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知名作家自贡论道 探讨灯城文化事业发展“新风向”

2021-05-24 1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5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十余名知名作家齐聚自贡,座谈交流参加2021知名作家走进“中国灯城”文化采风两天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共同为自贡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多地文学“大咖”齐聚,共探自贡文化文艺事业发展

参加座谈会的有《人民文学》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花城》杂志执行主编李倩倩;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剑冰;《岷峨诗稿》社社长,华夏诗词奖获得者,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道平;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啸天;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诗歌协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蒋蓝;中国作协会员,职业作家聂作平;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李自国;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李银昭等。

“让历史文化浸入自贡人的生活”“汇聚力量,整合品牌,求同存异”“将历史的砖块留下来,为城市建设保存文学土壤”……座谈会上,作家们激情碰撞,为自贡文化事业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不少作家表示,此次来自贡采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与灵感,他们将深挖灯城文化、讲述灯城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人民文学》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

自贡的历史 有时间的跨度 也有情感的深度

百闻不如一见!之前我已在书上、影像资料上了解过自贡,但是真的来到了这里,依然很震撼,一是时间的悠久,二是规模的巨大。

我们常说,历史是有情感的,不仅有时间的跨度,还有情感的深度。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里,我触摸到了恐龙的腿骨,感觉自己跟历史突然间有了联系,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时间的跨度是非常伟大的力量。

在燊海井和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了许多别致、有效的工具,感叹从古至今自贡的人杰地灵。在彩灯大世界,绚丽多彩、规模巨大的彩灯克服设计和物理学的难题,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启发。这些都是自贡历史和文化的代表。另外,这两天还有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自贡有非常好的老建筑,这让自贡区别于其他城市。

我认为,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发达,而是老的东西,这是难以超越的。而我在自贡看到了许多繁复的老建筑和石刻,历史的沧桑感让我非常振奋,我甚至在自贡人的身上,也看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包浆”。

或许,若干年以后,城市的比较和竞争不以GDP为最高标准,而以历史文化为最高标准。自贡拿什么跟别的城市比?我认为就是历史和文化。但是,有历史和文化的优势,不代表守着它们原封不动就行。

在今天,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需求越来越高,应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激活它。新的时代、生活、审美、精神都需求灌注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很多人和时间去探索。比如,可以将自贡的文化元素融入街景、把自贡的历史文化名人集中展出,让文化浸入人们的生活,让每一个生活在自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

走进自贡,初印象“太震撼”

第一次来自贡,没来自贡前,便知道自贡是一座很有名的城市,总能听闻自贡对“灯城”的宣传,力度很大,名声很响。也关注到,自贡这座城市,人口不多,GDP却跨过千亿大关。

昨天初识自贡,这是一个很干净又宁静的城市,一些老旧的西式民居,引起我的兴趣。

走进自贡,给我的初印象太震撼。

参观燊海井,亲眼看到千米深的地下盐井如何打出卤水,怎样用土法制盐,能够感受到千年来自贡深厚的盐业历史文化积淀。

参观恐龙历史博物馆,让我想到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想要恢复恐龙时代的气候、环境,让恐龙复活!当然,这只是他美好的想象。但是,自贡正在做的是让恐龙文化深入人心,从精神上复活恐龙时代。

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让人流连忘返,博物馆运用声、光、电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让人震撼,但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是博物馆带来的启示——久远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指引人们去思索: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还能为这些文化遗址做点什么?”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自贡的“盐帮菜”,这两天品尝了一下,饭菜中的滋味反映出了自贡人民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短短的时间里,自贡闯入我的视野,带来了太多惊喜,密集的文化、历史、饮食等信息要素,让我一时难以消化,昨天晚上都没怎么睡好觉,我要仔细地慢慢咀嚼,好好回味!

非常感谢自贡市政府与四川经济日报社邀请我来看一看、学一学,特别是把文化与文学的工作做好,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花城》杂志执行主编李倩倩:

在历史的砖块上 保存文学的土壤

自贡,真是让我惊叹!一个恐龙博物馆,能有如此丰富的化石储存量,展现了自贡的源头;一个深不见底的盐井,能够诞生出许多奇思妙想的修复工具,体现了自贡人的智慧;一个流光溢彩的灯会,能打造出如此多的主题场景,寓意着自贡的多彩发展。

而新的时代抛给我们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将历史的砖块保留下来,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孩子的精神成长,保存一方文学的土壤。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增强孩子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能否考虑在恐龙博物馆内开辟一个亲子互动区,让只存在于电视和图书里的神秘“恐龙”来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同时,将一些恐龙骨架模型、恐龙蛋模型埋在一定的场所内供孩子们挖掘,让他们既能体验“考古”的乐趣,又能保持对久远历史的好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这种参与也让大家走进了自贡恐龙化石的发掘现场。

——深化IP产业链布局。借鉴迪士尼经验,设置主题乐园、主题酒店,让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更丰富、更多样的形式呈现,运用多种手法讲好地方特色故事。

——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当前,媒体考虑的是如何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实现传播语言的文学化,更易于受众接受。我觉得,地方建设也应考虑如何使传统文化走入大众视野。这就要求建设部门和文化部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转换思维和形式,让传统特色与新兴事物“联手”,比如将自贡精神和盐商故事,以及千年盐都成功背后的经济模式用文学和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促使自贡灯会与广州花展合作,甚至还可以与漫展合作,呈现一种跨界融合的、特色与特色相融合的效果。

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剑冰:

有文化自信才有今日自信的自贡

我真诚地感谢自贡,感谢四川经济日报社带给我这次难忘的采风之行。拥有文化自信,才有今日自信的自贡,我在采风中感受到了这点。

要特别说下自贡的“灯”,我见过开封的灯会,从宋朝开始,同样有着悠久的彩灯文化历史。那会开封人民看灯,人挤人,脚都着不了地,女孩们看得开心了,像鸟儿般叽叽喳喳地欢笑。这次,在自贡又是另一番光景,较之开封规模更加宏大,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沉浸式地感受全新的自贡灯会。

自贡,以灯为内核,以光为载体,不仅聚焦本土文化,更吸纳全球精粹,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文化走进来,提出多种文化创新,用彩灯讲述中国故事,链接世界文明,努力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彩灯公园,一个集音乐、美学、色彩为一体的全新视觉大场景,以及全中国夜游经济的标杆性项目。把彩灯文化推向世界,凭借的是自贡的自信,也培养了自贡的自信。

看过“盐、龙、灯、食”,我最关注也最想潜下心来研究的就是自贡的盐。博大而厚重的盐文化让自贡更加自信。我的家乡在渤海湾,晒盐简单。而在自贡看到的盐业发展令人震撼,发掘、制造的工艺复杂、凿盐井和修复盐井的工具汇聚了古人精妙的巧思。我要好好琢磨自贡的盐,请自贡政府帮我找找当地的盐商、盐工,知晓自贡盐业历史的老人,我有个想法,沉下心来写好关于自贡盐的一篇文章!

《岷峨诗稿》社社长,华夏诗词奖获得者,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道平:

厚植文化土 功在千秋业

我对自贡比较熟悉,曾来过多次。而此次通过参加2021知名作家走进“中国灯城”文化采风活动再次来到自贡,又有很多新的感受。在参观燊海井的时候,我还即兴写了一首《卤井》打油诗——三餐喝稀饭,客来谁敢劝。自贡井盐开,从此无清淡!

个人认为,凡是重视文化的人,一定是有文化情怀的人;凡是重视文化的地区,一定会有很多文化高人。并且,随着二者的世代相传和影响,必然产生很多文化大家和优秀文化作品。自贡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也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自贡的文化建设是落到了实处的。

自贡已经拥有很靓丽的三大品牌,即恐龙、灯会和井盐,极具文化创意和内涵。细细研究这三大品牌会发现,每一个品牌都可以写成一部长卷史书。比如井盐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创新以及人才辈出;恐龙研究则是一部奇妙的自然发展史;灯会八百秋,既是技术又是美学。所以综合看来,三大品牌就是一部很好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能读懂其史,又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而此次文化采风活动邀请到许多省内外作家来阅读自贡历史和文化,他们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建言,对自贡文化建设和进一步提升三大品牌价值一定会有新的启发。

这次文化采风活动之所以很顺利很成功,得力于各方同心协力!因此,我要代表《岷峨诗稿》社祝贺自贡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而取得成果,这种成果也许于今日看并不十分起眼,但十年百年后回头看,将功高至伟。同时感谢自贡市委市政府的热诚接待;感谢省内外各位知名作家用文学的独特视角观察、描写自贡。承办本次活动的四川经济日报社,不仅长期关注着自贡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十分关注全省城市文化事业建设,并不断为文化人采风提供平台和服务,于此一并致谢!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

凝聚力量 形成品牌 繁荣文学 扩大影响

我在内江工作时,每年要到自贡好几次,对这座城市应该说很熟悉。因工作变动,2013年以后就没再到过自贡,一眨眼已八九年了,这次再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贡变化很大,已是今非昔比。

这次来,有个新发现,自贡除了“盐、龙、灯、食”四张亮眼名片,还另有两张大牌:英雄基因牌和作家文化牌。

自贡是英雄的城市。我一直知道的是,自贡有吴玉章、卢德铭、邓萍、江竹筠等众多革命先辈和英烈。这次到自贡,我才知道,自贡盐业工人在抗战时期曾捐出了2架飞机,这是令人钦佩和景仰的。自贡是座英雄的城市,自贡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英雄主义”是这座城市的根基和基因。

自贡也是作家的摇篮。魏明伦、李加建、李锐、饶雪莉、张新泉、范稳、李自国、蒋蓝、聂作平、胡楠等,从自贡走出来的知名作家数量两双手都数不过来,他们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贡的文化底蕴,是自贡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自贡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这方面,自贡有潜力。那就需要整合这些资源,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目前全省各市州以政府名义举办的文学活动逐年增加,比如众所周知的阿坝州政府的阿来诗歌节、广元市政府的剑门关诗歌节、遂宁市政府的陈子昂诗歌节、成都市的国际诗歌周、凉山州政府的邛海国际诗歌节等等都是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活动,不仅兼具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自贡也可集聚一批作家的智慧和力量举办一些有本土特色的活动。这对繁荣文学事业,传承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啸天:

自贡的文化“软实力”过硬

两日内故地重游,看了自贡市的几个重要城市窗口,温故知新,印象深刻。

城市文化窗口的打造,除了硬件设施要过硬,文化的软实力尤为重要。自贡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自贡是名副其实的盐都。盐,从古到今在国计民生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燊海井是盐都的一个窗口,在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场景的还原,景区布展的设施,都做得很好。而景区门口的一副佳联,率先让人眼前一亮,上联是:一泉流白玉,下联是:万里走黄金。“白玉”是盐的形象,“黄金”代表盐的价值。“一泉流”扣井盐生产,“万里走”扣盐产品的流通。上下联没有一个“盐”字,又无一字不是赞美自贡井盐,令游客观之不足,回味无穷。

一副对联,透出自贡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涵养,对盐文化精炼又深刻的理解。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内,则可以读到昔人精心结撰,历史更为悠久的长联,充分反映自贡盐业发展的繁荣与历史变迁。使人一览即知,自贡有文化!

自贡的另一个窗口是灯会。过去我也曾看过自贡灯会,昨夜又看自贡灯会,那真是今非昔比。自贡人打造彩灯文化,不但场面壮观,而且工艺精美,还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氛围,得到沉浸式的体验。

灯会展现出多个主题,对观众进行直击内心的文化传递与输出。其中,“百年辉煌”这个主题是灯会的重中之重,使人重温党的光荣历史,领略祖国的繁荣富强,自豪感油然而生。灯会某些细节新颖,妙趣无穷。例如在一片低地中,仿佛有无数的萤火虫汇聚在河流的两岸,令人如入梦幻般的境界。整个灯会,给人除了视觉的、听觉的震撼,更有内心的震撼,将彩灯文化的魅力有效地传递到人心,并长留于人心。总之,自贡打造文化展示窗口,“软实力”确实过硬。

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诗歌协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蒋蓝:

在自贡 探究盐的生活方式

我在自贡生活了三十多年,从小到现在,这片土地都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可磨灭的东西。

作为自贡本土的作家,此前,我写过关于恐龙、灯会的文章。我发现,它们其实都跟盐有关,比如许多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都有很多的盐矿、民俗彩灯创作也常常体现盐文化……这些细节都指向了一个现实——自贡人生活的地方有极其丰富的井盐。

目前,自贡对盐生产工艺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还需要更多地聚焦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那就是盐的生活方式。

在哪里去探究盐的生活方式?在自贡,许多盐商都是洋派,因此有不少近百年历史的公馆建筑就是盐商宅院和西洋别墅的结合体。

建筑学是最伟大的立体书籍史,人没有了之后还会留下建筑,而自贡的这些老建筑,就是盐的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同时,要研究盐的生活方式,不能仅局限于散文、小说等。我认为,需要运用好文学、地理学。比如,此前有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来自贡考察,留下了数百篇文章,希望有机会可以对其进行梳理,看看有哪些内容记录了那时自贡的盐的生活方式。

历史俱往矣,但文化一定会长存、会流传下去。我认为,生活方式应该会成为研究盐业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以后,我可能还会对自贡的土地、文化以及盐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思考,写一篇文章,讲述我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认识。

盐业生活方式,大于也高于盐业生产方式,而盐的生活才是我们回溯自贡市历史的最高语法!

中国作协会员,职业作家聂作平:

每一种地方都有文学

以前买烟的时候,买几条好烟,就要搭一条差烟。前面几位老师是好烟,我呢,就是那条差烟。

在今天参会的嘉宾中,我的身份最特殊。首先,我是自贡邀请的嘉宾,但同时我也是自贡人,是从自贡走出去的。我在自贡生活了32年,在成都生活了20年,根在自贡。其次,我是唯一体制外的。文学不仅是我的爱好,也是我谋生的方式。

由于这两个特殊性,我回到自贡,就有许多朋友同学要见,就有许多酒要喝。昨晚太高兴,见了不少朋友,酒也喝得多。苏东坡曾把杭州称作酒食地狱,对我来说,自贡也一样,是令人又爱又怕的酒食地狱。爱它,因为这里的人,文化,美酒,美食;怕它,是这里的人为人热情,酒风剽悍。

刚开始写作的年代,我曾经特别羡慕那些生活在大海边或是森林里,沙漠边缘的人,觉得他们所处的环境才有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来。而我出生在丘陵地带的自贡,似乎没有什么好写好说的。随着阅历增长,我明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活,都有文学,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去发现。

比如自贡有著名的恐龙,包括我在内的自贡作家,都没有人写出过以恐龙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但《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就以恐龙为题材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白垩纪往事》。

以前,我也写过不少和自贡有关的作品,它们大多是诗歌或非虚构作品。比如有一年《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个专辑,叫《上帝为什么造四川》,我负责写自贡、雅安、绵阳和西昌,雅安等地我只各自写了几个页码,自贡却写了十几个页码。一是因为自贡是我的老家,二是因为我对它了解,熟悉。

目前,我手里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以我的老家自贡赵化镇为故事背景地的,已经写了八万多字,里面有非常多也非常写实的民国时期的自贡生活方式。我希望,一定要写出一部自己满意的作品,来回报这片土地,回报吃过的那些美食,喝过的那些美酒。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李自国:

文学是诗人的故乡

我离开故乡自贡已经20多年了,回来的时间也不多,尤其是前些年我的父亲母亲相继离世,我回来的时间更少,仿佛我已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但这次因为文学采风活动,我又回到了故乡,我更因为文学而寻找到了故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心里有文学的人,就永远有故乡;有文学的地方,就能寻找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自贡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城市,就像千古盐井,就像侏罗纪的恐龙,就像享誉天下的自贡灯会,它无不呈现出一种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三种精神汇聚到一起,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自贡精神。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今天,自贡处于成都与重庆的中心交汇点,也是巴文化与蜀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纽带和轴心,更需要弘扬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自贡盐文化精神。

而自贡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后疫情时代的文学坐标之上大有可为,既有它独到的先天盐文化积淀的资源,又有不断创新的后天灯文化的血脉濡养,这些都给诗人和作家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带来文化自信的一种全新的突破和超越。我今后一定要多回故乡感悟生活、感知生命,感恩这块养育我的土地,不断用自己的血脉和灵魂,奉献给家乡自贡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李银昭:

水流自贡添盐味,龙过釜溪化彩灯

自贡的味道,留在四川人的嘴里,构成了川菜的味觉基础;自贡的颜色,留在了遐想的夜里,写成了传承千年的彩灯名片;自贡的文化,留在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里,形成了漫长岁月里的永久定格。

此次自贡之行,与《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等全国顶级文学刊物的主编相聚在“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味之府”的自贡,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件幸事,对自贡乃至四川文学届来说是一件大事。行程中,大家走走、看看,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此次来自贡的作家们的感受——撼动!

自贡恐龙博物馆化石储量之丰富撼动人心;燊海井土法生产井盐的历史现场感撼动人心;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展现的井盐文明深厚魅力撼动人心;中华彩灯大世界营造的流光溢彩的梦幻场景依然撼动人心!

慧眼识乾坤,妙手写美文。通过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能预见的是,即将会有一些新的、好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诞生,这对自贡的文学、文化都是锦上添花。而我自己,虽然到过自贡很多次了,但每一次都能体会到新的感受,品尝到新的味道,引发出新的思考,这一次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自贡的盐业历史和恐龙文化,以及伴随自贡的这条延绵的釜溪河。为此,我谨以此句来简短表达:“水流自贡添盐味,龙过釜溪化彩灯!”(川经瞭望记者 李洋 唐千惠 高艳 鲍安华 文/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