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舆情汹涌,高校的路在何方?| 深度报道05
⭐ 舆情裹挟着的中国高校
中国高校,一直站在聚光灯之下,社交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让这盏灯更加明亮晃眼,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声音四起。
中国高校的舆情处理工作,若不与时俱进,便极易被汹涌的舆论,裹挟着行进,它的路究竟在何方?
⭐ 深度报道 | 路在何方?
“舆情裹挟着的中国高校”系列报道渐入尾声,4位姑娘,8个月筹划,300小时协作。我们愿借一只望远镜,与您共看现状与前程。
/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校也要学会“带节奏” /
信息市场下,价值观多元,偶有高校师生发表不当言论,引得舆论愤慨。高校是培养青年人主流价值观的圣地,如何正确引导学子价值观、进而影响舆论取向,备受瞩目。
去年国庆前后,多所高校借军训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以热血青春告白祖国,激励学生用爱国奋斗书写时代篇章:华中农业大学#新生军训组方阵致敬抗疫英雄#,淮阴师范学院#近五千名新生军训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000名大一新生传递巨幅国旗#……当下,高校培养师生的主流价值观,应创新方式,拉近与网民和学子的距离,在共鸣中,激发民族自豪感。
同时,高校切合时效、富有网感地进行正面宣传策划,也将收获一大波美誉。开学季,各大高校神仙过招,创意录取通知书频上热搜,前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有个小飞机#,后有上海交通大学#通知书出校徽盲盒#,更有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送两粒莲花种子#超然脱俗,借莲子传递“不改初心,见证成长”的深意,稳居榜单15.6小时,直冲热搜第一。之后,@南开大学 乘胜追击,发起“官方莲子种植教程来啦”的售后服务,主流媒体争相传颂,网友直呼“慕了慕了”,还有学生留下“南开等我”,为学校招生做足宣传。
/ 建立研判预警机制,舆情处理事半功倍 /
最容易灭火的时段,是着火初期。但在建设舆情应对的系列措施中,第一环节“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常被高校忽略。
如何防患于未然?高校可从四方面着手:
首先,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选用优质的监测设备,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开通突发事件应急通道;同时,24小时收集校内外声音,将分拨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其次,在监测中,一旦发现师生矛盾,哪怕尚在潜伏期,都要及时判断事态走向,并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人员,着手在校内切实解决。
此外,高校还应定期召开舆情研判与总结会议,复盘一段时间内的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与处置效果。
必要时,甚至可以省市或高校为单位,建立举报和辟谣平台。这一系列举措,对改善高校形象、净化网络环境,尤为重要。
2020年12月10日,网友爆料,山东农业大学开设的一讲座称:“相貌迷人穿着裸露易受性骚扰、学得好才能挑到好男人。”一袭浓浓的“被害者有罪论”招致各方谩骂,校方却回应“未发现专家观点中存在明显失当” 。这一回应,非但没有解决问题根本,顾及公众情绪,反而适得其反,最终招致舆论反噬,#山农大回应被指开女德讲座#登上热搜,高校被彻底卷入舆论漩涡中。有网友甚至由此联想到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将舆论之火烧至地域偏见上,一棒子打死所有山东高校。如若发声前,校方早已具备一定危机处理能力,完整履行舆情应对的正确步骤,或将收获不一样的舆情反馈。
⭐ 评论常见词
在#学生校内悬挂旭日旗#舆情事件中,面对南京师范大学的回应“涉事同学将旭日旗当成日本国旗”,网友根本不买账。在@沸点视频 的评论区里,扑面而来的是“我不信”“你信吗”“勿忘国耻”,“大学生分不清日本国旗和旭日旗?”更是获得了近6000点赞。同时,部分网友也不满对学生仅进行了“批评教育”,更难以谅解事发于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南京。
易激起民愤的,往往是回应技巧拙劣的高校,避重就轻的话术。高校也在这一来一往中,丢失了最基本的信任,引得网友愈发反感。
若在舆情处于苗头之时,高校就进行强效处理,多一些正面回应,少一些“悠悠太极”,多一些当机立断,少一些避重就轻,将能重新夺回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并为后续可能爆发的舆论战,争取平息的空间。
/ 疏导式应对舆情,后续公开必不可缺 /
面对学生意见,高校“堵”大于“疏”,已是深受诟病的老问题了(校长们请注意: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1.01)。其实,治理高校负面舆情与治理水患一样,学生网民庞大,一味地封口,并不治本,反而将引起舆论反扑。实事求是才是第一原则,疏通疏导才是根本之策。
2020年9月30日,三峡大学陷入#日语选修课歧视女性#的风波。当日,@三峡大学 迅速发布通报,对有损师德师风的老师作停课处理,并安排相关部门展开全面调查。处理应对速度之快,值得借鉴。然而,不久后,三峡大学却再次卷入舆论旋涡,迎来更强烈的次生舆情。原来,@三峡大学 关闭了对郎某情况通报文章的评论,并隐藏了已有的185条评论。此举之后,网友转战@三峡大学 9月25日晚安微博的评论中,多是“充耳不闻”等不满字眼。
⭐ 峰回路转的舆情
同是应对无法规避的舆情事件,上文提及的南京师范大学再度现身,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
2020年9月20日,#南师大回应一学生宿舍死亡#冲上热搜第二,掺杂着“阴谋论”的说法纷至沓来,将矛头指向校方和舍友。次日,南师大并未一味地堵住悠悠之口,而是坦诚说明:校方将依照流程等待警方介入,探查真相。许是网友难以相信校方通报,但对于主流媒体,还是十分信任的,这从获2万余赞的评论“人民日报转发了,这件事就能有个结果了”可以看出。作为意见领袖,主流媒体在重大高校舆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向引领作用。直到9月25日,警方通报#学生宿舍死亡排除他杀#,网络舆论刀锋转向,从怀疑室友,转向致歉;从“阴谋论”“学校给个说法”,变成了讽刺当时带节奏的“键盘侠”。
不同于部分高校“一出命案,立刻捂住”的做法,南师大对学生生命安全舆情事件的处理,一直暴露在阳光下、监督中。相关词条共上榜6次,都处于热搜前七,累计上榜时间近60小时。网友对“望彻查”“期待真相”“沉默的真相”“长夜难明”的呼声强烈,成为高频评论。
南师大多次发声、持续公开的做法,在本次舆情事件中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成为网友舆论转变的依据。舆情的峰回路转也展现了一个规律:事件调查结果的透明度高了,舆论的猜忌就少了,网友对高校的怨念和差评也就轻了。
调查取证,没有打字快。随着反转新闻的频发,网友愈发理解风波初期中的涉事各方,大都能在不传谣、不信谣、不做阴谋论的靶子中,选择相信与等待。网友媒介素养的提升,也为高校舆情应对,给予了充足的信任与时间。
高校能否担得起这份期许,对后续事件进行透明调查、公开发声和持续跟进,将是高校形象重塑与反转的关键。
下期预告
面对舆论监督:高校的当下,是中国的未来
⭐ Data Journalism Lady
舆情裹挟着的中国高校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毕设团队
成员 | 徐昌昊 马万玛草吉 马 雪 张 卓
文字 | 马万玛草吉 徐昌昊
设计 | 马 雪
排版 | 张 卓
联系方式 | houtengch@sina.com
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