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初心奋斗者|院士陈凯先:张江“药谷”的拓荒者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朱奕奕
2021-05-24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建党百年,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3月1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百年初心奋斗者”系列稿件,记录幸福生活背后,奋斗者们的身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当年坐在轰鸣的水泵旁悄悄自习英语的陈凯先,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一员,见证并参与中国创新药物研究的崛起之路。

开拓中国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兴领域的发展之路,联合100多位两院院士署名向国家提出把《重大新药创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建议,成为张江“药谷”最早的拓荒者,推动上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身上有诸多鲜明的标签。

陈凯先在办公室 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提供

但陈凯先说,自己只是日新月异伟大变化的一位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他要用毕生的奋斗来践行科技报国的初衷。

与化学“误打误撞”结缘

1945年8月28日,陈凯先出生于沙坪坝重庆大学的校医院里。父亲为庆祝抗战胜利为其取名“凯先”。

17岁时,陈凯先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录取,但意外地被分到放射化学专业,从此“误打误撞”进入化学领域,并成为了其一生的努力方向。

毕业后,陈凯先被分配到安徽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后至湖南中南制药厂工作。由于是“物理二系”毕业,陈凯先被派去看水泵,后来又到厂化验室从事药物分析工作。

在离开学校的日子里,陈凯先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利用离开上海前到书店买的两册《化学专业英语文选》孜孜不倦地攻读英语,并在药厂的工作中为日后从事药物化学打下了基础。

功夫不会辜负有心人,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陈凯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成为著名药物学家嵇汝运的研究生,就此踏上学术研究之路。

20世纪70年代末,嵇汝运注意到,新药的开发从随机筛选向理性设计转变是国际药学发展的新趋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由理论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催生的交叉领域,要进入这个新的科技前沿领域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

1978年秋,陈凯先来到吉林大学,从零开始学习量子化学。“第一天上课,老师用英文在黑板上出了道《线性代数》的题目摸摸学生的底,结果我连题目都看不懂,只能写了个名字,交了一张白卷。”这种尴尬是陈凯先自小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为了补上欠缺的数学基础,他到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线性代数》教科书,白天上《群论》新课,晚上就挤时间自学《线性代数》,苦战1个多月,终于补齐了欠缺的基础。

陈凯先

1985年3月,陈凯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被公派法国留学。在法期间,凭借扎实的专业实力和研究成果,陈凯先获得巴黎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颁发的1986年度尼纳·舒可伦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一位外国学者。

结束在法研究工作后,陈凯先婉拒了法方继续留任的邀请。离法前,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特请他为留学生作次讲座,主题是谈谈他“如何经过艰难选择而毅然回国”,陈凯先在会上实话实说:“其实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艰难选择,学成回国是我再自然不过的想法。”

1988年陈凯先回到上海药物所,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学术上从助理研究员做起,逐步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科学的春天”里,陈凯先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

研发创新药物是他的“中国梦”

在奋斗路上,陈凯先面临过许多艰难而重大的选择,其中一项直接推动了张江“药谷”的崛起之路——这就是药物所东迁张江。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策划在张江建设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也大力推动和上海市合作,酝酿推动上海药物所东迁浦东张江。

陈凯先(左)与工作人员交谈

在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的发言中,陈凯先提到了这几个时间节点:1996年,上海药物所把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放到张江;1999年,上海启动“聚焦张江”战略,希望药物所整体搬迁至张江;2003年,上海药物所张江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第一家整建制搬迁至张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核心研究机构。

2003年,上海药物所张江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第一家整建制搬迁至张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核心研究机构,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随后,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中药创新中心、模式动物中心等如雨后春笋在张江拔地而起,一个国家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体系逐步在浦东建立起来。上海药物所自身也在张江这块热土上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新药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之一。

陈凯先(左)与工作人员交谈 

现在,张江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药谷”,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国第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PD-1抗体-特瑞普利、抗肿瘤靶向药呋喹替尼、首个PARP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尼拉帕利、近17年来国际首个获批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甘露特钠,都诞生在张江。还有一大批新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功上市,一批在张江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成功登陆科创版。

创新药物的研发始终是陈凯先心中的“中国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陈凯先积极参与国家新药领域发展战略的研讨和实施。他作为科技部“1035”计划(1996-2000)和“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项目(2001-2005)的核心专家成员,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年逾七旬的陈凯先担任着《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监事长,《药学进展》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仍在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