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瘟疫文学”——由于它所呈现的重大且残酷的死亡——有着和其它“疫病文学“完全不同的风貌。许多其它的疾病,有的可以延伸出审美的情趣,如西施“捧心而颦”的心绞痛,还会被别人仿效;林黛玉那种吐血赏花的肺病美学;肺结核这一“艺术家疾病”,在西方文学中则多是热情、欲望、颓废的美学。这些普通疫病的种种审美特性,和瘟疫无关。
“瘟疫是另一个大开大阖的崇高美学场域,它所触及的,乃是更宏伟及险峻的人性,社会及历史的课题。”透过张望瘟疫,“瘟疫文学”也就张望到了这些更宽广而深幽的课题。而电影,这一与文学紧密相连的戏剧形式,也因此衍生出相应的“瘟疫电影”。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读者来盘点一下现代西方文学与电影中涉及瘟疫主题的代表作品。
《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Daniel Defoe)的名著——《瘟疫年纪事》,可能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瘟疫为主题的小说。
这部作品写于1772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那还是一个科学不昌明的时代,人们视死亡如家常便饭,鬼神游荡于身边,坟墓就在教堂背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本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日记文学”之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笛福(Daniel Defoe)的名著《瘟疫年纪事》英文版(左)与中文版(右)封面。 《威尼斯之死》。1929年诺比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写于1912年的著名小说,故事发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主人公最后也因瘟疫死于威尼斯。1971年被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同名电影。
《鼠疫》大概是“瘟疫文学”中最著名的一本。
法国作家加缪(Albert Camus)于1947年创作的这本长篇小说,叙述了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海滨城市奥兰的一场想象的瘟疫。肆虐的鼠疫在这里既象征着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也象征着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况。“《鼠疫》所要提示的真正旨趣:是对一切人类生存情境的思考,同时重新界定道德价值的尺度,并发现危机和转机、生存和死亡、自由与不自由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事物。”他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的《鼠疫》,法文版(左)与中文版(右)。 《屋顶上的轻骑兵》,法国作家让·吉奥诺(Jean Giono)写于1951年的英雄浪漫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1832年的法国霍乱,主角具有古典骑士的精神,他与其它卑琐的小人物做了有趣的对比。1995年拍成同名电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女主角。
《鼠疫》和《屋顶上的轻骑兵》都是典型的“瘟疫文学”,直接探讨瘟疫本身和人在瘟疫中的行为。“它们都强调瘟疫之所以可怕,乃是它在客观上致人于死的同时,也引发由于惊慌而造成的自私、残酷等心灵上的瘟疫。心灵瘟疫扩大了病原体的杀戮潜力,而只有回归人性,回归专业,瘟疫始有可能得到控制。”
《霍乱时期的爱情》,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1985年出版的小说。
主题是爱情,背景发生在霍乱期间。阿里萨和费尔米娜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是主线,其他多种爱情也被马尔克斯磨练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小说的结尾是船上挂着标志霍乱的旗帜,在那条被糟蹋、污染的河上来回游弋。
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西班牙语版(左)和中文版(右)。 《失明症漫记》,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95年出版的小说,他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著名小说讲述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演绎了一段人间戏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这种“失明症”又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然全部消失。在此,“瘟疫”经由抽象化,作品呈现出寓言的气质。萨拉马戈在扉页里引用《劝诫书》里的金句称:“若你看得到,就仔细看;若你能仔细看,就好好观察。”
中文版《失明症漫记》和作者萨拉马戈。 《高危地带》,1995年出版,美国作家理查德·普莱斯顿(Richard Preston)以1989年美国埃博拉病毒危机为题材的大众纪实小说,将该次引而未爆的危机做了虚构的重组。但它已确实将瘟疫可能性的恶兆,准确传达了出来。它也是电影《极度恐慌》的原著剧本。
其它大众流行瘟疫文学作品:
《十日谈》(大约1353年),薄伽丘(意),作品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十名年轻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
《地球存续》(1948),乔治·斯图尔特(George R. Stewart),小说探讨遭瘟疫毁灭后人类文明如何存续的问题。
《我是传奇》(1954),理查德·马特森(Richard Matheson)的代表作,科幻恐怖小说,连续三次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
《仙女座菌株》(或《天外来菌》,1969),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著名的科幻小说,讲述一种太空病毒在地球爆发的故事,后被好莱坞翻拍成电影。
《最后一个加拿大人》(1974),威廉·海涅(William C. Heine),科幻小说,后被翻拍成《西部侠情》。
《末日逼近》(1978),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恐怖小说三部曲之一的《末日逼近》,讲述的是一种流感病毒悄悄在世界上衍生,恐怖笼罩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世界上大部分人口莫名其妙地死去,当最后仅存的一小群人挣扎着重建文明时,恶魔把他的魔掌伸向了美洲的幸存者们。
《世上最后一座小镇》(2006),托马斯·马伦(Thomas Mullen),一战期间华盛顿州一座小镇出现西班牙流感之后的故事。
《僵尸世界大战》(2006),迈克斯·布鲁克斯(Max Brooks),2013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
《第七封印》(1957),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故事背景是十四世纪欧洲大陆黑死病蔓延期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1964),改编自理查德·马特森的代表作小说《我是传奇》。
《卡桑德拉大桥》(1976),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主演的经典疫病灾难片。
《世纪的哭泣》(1993),一部追击全球各地真实个案,揭示艾滋病真面目的电影。
《末日逼近》(1994),依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迷你剧。
《屋顶上的轻骑兵》(1995),根据法国作家让·齐奥诺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一个逃亡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来到法国南部,正赶上一场蔓延的霍乱,他邂逅了一位法国少妇,两人开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途。由法国著名女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
《十二只猴子》(1995),讲述穿越时光追查毁灭人类的病毒来源的故事。
《极度恐慌》(1995),以埃博拉病毒为情节的电影,讲述了先在非洲扎伊尔爆发多年后在美国某小镇蔓延的一种病毒肆虐和人类斗争的故事。以纪实小说《高危地带》为蓝本。
《惊变28天》(2002),英国科幻恐怖片,讲述一种可以令传染者处于永久杀人状态的病毒,这种病毒传染速度极快,且无法抑止,毁灭英国本土的故事。
《我是传奇》(2007),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改编自理查德·马特森的代表作小说《我是传奇》。
《末日侵袭》(2008),讲述为了将病毒彻底隔离,英国政府对苏格兰进行全面封锁的故事。此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人们得到长达近三十年的平静,但在2035年某天,该死亡病毒再次于英国伦敦爆发。
《传染病》(2011),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影片讲述了一种新型致命病毒在几天之内席卷全球的故事。
《僵尸世界大战》(2013),改编自迈克斯·布鲁克斯的同名小说,布拉德·皮特主演。
电影海报:《卡桑德拉大桥》(左),《我是传奇》(2007版,右)。
《恐怖病毒》(2008)
《瘟疫公司》(2012)
《美国末日》(2013)
《全境封锁》(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