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袁隆平伟大?近代中国粮食危机历历在目,粮食梦不能丢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晚清史46#民国史59#中国近现代史119
默哀!袁隆平教授
袁隆平教授于2021年5月22日去世,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今天中国不断崛起,社会的安定是崛起的基本条件,中国有14亿人,人均耕地并不充足,但中国没有像非洲那样,因庞大人口引发的粮食问题而产生社会危机。中国人能吃饱饭,袁隆平教授功不可没。袁教授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其实说到粮食,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今天中国富裕了,粮食不够吃可以从外国买嘛!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因为近代中国的粮食危机和洋米入侵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粮食问题,中国人绝不能依靠洋米。
水稻虽小,堪比核武器
一、近代中国的粮食危机
明清以来受惠于高产作物,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康雍乾时期,中国人口达到2亿,清末更是超过4亿。在和平稳定、无内忧外患的年代,依靠高产作物,中国也仅仅是勉强能养活这么多人口,但已经开始进口粮食以弥补不足,比如1717年,康熙发上谕给沿海官商,鼓励他们进口洋米,他叮嘱海关官员要善待进口洋米的官商,“不许藉端需索”。但是1840年以来,中国被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粮食危机终于出现。
清代农业
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关税特权,洋货大量入侵,挤压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19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了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旱灾,中国北部几省几乎全部遭灾,受灾人数达1.6亿,死亡人数达1000万,中国急缺粮食。洋商趁中国旱灾加紧倾销,1867年,洋商出口给中国的洋米为38万担,到丁戊奇荒发生的1877年,出口到中国的洋米已超过105万担。洋商借丁戊奇荒打开了中国粮食市场,到1920年为止,每年进入中国的洋米都在600万担以上,而洋米入侵反过来又挤压了中国本土大米的生存空间,致使中国的大米销售困难。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战火纷飞,想要安稳的种田几乎不可能,这又给了洋米入侵提供了方便,自1921年起到1936年,中国洋米进口每年达到了触目惊心的1600万担!
丁戊奇荒下的国人
二、进口洋米的原因
近代帝国主义极其可恶,它们刻意只让殖民地发展单一作物,致使殖民地无法离开宗主国。比如南美的古巴就被限定发展糖业,别的东西几乎没有,糖需要出口,而生活物品需要进口,转运贸易就被垄断在列强手中,列强实际控制了古巴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古巴至今还是贫穷不堪,南美诸国经济大多如此。列强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也是采取这种办法。
今天的南美经济仍然不好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当作原料产地和输出地,中国的大豆是列强热爱的原料,大豆在近代占中国出口物的90%,在1911年,大豆出口已经达1300万担。而列强为了方便控制中国,除了金融控制、军事威胁外,更是对基础生活物资采取了倾销的方式,他们凭借关税特权,低价向中国输出大米等物资,迫使中国更加依赖外国。对中国的倾销也是列强平衡本国物价的手段,比如30年代大危机时期,列强就大肆对华倾销粮食,即便1932年中国粮食丰收,但进口大米仍居高不下。
当然,因为中国并非完全的殖民地、中国领土又大,所以列强想要中国发展单一作物的美梦不可能实现。但在军阀割据的情况下,军阀只占据一地,列强就会通过武器、粮食的诱惑来培养代言人。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垂涎关内,屡次参加对关内的战争,其部队不下35万,连年打仗,东北粮食又不足,于是日本就十分“大方”地每年向他出口30万担朝鲜大米以补不足。
影视剧中的张作霖
除日本以外,其他列强向中国输出的大米多来自东南亚殖民地和印度,这些地方产的大米占据列强向中国出口大米总量的90%。列强以近似奴隶制盘剥的方式驱使殖民地百姓种植稻米,低价收购,然后输往中国。本就是低价收购、中国又没有关税保护,这就使得洋米价低,在中国销量极好,洋米价低反过来挤压了中国本土大米的市场,中国的大米产业逐渐萎缩。
三、粮食危机的危害
粮食问题是事关政权死活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之一,粮食就是列强操控中国的一个把柄。如前所述,列强可以通过武器、粮食挑动各路军阀混战,引诱一个军阀攻打另一个军阀,自己坐山观虎斗,最后再来适当调停,凌驾其上,近代几次著名大战,如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背后都有列强挑动的影子。
影视剧中的军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主要粮产区纷纷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工业也随之内迁。重庆是个山城,产粮有限,但四川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粮产较多,虽然受到洋米的冲击,但凭四川的产粮,川渝地区基本还能维持稳定。可是伴随着大批量中央人员的入驻,以及日本飞机的轰炸,重庆粮价即刻飘涨。1940年3月,重庆每担米40法币,到7月已经涨到100法币,严重的粮食危机已经引发了社会动荡。
重庆大轰炸
贵州是指定的内迁“大后方”,贵州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不产粮食,受洋米影响最大,大量外地人员的到来又给该地带来巨大的粮食压力,买办和商人趁机囤积居奇,1938年12月16日,贵州米价20法币每担,但1939年1月已经涨到了30法币每担,1942年又涨到了60法币。米价涨,物价涨,昂贵的价格促使贵州屡屡发生抢米风潮和匪患;对物价的不满,还引发了贵州人民对政权的不满,这种不满在国家危难关头是相当可怕的。贵州的骚动一度惊动了重庆政府的军事委员会,1940年11月,委员会特意致电贵州省政府,要认真解决粮食问题。
为防止因后方不稳而影响前方战事,中国只能更加依赖进口粮,而且因为沿海沦陷,只能凭借滇缅公路运输粮食,英国瞄准这一点,以关闭滇缅公路为要挟,1941年逼迫中国割让云南部分领土,中国被迫答应。
贵州多山地
文史君说
近代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粮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今天中国的人口是14亿,远远高出近代的4.5亿,而且人均耕地相对不足,传统农作物完全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但今天人们的生活和饮食都得到了极大丰富,我们接下来还要完全消灭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经济建设的根源是社会安定,而社会安定的根本在于人们能吃饱饭。从这一点上讲,袁隆平教授培养的高产水稻就是今天我们能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基石,是14亿中国人和平生活的基础。巨星总会陨落,袁隆平教授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国士无双,当如是也!
参考文献
李林:《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问题》,河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于首涛:《1920年前后中国粮食进口问题初探》,内蒙古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为什么说袁隆平伟大?近代中国粮食危机历历在目,粮食梦不能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