投资额非常低。
促进云南经济发展的计划并不少见。文章称,早在1985年,云南就设立了边境贸易区。上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就已经开始给云南重新定位,希望云南从边缘省份转为跨国经济网中心。“走向全球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向东南亚。”云南大学教授杨先民说。他认为,云南应该成为新亚洲的中心,云南比东部沿海地区更靠近新加坡和泰国。这两个国家已经提出了战略性船运路线的入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掌管着这个新项目。2013年9月,他提出了新的计划: 用现代高速的铁路、公路、管道、港口以及光缆,重新在这个区域‘复活’古代丝绸之路。他设想的经济总线有3条分岔路:一条由中国中部直达中亚与中东,一条延伸至东南亚的海上之路,以及以云南为起点的路。”文章称。
“令人备受鼓舞的是,习近平用资金支持了丝绸之路这个美好的比喻。这个月,他承诺将设立共400亿美元(约2450亿人民币)丝绸之路基金。10月,他还将加码到500亿美元(约3070亿人民币)用于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给亚洲一些贫困地区,修建道路、铁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通道,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国家向中国开放市场。”
文章指出,北京的高层将这些道路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视为建设睦邻友好的重要措施。在云南,人们已经满怀热情地建立起这些联系。支持建设一条通往中缅边境城市瑞丽的高速公路,哪怕还在等待之中,相比种植香蕉树和茶树要更加让人骄傲。多条穿过山丘从昆明直通中老边境的隧道于2008年完成了建设。昆明与越南边境城市河口之间的隧道将于明年完成。
跨国联系正在增多。平行的石油与天然气管道现在正在从缅甸皎漂运往昆明。中国联通也将在云南和缅甸铺设光缆。中国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在年年增长。
《经济学人》同时指出,中国虽然有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的能力,但邻国的动荡有可能对此造成阻碍。中国边境的国家都对中国颇为提防。一部分是担心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认为中国能从新丝绸之路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担心,中国商品也许会占领它们的市场,打垮还在萌芽阶段的本土产业。他们还担心,中国能够获得水电,而建设大坝却会造成下游的洪水泛滥。邻国抱怨,中国强调建设,而不在于分享技术,中国公司往往会雇佣中国员工而非本地人。
文章认为,邻国担心中国正试图与扩展市场一道,扩展其国家影响力。中国在边境的和平崛起与南海的纷争不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利用贸易还是偶尔的军演,中国的目标是要巩固其地区的主导地位。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都依赖于中国,他们则不太可能在海洋边界与其他有争议的话题上与中国周旋。
除了几个邻国之外,中国还期待与更远的几个国家,比如新加坡与泰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文章指出,改善与这几个国家的交通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激活市场。鼓励商业的发展要求更自由的劳务流动,更少的关税壁垒,以及更好地贯彻法治。
(编译 彭越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为报道提供帮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