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水北调中线倒计时|汉水入京后,北京缺水也只能解决2/3
“这就是我们家乡水的味道!”11月20日上午,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河南两地的上百民众代表受邀进京参观团城湖明渠,其中几人在尝了明渠里的水之后,感叹喝到了家乡水。
团城湖明渠是“南水”江水进京后唯一一段敞着口的水渠,目前南水北调试通水的江水已经注入。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11月19日向《北京商报》证实,中线已引水入京,但目前尚在测试阶段,待“试水”结束后,将正式通水。
不出意料的话,明年起,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京密引水渠,将会拥有“倒流”的能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到北京后,在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后,如果存在富余,部分将经由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至密云水库储存。
这是南水北调即将改变北京市用水格局的一个方面。北京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维新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汉水入京后,将秉承“喝、存、补”的思路,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基础上,通过“存”和“补”的方式,以期逐步改善北京市水资源极度紧缺的状况。
引水:中线不能完全解决北京缺水困局
北京缺水早已不是秘密。1966年全部竣工的京密引水渠,就是因为当时华北大旱,导致北京用水紧张而采取的措施。这条引水渠,直到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之前,一直是北京重要的水源通道。即便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它也仍是北京供水的两条“动脉”之一。
密云水库也见证了北京逐步成为“极度缺水城市”的过程。这个设计库容为43亿立方米的水库,近年来常年蓄水量只有12亿立方米左右,每年仅能提供不足4亿立方米给北京市作为饮用水源。
而据北京市水务部门的统计,近十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每年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亏空达到15亿立方米。“亏空我们怎么解决?没有办法,只有采取超采地下水,在平谷、怀柔、昌平几个应急水源地进行地下水的超采”,石维新说。
对于汉水入京后北京的用水形势,石维新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中线工程通水后,北京市几大主力水厂,基本上都能实现双水源供水,供水的保证率将从75%提高到95%以上,城市的供水保障安全度大幅提升。”
但他同时表示,中线工程还不能完全解决北京市的用水问题,目前北京的缺口是15亿立方米,但调水只有10.5亿立方米。“本来分配给北京的10.5亿立方米净水中,有部分是要用着环境生态用水的,但目前,这部分只能等丰水年份有多余调水的时候才有可能”。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此前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南水北调(中线)越重要,北京越不安全”,万一中线供不上水,北京可能又要面临用水困局。他的建议是将东线工程通到北京,作为一个战略保障。
为此北京也在做相关的后续规划,据介绍,后续规划以北京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为核心。还会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北京的用水红线(国家已批准到2030年北京的年用水总量是52亿立方米),二是京津冀水资源的统筹。
调蓄:密云水库将发挥战略储备作用
针对中线工程建设,北京市出台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根据规划,相关工程建设完成后,北京将实现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与外调水源“三水联调”的水源保障格局,以及“26213”的供水格局,即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
在这套体系里,密云水库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孙国升提及的供水保证率的问题,北京必须对调来的“南水”进行有效的调蓄,万一发生紧急状况时,能保证一定时间内城市供水安全。密云水库就是调蓄过程中的“战略储备库”。
据石维新介绍,北京针对南水北调有至少三种调蓄手段,分别是调蓄水库、调节池和地下调蓄库(应急水源地)。其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调水“丰枯不均”,以及出现“来水用水不均,突发事件”等情况时的切换。
北京最重要的调蓄工程,是被称为“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的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工程。前述两类调蓄工程,都只具备短期调蓄能力。而密云水库作为一个库容达43亿立方米的大水库,在余量充沛和来水充沛的情况下,还可以蓄积更多的南来之水。
虽然上述库容是理论值,存蓄还需考虑防洪问题,但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工程,在南水入京“满足生活用水需求”后,确实可以将富余的水输送至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储存起来。石维新说,这也是目前北京针对南水北调通水后的水资源形势,采取的操作性最强的调蓄手段,达到“提升战略储备,解决丰枯不均”的目的。
地下调蓄水库,也是北京市构建水资源保障安全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在北京市的“26213”供水格局中,怀柔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平谷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和张坊应急供水系统,是北京最重要的应急水源地。
北京还在一些应急水源地实施地下水补水工程以涵养水源。比如“密怀顺地下水库”,即位于密云、怀柔、顺义三个区县交界位置的潮白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地区,就是北京市拟实施地下水补水的重要区域之一。
涵养:京津冀水资源需协同管理
尽管对富余的水是“存”还是“补”仍存争议,但北京在针对地下水补水方面,也做了较多前期工作。其中,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的“密怀顺地下水库调蓄及水质保障研究”项目,就是为了证实这一区域能否补水,补进丹江口水库来水后会否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据石维新介绍,通过历史调查等手段,证实密怀顺地下水库的库容可达20亿立方米,且由于该地区地表多为沙砾、砂石等地质构造,渗水能力非常强,这块位于北京市腹地的地下水源地,如果得到有效的涵养,将是北京重要的应急水源地,北京市第八水厂等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水厂,其水源井也在这一地区。
但在京津冀地区都是严重缺水区域的背景下,仅仅涵养好密怀顺地下水库,并不能彻底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今年9月11日,水利部宣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初稿已完成。据参与《规划》编制的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透露,随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地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调控、水环境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将逐渐趋同。按照《规划》,京津冀将逐渐构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平台,实行水量联合调度。到2020年区域水资源超载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
孙国升也曾多次提到要保障北京的供水安全,除了实现“外调水多源保障”,也需要“京津冀统筹”,他认为,“重点还应努力让干涸多年的永定河湿润起来,打造晋冀京津四省市生态通道。”
但这里存在资源、市场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障碍。比如中线工程本身水源趋紧,北京等上游地区本身供水不足,用于生态涵养的水如何付费、谁付费等问题,都需要协商。
石维新认为,在中线通水、京津冀三地用水紧张格局稍微缓解后,建议按流域调配水资源的方式,来解决三地的水资源涵养问题,即“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同时三地也得推行“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的节水措施。
而通过汛期补水等方式实现“湿润永定河”,从水生态和水安全的角度,当然是好事,但水从哪来,谁出钱,这些问题都得考虑。甚至为水源涵养做过很多贡献的河北张承地区(张家口、承德),要不要给予生态补偿,都是要协商的问题。
而最现实的问题的是,虽然中线即将通水了,但眼下主要的任务还是“先通后畅”,即保证通水的前提下,保障北京“调得进,配得出,用得好”。实现了这个目标,北京才可能去考虑密云水库调蓄、密怀顺地下水回补等,设想中的“建立起地下水储备制度,逐步恢复河湖生态”,需要的不仅仅是开源,还要节流,更需要地区直接的协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