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行走|科索沃之五:"大阿尔巴尼亚"的迷梦

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4-12-03 08:32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在科索沃,我还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大阿尔巴尼亚”情怀。

        所谓“大阿尔巴尼亚”,它主张按历史的和现实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阿尔巴尼亚。这是一个有着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内涵的有趣话题。

        讲“大阿尔巴尼亚”一定离不开普里兹伦。普里兹伦位于科索沃的南部,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比较近,是科索沃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18万。普里兹伦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始建于古罗马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普里兹伦先后受制于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在14世纪中叶,它曾是塞尔维亚政治和宗教中心,有“塞尔维亚的拜占庭”之称。1389年科索沃战役之后,普里兹伦开始受土耳其的统治,逐渐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重镇。也就从这里起,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越来越少,而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移民越来越多。到19世纪中叶,普里兹伦的阿尔巴尼亚人比例超过70%。不仅如此,普里兹伦还是巴尔干半岛上阿尔巴尼亚的政治、文化和地理中心。

        
普里兹伦博物馆中的“大阿尔巴尼亚”图示。 作者供图        

        “大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最早就诞生在普里兹伦。在古城堡下面的河对面,有一组低矮的白墙红顶和黑门窗的建筑群,其中最高的建筑也不过两层。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革命圣地”——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

        
普里兹伦博物馆。 作者供图        

        被土耳其奥斯曼占领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坎德培领导的武装起义,从1443年起坚持了25年。1878年俄土战争之后,各大国出于自己的私利,无视阿尔巴尼亚人的存在,如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土耳其人,把信仰东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希腊人。更为严重的是,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地方面临着被黑山、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试图将所有反抗外来侵略的阿尔巴尼亚人联合起来。于是,在1878年6月柏林会议召开前夕,来自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代表齐聚普里兹伦。为了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这次会议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1877-1878年,普里兹伦同盟”。

        
普里兹伦会议会址。 作者供图        

        同年11月,普里兹伦同盟在一份纲领中提出,未来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领导应当包括雅尼纳(阿尔巴尼亚的南部和伊庇鲁斯)、斯库台(阿尔巴尼亚的中部和北部)、科索沃(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以及塞尔维亚的南部和马其顿的大部分)。这就是“大阿尔巴尼亚”构想。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在普里兹伦同盟的领导下进行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斗争。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反土联盟同土耳其交战的主要战场。根据巴尔干反土联盟各国达成的协议,将土耳其人从巴尔干赶走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将由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瓜分。面对被瓜分的危险,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召开国民大会,宣布建立一个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但是,这种做法与巴尔干同盟国家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俄、法、英、意、德、奥等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虽然承认了阿尔巴尼亚在形式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实际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六大国的手中。更为主要的,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都不及阿尔巴尼亚人所希望的一半,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被留在相邻的国家里。其中,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的边界直到1926年才划定,生活在科索沃、黑山西南部、马其顿西部的阿尔巴尼亚人就成了跨国界而居的民族。

        实现“大阿尔巴尼亚”就是这些阿尔巴尼亚人的联合,而首先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合并。然而,真有这种可能吗?在很大程度上,“大阿尔巴尼亚”是针对国际社会的,内涵所及只是一种愿望而已。假如真的将它提到日程上来,问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访问科索沃期间,我就此与一些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人交谈过。他们都承认,无论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还是这两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都有很大的差别。就前者而言,阿尔巴尼亚1912年就独立成国了,而科索沃一直从属于塞尔维亚,直到2008年才独立。阿尔巴尼亚有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教育与科学都很发达,而科索沃在这些方面十分落后,1969年底才建了普里什蒂纳大学。

        就后者而言,阿尔巴尼亚宗教色彩比较淡,有30%的人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基本是穆斯林,而且非常虔诚。阿尔巴尼亚人认为自己讲的阿语是正宗的,而科索沃阿族人讲的阿语是一种方言。至于说其他国家的阿族人,由于在国民中所占比例比较低,同时受各自国情的制约,他们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认同程度和追求程度都较为有限。

        更为关键的是,巴尔干的地区政治、欧洲政治甚至国际政治都不允许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出现。巴尔干有史以来就是东西方大国都有染指的地方,大国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这里的国家都是各大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而非各民族自主选择。1912年诞生的阿尔巴尼亚就说明了这一点。巴尔干地区版图的变更,可以大国碎片化,变成若干小国,对大国没有损害,大国不会阻止甚至还明里暗中鼓励。比如,前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但是,如果疆界变更造就了一个新的地区性大国,那不利于大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大阿尔巴尼亚”不仅需要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的合并,还需要黑山、克罗地亚、希腊等国的阿族人分离出来。这样一来还会在巴尔干引起连锁反应,不利于地区稳定。与我交谈过的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政治家都提及了这一点,也都认为“大阿尔巴尼亚”不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许将来在欧盟之内才有可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