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证永无止境的实验,扎哈·哈迪德特展将来沪

畹町
2021-05-25 08:4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首位女性获奖者、知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1950-2016)的首次中国大陆展览“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实践与探索”,将于6月26日起在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

展览将深度回顾扎哈·哈迪德及其创建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ZHA)在过去40多年间的作品演进轨迹。届时将展出200余件展品,数件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对于一度热衷明星效应的中国建筑市场,扎哈也曾经是备受热捧的人物。扎哈涉足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大剧院,在中国,扎哈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与SOHO中国合作的一系列商业办公建筑。此外,于2014年完工的南京青奥中心也是出自扎哈之手。

“我从经验得知,没有研究和实验,就不会有重大发现。通过实验,你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收获远远超过你所投放的,我认为这就是最教人兴奋的地方。我相信实验应该永无止境。”扎哈·哈迪德曾经这样说过。

扎哈·哈迪德(1950-2016),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首位女性获奖者、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首位女性获奖者、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斯特林大奖二度得主。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因心脏病逝世。其后,一场名为“实验永无止境”的展览来到中国香港。也许大多数人曾有机会从一两座建筑中觑见扎哈的风采,但更多时候,她的光辉始终笼罩于声明与争议的云雾之间。生前,她因脾气暴躁被人称为“女魔头”,也因设计华丽酷炫被人诟病“形式大于内容”。

扎哈·哈迪德(1950-2016),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罗特赫斯柴尔德勋爵对扎哈的评价是:“作为一名实践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坚定不移地献身于现代主义。她总是那么别出心裁,摒弃了现有的分类法和高科技,改变了建筑的几何结构。”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罗尔夫·费赫尔鲍姆则说:“在过去尚未有建成作品之时,扎哈·哈迪德便已开拓了建筑的空间表达方式。如今这些复杂建筑得以成现,她创新的力量终于完全展露出来。”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片两河流域间的土地给予了她对于古老文明的独特感知力。她曾在美国贝鲁特大学学习数学。1972年她移居伦敦进入建筑联盟学院深造,并于1977年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80年,她创建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1993年,扎哈的首个建筑项目,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威尔的维特拉消防站顺利竣工。

扎哈的出道经历颇为传奇,原本无名的设计师突然来到了舞台中心:1982年,在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竞赛中,时任评委矶崎新从成堆的落选作品中捞出了扎哈的方案,并授予其一等奖。这个方案依托地势,无缝融入周边环境,与大自然交相呼应,其有机的建筑语言营造出无与伦比的空间体验。扎哈踏足过中国的诸多城市,创作了多处作品。她在中国的第一件建成作品——广州歌剧院(2010年)和近年新落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9年)也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广州歌剧院,广州,中国,2003-2010
摄影:Christian Richters,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中国,2014-2019
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据悉,此次展览横跨艺仓美术馆的两层展厅,届时将有200余件重磅展品与公众见面,其中多件曾于海外顶尖艺术机构展出,更有数件是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它们类型多样,涉及模型、效果图、摄影和影音资料等由扎哈亲自设计的及其事务所已建成和未建成的作品。不仅如此,本次展览还将详细介绍诸多技术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改变工作室构思、设计以及打造建筑环境的方式的,从而深度解析扎哈的设计哲学和审美理念。

“扎哈·哈迪德:运动中的形态”展览现场,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2011-2012
摄影:Paul Warchol,扎哈·哈迪德设计供图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理论与学说举世知名,受到了多处权威机构的认同并获得了诸多顶级国际奖项。她笔下每个富有动感与创新性的项目都源自她三十多年来的革命性探索与对城市生活、建筑以及设计关系的深入研究。同时,扎哈也是一个不断拓宽其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她的作品包罗万象,大到城市的尺度,小到室内及家具设计,这些作品通过运用从不断探索的美学思想中得来的新空间概念来影响城市的景观。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库,阿塞拜疆,2007-2012
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液态冰川桌,大卫·吉尔画廊,2012
摄影:Jacopo Spilimbergo,扎哈·哈迪德设计供图

此次的参展作品,展示了ZHA为改善行业设计与构筑方式而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涉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化计算与设计,社交研发,分析与洞察,虚拟现实。这次大陆首展也特设了相应的VR体验空间,带领观众与扎哈的理念一起走进未来与前沿。

如今,ZHA的项目已经遍布六大洲的四十余个国家,超过四百名来自不同背景的资深设计师在其麾下。而始终不变的,是扎哈锐意创新、启迪灵感的主张。

此外,展览还将呈现来自扎哈·哈迪德同名设计品牌ZHD的作品,它们同样源于扎哈创造性的手法与标志性的设计理念。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一间医院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5岁。

世界(89度),1983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在早期一直不为人所接受,直到最后,关于她的建筑风格,依然饱含着巨大的争议——就在她去世之前不久,她的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方案,因为耗资巨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理由遭到日本建筑师联名抗议,即便工作室愿意反复修改方案,最终依然遭到了否决。

很多人会说,扎哈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但在参数化设计领域,她这些极富流线型特征的建筑的确是这一技术实践的最佳范本。

十九世纪博物馆,伦敦,1977-1978(局部)

 

十九世纪博物馆,伦敦,1977-1978

 

大都会,1988

对于一度热衷明星效应的中国建筑市场,扎哈也曾经是备受热捧的人物。扎哈涉足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大剧院,在中国,扎哈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她与SOHO中国合作的一系列商业办公建筑。此外,于2014年完工的南京青奥中心也是出自扎哈之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他们曾有机会从一两座建筑中觑见扎哈的风采。但更多时候,她的光辉始终笼罩于声明与争议的云雾之间。也许只有走入展览现场,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凝视扎哈·哈迪德的亲手描绘,才更能体会她的愿景。

即便抛开建筑师的身份,作为艺术家的扎哈,同样是令人钦佩的。她善于运用绘画和素描展现自己澎湃的思潮,以抽象手法和拆解分裂作为探究和想象建筑项目的工具,因此,她探索的过程,形成了一幅幅极具风格化的艺术作品。

荷兰国会扩建部分,海牙,1978-1979

 

大型建筑,特拉法加广场,伦敦,1985

 

山顶,香港,1982-1983

 

扎哈给撒切尔夫人讲解山顶俱乐部方案

扎哈·哈迪德
摄影:Alberto Heras

本文部分内容据主办方及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实践与探索

展期:2021年6月26日—8月29日

地点:艺仓美术馆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