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动沂蒙| 【巾帼大宣讲】沂蒙红嫂故事诵读(五)——“沂蒙大姐”李桂芳(3)

沂蒙女性
2021-05-21 17: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开栏的话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弘扬传承沂蒙红嫂精神,引领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引领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临沂市妇联以“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主题,在全市开展“巾帼大宣讲”活动,激励和引导全市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

沂蒙女性公众号开设【巾帼大宣讲】专栏,让我们一起学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

今天,沂南妇联为我们带来沂蒙大姐李桂芳的故事,点击视频即可观看。

诵读者

程晓阳

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教员

平凡的战士,

伟大的姥姥

——怀念沂蒙红嫂李桂芳(三)

作者:刘栋

在我出生的八零年代,姥姥已经离休了。在我的心目中,这个瘦小的李老妈妈,是个伟大的姥姥!与她广为人知的模范事迹相比,她的伟大,更体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她时刻向周围散发着的火炬般明亮炙热的光芒中。

这是一种坚强的能量。认识李桂芳同志的人,想起她,就会感觉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事情,没有过不去的坎。姥姥的身体一向不好。幼年的贫苦经历、长年战争的摧残、国家初创时期的艰辛、文革所遭受的迫害等等.......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她小小的身板,里里外外,总承受着各种病痛,到了晚年,更是连医生都会惊讶于她的忍耐和对抵抗疾病的顽强。记得小时候,夏天蚊虫很多,我皮肤敏感,一旦叮了包就奇痒无比,难受的直哭,对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姥姥的眼珠子”,她一边为我轻轻拍打着,一边给我做思想工作,她卷起裤腿,露出一片等同胫骨面积的巨大伤疤,又黑又紫,是战争时期受伤,发炎腐烂后用刀剔掉整块皮肉,创面又反复冻伤留下的,常年又痛又痒,我在工作后还在北京专门托人买过各种药膏,也没能改善。——她指着伤疤对我说:“我这个大疤总欺负我,但我有秘方!”

“什么秘方?”我问。

她神秘的说:秘方就是要从思想上彻底战胜它!——疼和痒都是我们的敌人,难受的时候,你不能屈服,要跟他说,我不怕你,你赢不了我!当你真不怕他的时候,他就怕你了!难受也就好了!——小时候的我大为不屑,觉得这个秘方简直太忽悠小孩了。但当我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战胜挫折,凭的是了不起的勇气,当我们说服内心勇敢迎战的时候,坚强的力量,能打败一切障碍!包括心理上的恐惧和感官上的痛苦。这确实就是为什么早年手术摘除多个内脏器官,几乎失去消化能力和造血功能,多年重症缠身的姥姥一直不露病态、充满精力的唯一“秘诀”。姥姥离开后,多年陪伴她治疗的医护同志们说:她的坚强带领着孱弱的身体耗尽了最后一丝体力,燃烧了最后一份能量,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斗状态离去,她没有被病魔打败,从医学角度,李桂芳同志创造了了不起的生命奇迹。

姥姥伟大的能量里,最重要的成分还有乐观。认识李桂芳同志的人都不会忘记,她是我们所有人的开心果,只要在她身边,就会有数不清的欢乐,随时随地都在开怀大笑。小的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大院里的家人亲友,有事没事,都喜欢找姥姥说道说道。家长里短、生活的烦恼,经姥姥一个玩笑,讲几个恰如其分的典故,打几个惟妙惟肖的比方,大家哈哈一场大笑,笑后回味回味,又觉得在情在理,心情无不畅快,什么都想开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辛苦,出差在外地,晚上开会加班到凌晨也无法休息,找了个空打电话跟姥姥抱怨,姥姥说:你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联系同志们开会,躲在树丛草窠里碰头,有时候暴露了,鬼子一个炸弹过来,再想召集人回来开会啊,缺胳膊断腿都是好的,有的同志就从此再没见着了!沉默了一下她问我:你们开会不用躲炸弹吧?我说当然不用了!她哈哈一笑说:哎呀那还不使劲开,天天开,想开多久开多久啊!听她说完我就忍不住笑了。回去再开会,开再久也不会抱怨,内心感到无比的幸运、幸福,满满的感恩!

姥姥的精神,更让我难忘的,是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平凡——自己的平凡,是因为战友们的伟大,生活再幸福、物资再充裕,她都是那个艰苦岁月中走来的老百姓。姥姥长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她的工资很高,子女的供给也很充裕,但她过得还是一个苦日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周末给孩子们做饭吃剩了,她一顿顿热着吃一个星期也不能扔。家里房子面积挺大的,但永远都摆放着孩子们家里淘汰的旧家具,甚至我们养不活的花草都替我们精心养护,不会扔掉,阳台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活是简朴的,但她从不放松思想上的学习,眼睛花了、耳朵聋了,但报纸一天不能不看,新闻一天不能不听,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社会热点,李桂芳同志永远知晓得比我们更早,更敏锐,与时俱进。

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她除了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更在思想意识上,对我和对身边所有的亲友们,都产生了深刻而永续的影响。

记得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的“沂蒙精神”大型主题展览,姥姥受邀来到北京,作为特殊嘉宾参加了活动。在北京求学多年的我,当然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赶到宾馆去看望姥姥。刚聊了一会,果不其然,她又开始每次见面的“例行话题”:“你现在已经工作了,入党的事要继续努力争取。”

“姥姥别着急!”我轻松的回答“我刚入职,先把技术打好基础也不晚!”

姥姥沈默了一会,态度一扫平日的亲切幽默,略带严肃的口气说:“锻炼技术和追求思想的进步一点也不矛盾!恰恰相反,这两样根本就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思想达到一定高度了,研究起技术来才能有目标,干起工作来才能有意义!”听完她这番话,我一时愣住了,半天没有回答。姥姥反倒轻松的一笑“看你这个觉悟,确实还需要多成长锻炼几年!”言语间竟有几分不屑与我为伍的意思。从那以后,入党这件事,我开始真正的上心,并且发自内心的追求各方面的进步,直到光荣成为预备党员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的打电话第一个向姥姥报喜,她郑重的对我说:“祝贺你!刘栋同志!”

2017年,王岐山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项工作,从来都是既讲政治又讲业务,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姥姥06年时在北京对我说过的那番话,虽然她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是她仍时刻保持着最清醒最透彻的政治觉悟,我深深地感到,这就是一位革命前辈、一位长期扎根基层的工作者、一位合格党员的政治素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也是姥姥,是她手捧鲜花在华东烈士陵园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深深鞠躬的一幕。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在50个阅兵方队中,邀请了300多名平均年龄90岁的抗战老战士、抗日英模子女和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了2个特别方队驶过了天安门城楼。李桂芳同志也受邀坐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的特制战车,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检阅。那段时间,她的身体并不太好,在暑热未消的北京,长达一个月的前后安排,对每一位老人来说,都不轻松。我们虽然无比的骄傲,但也担心和心疼姥姥,她安慰我们说:放心吧!你们看看这些老首长、老同志,我在队伍里还算新兵蛋子呢!

在阅兵前夕,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对姥姥的采访,她穿着朴实庄严的阅兵礼服,胸前佩戴着一块块闪亮的奖章,神采奕奕的面对镜头说到:老八路、新四军,革命军、老战士们都来了,拥军支前模范也都来了,来到首都北京,住在党中央的身边,我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挺起腰板来,对着习主席招手,一定要把习主席对我们的关心,带回家乡,带给父老乡亲!等我回去以后,还要到华东烈士陵园去!告诉那些一起战斗的、死去的战友,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习主席没有忘记我们!

李桂芳同志以饱满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光荣而圆满的完成了阅兵任务,回到家乡后,她第一时间兑现了对战友的承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一家四代,手捧白菊,在华东烈士纪念碑下鞠躬、默哀,祭奠死去的英灵。那天,姥姥对他们讲了很久,说了很多话,我想,这些话,她的老战友们一定都能听到!

2017年4月19日,李桂芳同志,我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姥姥,因病去世,享年92岁。

一年后的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相信她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我从小玩耍长大的华东烈士陵园,那里有很多的陵墓、石碑,孩子们春天挖荠菜、夏天捉蚂蚱,秋天捡树叶,冬天打雪仗。平日里,很多市民也会去那里瞻仰。庄严肃穆,却并不悲伤。

姥姥和战友们,已经离去。他们仅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那段沧桑回忆,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多——

战争远去,革命精神永存!

老一辈革命者逐渐离我们远去,但远大理想、伟大遗志,将与他们赋予我们的血脉一样,代代传承、永不停息!

姥姥,我很想念你!

李桂芳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

李桂芳外孙女 刘栋

2018年4月14日凌晨于北京

来源:沂南红嫂纪念馆

原标题:《​红动沂蒙| 【巾帼大宣讲】沂蒙红嫂故事诵读(五)——“沂蒙大姐”李桂芳(3)》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