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两栋动迁安置房“接吻”,居民:像比萨斜塔,谁敢住?
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一居民楼出现倾斜,顶处与相邻的另一栋楼紧贴在一起。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11月24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心圆西苑小区的一栋居民楼明显倾斜,其楼顶处已紧贴相邻的另一栋居民楼。
川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当日上午川沙镇镇政府、房屋开发商和监理已经到场进行了勘察。浦东新区房屋检测等相关部门已经先行对两幢碰蹭房屋进行检测,25日将邀请上海市权威部门继续进行检测,并将及时公布检测结果,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要求设计单位、开发商再做整改方案,解除隐患。
上周六发现“接吻”
两栋“接吻”的居民楼分别是心圆西苑小区的17号楼和18号楼。
11月24日下午,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两栋楼的间隙成三角形,南侧间距最小,约10厘米。从14层开始,可以明显看出17号楼往18号楼倾斜。
在18号楼的楼顶,澎湃新闻发现两栋楼原本就有钢筋相邻,楼顶南端已突破10厘米的间距,紧紧“吻”在了一起。在两栋大楼的“接吻处”,因受到挤压而产生多条裂缝,还有部分水泥的碎片散落在旁边。
“是东侧的17号楼倒了过来,压在18号楼的楼顶,这水泥都扎进18号楼的表层里了。”住在17号楼15层的黄先生称,上周六,两栋楼“接吻”是17号楼的一名业主发现的。至于两栋楼已经“吻”多长时间了,他表示并不知情。
17号楼1504室的租客汪先生表示,其屋内的主卧和客厅出现了几道不明显的裂痕,“我们刚搬进来两个月,也不确定这几道裂痕之前是不是就存在的。”17号楼1404室和1304室的屋主则表示,其房内并没有出现裂痕。一位老阿姨表示,不过住起来也挺担惊受怕的,“我们房子住进来才两年多,谁料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楼成这样子了,像比萨斜塔一样,谁还敢住?”住在对面37号楼的朱女士称,该小区的楼房皆属动迁房,在她的印象中,当时楼房建造的施工进度很快。
澎湃新闻记者还发现,在17号楼楼底东侧,由于部分墙面向上裂开并翘起,裂口最大处可容下一名成年男子的脚板。
系动迁安置房
据川沙镇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心圆西苑小区属于上海川沙镇动迁安置小区,开发商为上海心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该小区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2年8月竣工,12月起居民开始入住;整个小区共有5幢38个门洞,入住居民2276户,目前常住人口5292人。此次发生倾斜的两幢楼分别为17号、18号楼,高15层,每栋楼分别有60户居民,两栋楼共计120户居民。
两幢楼相距为何如此近?开发商与设计公司在设计时为何不能预留足够的空间?
对此,负责小区开发的上海心圆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彤告诉澎湃新闻,当初房屋设计时,方案确实有所改变,“17、18号楼处在一个基础底板上,因为要避让北侧规划中的道路红线,两栋楼由原本直线型的设计改成了折型设计。”这才有了现在17、18号楼的夹角状。
一位居民查看两幢房屋顶部碰撞处。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陈彤认为,最终导致两幢房屋顶部碰蹭的原因,初步判断“应是地面沉降所致”。17、18号楼建成并完成装修后,最窄处的夹角相距12厘米,“当初设计时,顶楼女儿墙的装饰线条各挑出6厘米,在最窄的地方,檐口原本就是紧紧倚靠的。”陈彤解释,由于地面的自然沉降,两栋楼的装饰面发生了碰撞和挤压,导致了目前所看到的“接吻”现象。
“根据相应规范,3年内房屋自然沉降小于20厘米,每天的沉降率小于0.01厘米,都是符合规定的。”根据开发商的说法,目前发生碰撞挤压的仅是大楼的装饰面,对大楼结构面没有任何影响,居民仍可安心居住。至于是17号楼发生沉降还是17、18号楼都发生了沉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陈彤也告诉澎湃新闻,当天有浦东新区相关部门进行的初步检测已经完成,检测结果尚未公布;25日,他们将邀请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进行权威检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