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0蔗糖”和“0糖”是一回事吗?99%的人都被商家糊弄了

2021-05-25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当你看到食品包装上出现“0蔗糖”或者“不添加白砂糖”这样的标识,会不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食物里没有糖?

错了!它们不仅可能有糖,而且可能还有不少!

其实,“糖”并不等同于蔗糖(最常见的白砂糖)。“糖”是所有单糖、双糖以及糖醇的总称[1],例如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麦芽糖、乳糖、白砂糖、冰糖等等。

比如,声称“0蔗糖”的某款饮料中,就赫然出现了结晶果糖。

(图片来源:某奶茶包装)

如果你认为它不含糖就放心喝,那么当你还沉浸在长不胖的喜悦中,你已经悄悄长胖了。

再比如,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无蔗糖”食品——豆浆粉、麦片、谷物粉中,也同样有很多迷惑行为。

比如,标明“不添加蔗糖”的豆浆粉,配料表上赫然出现“麦芽糖浆”。标明“未添加蔗糖”的中老年麦片,配料表里也有“葡萄糖浆”。

(图片来源:某中老年豆浆包装)

(图片来源:某中老年燕麦片包装)

也就是说,专为中老年定制的豆浆粉、燕麦片里也含有添加糖。

对于这些商品的目标群体中老年人来说,吃了长胖都算小事。如果糖尿病患者喝了这个豆浆粉,血糖也很可能会飙升,但可能很多人根本找不到自己血糖升高的原因,更可能有害健康。

千万别被忽悠了:“0蔗糖”不等于无糖,也不意味着更健康!

首先,需要记住“0糖”≠“0蔗糖”≠“没有糖”:

“0糖”——每100克或者100毫升食物中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9];

“0蔗糖”——没有添加蔗糖;

“没有糖”通常指没有任何添加糖。毕竟、牛奶、水果、蔬菜等天然食品,本身就有糖。一种食物很难做到没有任何糖分。

很多宣传自己“0蔗糖”的食品、饮料等,会靠添加果糖来提供甜味。所以当你查看成分表,就会发现里面赫然写着“结晶果糖”“果葡糖浆”等字样。

果糖是糖类中最甜的,甜度是蔗糖的1.2~1.5倍[3],结晶果糖的甜度甚至高达蔗糖的1.8倍。

它也因为GI(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对血糖更友好;不易产生龋齿;增强产品的风味等[4]诸多优势,成为了不少食品的甜味来源。

甚至很多没有宣传自己“0蔗糖”的食品饮料里,也有果糖的身影。

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它所带来的危害。

果糖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产生脂肪酸,再进一步合成甘油三酯,如果吃太多果糖,则会增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5-6],扰乱嘌呤代谢、升高尿酸、增加痛风的患病风险[7],引起肝脏胰岛素抵抗等[8]。

还有很多宣传自己“不添加蔗糖”的食品,仔细一看添加了蜂蜜。实际上蜂蜜的主要成分也是果糖,这类“添加蜂蜜”的食物只是变得更贵了,却并没有更健康。

划重点:如果能做到,最好一点多余的添加糖也不要摄入。

如果非要吃,或者实在难“避雷”,每天摄入添加糖,最好也不要超过25克。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困惑:做一个普通消费者也太难了!

别着急,我们这就教你1分钟避雷的简单方法:

在购买食物的时候,不要被包装上的“0蔗糖”字样吸引,直接看背后的“配料”一栏。

再对照下面这张图,揪出添加糖:

最后的最后,向你介绍一个绝对0糖0脂肪0添加,所有人都能放心喝的终极健康饮品:

看完了赶紧喝杯水吧!

特约作者:韩冬梅 | 注册营养师

审稿专家:阮光锋 |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参考文献

[1]孙远明,何志谦.《食品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刘晓娟,田强,王成福,谢学美.结晶果糖的功能及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07):29-30.

[5]蔡雯雯,李铎.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3):265-272.

[6]Jensen T, Abdelmalek MF, Sullivan S, Nadeau KJ, Green M, Roncal C, Nakagawa T, Kuwabara M, Sato Y, Kang DH, et al. Fructose and sugar: A major media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Hepatol 2018;68(5):1063-75.

[7]Ayoub-Charette S, Liu Q, Khan TA, Au-Yeung F, Mejia SB, de Souza RJ, Wolever TM, Leiter LA, Kendall C, Sievenpiper JL. Important food sources of fructose-containing sugars and incident gou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open 2019;9(5):e024171.

[8]Ter Horst KW, Schene MR, Holman R, Romijn JA, Serlie MJ. Effect of fructose consumptio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iet-intervention trials. Am J Clin Nutr 2016;104(6):1562-76. doi: 10.3945/ajcn.116.137786.

[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