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桌|如何留住江南古镇:那是居住地,而非博物馆式的陈列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2021-05-24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宣传片。导演:摩尼朱 摄影:朱科学(02:54)

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乡愁与记忆。作为我国最早开始遗产保护的地区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为全国古镇保护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然而,近年来,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古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如何真正留住古镇的文脉,寻找遗产管理的新方法?

5月23日上午,“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举行。此次论坛从基于联合申遗视角的“江南文化区水乡古镇保护与区域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表示,对于再开启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创新,要最严格地坚持对原真性的保护;水乡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作为博物馆式的陈列保护。

同里古镇的桥

乌镇的水阁房

“浓墨淡描同里画,五湖碧水抱人家”,地处太湖之畔的同里古镇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也见证着江南古镇保护方面的三十年历程。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最早开始遗产保护的地区之一,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为全国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在30年的时间里,江南水乡古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全球都识别性很高的区域文化景观。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水乡古镇保护得益于旅游发展的助力,遗产地旅游产业也大大激发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事实上,单纯以旅游促保护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古镇保护区大都面临人口流失、老龄化、产业单一等棘手的社会问题; 传统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需求转向的挑战,而对水乡古镇的保护,依然存在历史建筑修缮不足,旧建筑利用不充分,遗产社区缺乏活力等各种老问题的困扰,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古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旧的保护体制和思维方式正在遭受新形势的考验,如何积极适应变化,寻找遗产管理的新方法是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确定由苏州市负责牵头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目前申报遗产位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境内,由最具代表性的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黎里、锦溪、沙溪、震泽、惠山和浦东新场等古镇组成。

同里古镇 丽则女学

5月23日上午,“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举行。据主办方介绍,此次论坛旨在为江南古镇保护发展营造一个更具创新性视角的讨论空间,论坛不仅邀请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更邀请年轻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艺术家、其他交叉学科的学者、本地公众,共同探讨古镇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希望形成一个更多角度, 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案例分享的遗产公共领域。

据介绍,论坛包含三个方面的议题: 基于联合申遗视角的“江南文化区水乡古镇保护与区域发展”; 从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遗产可持续管理角度出发的“新文化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基于文化遗产创新实践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领域合作”。

阮仪三在论坛发言

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古城镇保护专家阮仪三以《江南Style——水乡古镇的价值》为题,详细讲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特色,围绕古镇开展的保护工作以及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相关工作等方面内容。“人是古镇保护工作的灵魂,江南城、镇、乡的完美格局构筑起了长三角独特的文化圈,人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保障了地区的永续发展,吴地风韵延续了宋以来中国江南的艺术审美情趣。”阮仪三表示,对于再开启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创新,要最严格地坚持对原真性的保护;水乡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作为博物馆式的陈列保护;要激发原住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本地文化主动传承与发展;要继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水准;要以当代文化艺术的植入,推动本地文化的发展。 

“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现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中心主任赵云以《江南水乡古镇:申报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题作了发言,她认为江南水乡古镇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发展过程中对遗产的破坏、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功能转变中的社会问题等。“因上世纪90年代起的旅游开发,多数古镇内主要商业业态侧重服务游客,以餐饮、住宿、零售为主。各镇商业业态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部分古镇商业业态具有明显的低端化现象,多数古镇对商业业态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居民的利益缺乏保障,服务于居民的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少且距离古镇居住空间较远。旅游及商业开发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游客活动挤占居民原有的公共活动空间。此外,部分古镇居民与旅游公司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亦是古镇在功能转变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对于未来的应对措施,赵云表示,在保护措施方面,要以确保遗产价值的延续作为发展的基础;在治理措施方面,在理清权责,以高水平治理统筹全局;在利用措施方面,要实现遗产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以《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视野下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为题,并结合皖南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实践、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的案例,讲述了此前精英化遗产保护制度所带来的局限性以及江南水乡区域性保护与协同发展的意义。她认为无论是“抢救式”保护的还是乡村振兴,避免孤立式保护、精英化保护,都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进行城乡文化遗产的识别与特征的研究。“传统乡土智慧是平衡人地关系矛盾的智慧结晶,不仅是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对今天‘人强地弱’关系下遗产保护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邵甬说。

安徽西递古村落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杜晓帆以《家国情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为题作了发言,他介绍 2016年以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师生对全国630余个传统村落进行了调研。2019年至2020年,在福建、山西、浙江、贵州等省调研了120余个传统村落。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最终要依靠人们对家庭、乡土的眷恋激发出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对家庭、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具体认知,理解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差异,才能更好地筑牢爱乡爱国的基础。

新场古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全球项目总监李光涵在论坛上介绍,自2016年起,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与北京舆图工作室(Atlas Studio)在贵州省榕江县的大利侗寨合作进行大利传统纺织项目。项目宗旨在保护当地侗族的纺织技艺,鼓励留守的侗族妇女在村寨里进行经济生产,为当地的女性纺织手工艺人提供一种可持续的谋生方法。项目目标在于为传统手工艺形式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一个了解商业、当代设计以及合作社运营模式的机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关注,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理解建筑、景观这些宏观结构与人类活动、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传统的侗布成产不仅是一匹布,而是从种植天然染料植物、纺织天然棉线以及依据季节变换进行染色等工序,从人地关系、整体景观到具体的空间、工艺与产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环境与场所间、人与物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纽带。”

贵州省榕江县大利侗寨

论坛当天,苏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徐刚,吴江区委常委、副区长钱宇,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严新东等出席论坛。为了让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丁枫与同里镇副镇长人选颜冰清还在论坛上宣读了《同里倡议》。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丁枫与同里镇副镇长人选颜冰清宣读《同里倡议》

作为艺述遗产特别项目《光述同里·时间的剧场》的开幕表演

据悉,除了论坛会议部分,此次活动还包含了4个平行艺术项目,包括公共展览、驻地艺术作品、社区参与活动等。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