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不要再浪费粮食了

澎湃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2021-05-25 10: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每年我国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23日透露,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然偏高。

粮食从收获,到走上消费者的餐桌,还要经历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相关主管部门也一直在努力降低这一损耗。从“田间”到“餐桌”,“全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此次新闻通气会传递的信号。

在全球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必须加倍重视。

经历过农耕生活的人多知道,民间深知粮食晾晒、储存损耗之甚,但囿于技术、设备落后,往往无计可施。此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提到,在储运环节,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缺少科学储粮知识、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等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东北地区“地趴粮”问题仍时有发生。

再比如,在加工环节,因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等因素,导致面粉、大米出品率不高,未形成营养导向的加工体系。若减少大米抛光次数,使用适宜技术装备,可降低碎米率5个百分点以上。还有,一些商家为了所谓的品相、卖点、营养而过度加工粮食造成浪费的行为,则更为短视和不智。

每年“人间蒸发”700亿斤粮食,令人痛心。如果这些因为各种原因损失的粮食能尽量挽回,物尽其用,反哺世人,不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维系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

和天灾等导致的粮食减损相比,技术性减损可以通过后期干预加以遏制。从根本上说,粮食“产后”的技术性损失,源于观念意识不足、重视不够,也源于技术落后、技术“走形”。因此,重中之重是大力提升“产后”减损技术,推动适度加工、高科技储粮。

这就需要从开发和推广粮食适度加工技术装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循环增值利用、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和仓房升级改造,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等方面入手,融入科技创新之力,以此减少储存、加工、流通等多环节造成的粮食损失。

目前,正在制定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拟就“粮食节约”设立专章,进行系统规制。已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则有了节粮减损相关规定。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也将进一步强化节粮减损举措考核。健全节粮减损技术标准体系,制定适度加工、粮油机械、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系列标准,也成为共识。

消费环节的节约,同样不容忽视。有研究称,我国每年消费环节浪费的食物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浪费食品就是浪费粮食”。今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

以法治之力,推动粮食节约、节粮减损;以政策之力,强化节粮减损举措考核;以宣传引导之力,令全社会树立惜食有食风气。有了这些层面的保证,节粮减损定能形成新风尚、新机制、新流程,惠及全民。

    责任编辑:王磊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