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向历史请教未来:从汉军的新战术转向论及今天我们的媒介融合
开卷,有益。
两年前入手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月初才打开,一口气读完,感觉此书对李广难封的解释,甚是出人意料。李广难封,冯唐易老,这常常让人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从李硕的理解来看,李广难封,其实问题在于李广与汉军新战术的游离。武帝时候,汉军充满了自信,所以就有了陈汤的名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军的自信来自于新战术的转向。之前汉军和匈奴交阵,步兵吃亏在移动速度上,骑兵输在骑射功夫上,匈奴袭扰,来去如风,汉军往往无可奈何。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创造性地把步兵冲击战术与骑兵速度结合起来,形成骑兵冲击战术,匈奴游击骑射队伍遇到这样狂飙突进的军阵,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溃不成军。说白了,骑兵冲击战术就是把步兵战术搬到了马背上,发挥汉军步兵接阵优势,而抵消了匈奴骑兵的速度优势和远程骑射优势。和世居陇西边陲的李广相比,卫青、霍去病的骑射技术很业余,但因为战术的转向,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反观李广,在中国军事史上,能够与他齐名的也就是百步穿杨的养由基了。但和匈奴骑兵相比,达到李广水准的可能就多如牛毛。每与匈奴接阵,李广总是喜欢和对方较量骑射,甚至离开大部队游击出击。骑射术,对于汉军而言,是不擅长的,能够与李广一起出击,与匈奴对射的军士,也是少之又少。这导致李广虽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名,但却很难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建立大的功业。
不过,谈到骑射术对中原战术的影响,绕不开的一个人当然是战国时候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对比李广和赵武灵王,会感觉历史似乎不公平,给了赵武灵王掌声,而给了李广更多的是怀才不遇。二者命运的差异性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一个不成熟的逻辑,中国南北战争数百年,其实就是二人命运的一个“隐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入的新战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原争霸,即这一战术引入主要是“南向”作战,对抗中原步兵,而不是“北向”对抗匈奴。李广的战术方向恰恰相反,梦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徒弟打败师父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真正“北伐”“西征”能够获得成功,则主要是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骑兵战术的革新,中原步兵冲击战法与骑兵速度的融合。不过,这一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数百年,直到小小马镫的登场才算最终完成。因为把步兵冲击战术搬到马背上,必须保持士兵在马背上的稳定性,并降低步兵转化为骑兵的技术门槛,马镫,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创造出来,并推动了骑兵冲击战术的扩散。
让我们从历史的战场转向今日的传媒业。在我看来,今天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关系,类似匈奴骑兵和汉军的关系。媒介融合的过程,其实也是寻找类似骑兵冲击战术的创新。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特征,和匈奴骑兵战术类似,万马齐鸣,迅疾如风,新技术尽显风骚;而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组织,厚重有力,但反应迟缓。如果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专业媒体向互联网一边倒的经验迁移,则很大程度上在重复“李广难封”的悲剧;同时,专业媒体的媒介融合评价如果仅仅在既有传统媒体范围内进行,则会出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优势假象。专业媒体的融合发展,应该是把专业优势融合到新技术的“马背上”,形成面对互联网的“骑兵冲击战术”。
澎湃新闻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媒介融合的典范,但他们却认为自己应该是“媒介不融合”的典范,因为《东方早报》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澎湃新闻这个新媒体平台。其实,我却认为他们尝试的是融合中的“骑兵冲击战术”,作为步兵形态的《东方早报》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战斗力被整体迁移到了互联网的“马背上”了,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不过,如何顺利延续萌生于传统时代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引入一个“马镫”这样的新创造,以保证专业方阵的稳定性和低转化门槛。
创新,不是放弃自我,而是为自我寻找一匹“战马”,还有“马镫”。这或许是历史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