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为几代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的埃德尔森走了

钱雪儿 陆林汉 畹町
2021-05-24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伦敦,艺术家希瑟·菲利普森在泰特不列颠展出新作,用“后末世生物”占据展厅。在上海,俄罗斯摄影艺术家瓦莱里·卡苏巴的个展即将举办,呈现镜头中的“视觉小说”与俄罗斯浪漫现实主义。复星艺术中心邀请青年雕塑家苏畅在顶楼空间呈现创作。

此外,国内外两位艺坛前辈也告别人世。88岁的女性主义先驱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近日走完一生,她致力于倡导女性权利和人权,为女性艺术家铺路。94岁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玉界泰斗杨伯达于5月21日辞世,他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

88岁逝世,曾加入美国首间全女性画廊,为女性艺术家铺路

埃德尔森

近日,女性主义先驱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Mary Beth Edelson)的子女宣布埃德尔森逝世,享年88岁。作为开创性的女性主义杂志《异端》(Heresies)的创始人和纽约首间女性运营的画廊A.I.R. Gallery的早期成员之一,埃德尔森一生倡导女性权利和人权。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她成功地挑战了1960和7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权结构,为此后几代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

埃德尔森1933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东芝加哥,13岁时开始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在印第安纳州的德堡大学(DePauw University)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埃德尔森是版画家、拼贴艺术家、油画家、摄影师、表演艺术家与作家。受到亨利·马蒂斯、保罗·塞尚等影响,她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一组围绕母亲和孩子的绘画。70年代开始,她意识到这些早期影响背后的讽刺,并转向表演,以及对于艺术中描绘的女性形象的研究。

《一些在世的女性艺术家》1972,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基础重新想象的拼贴海报。

她在这个时期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1972年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基础重新想象的拼贴海报。在她的版本中,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代替了基督,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路易丝·内韦尔森(Louise Nevelson)和小野洋子在内的女性艺术家则代表了门徒。该作品目前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90年代末,埃德尔森开始在“Title IX工作组”任职,负责向国家艺术基金会提出申诉,指控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著名机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代表性不足。2007年至2009年,她的作品与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和卡罗莉·施妮曼(Carolee Schneemann)等早期女性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巡回展览“WACK! 女性主义革命艺术”(WACK! Art of the Feminist Revolution)。2019年,她被位于纽约的非营利组织“女性艺术核心小组”(Women’s Caucus for art)授予终身成就奖。(整理/钱雪儿)

北京 |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玉界泰斗杨伯达

94岁逝世,融合研究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考古学等学科

杨伯达 资料图

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发布讣告,著名美术史、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于2021年5月21日12时4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讣告表示,杨伯达先生的离去,是故宫博物院和文博领域的重大损失。

杨伯达先生,祖籍山东蓬莱,1927年12月出生于辽宁旅顺。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同年,任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助理员、干事及北平艺专辅导科干事、代理科主任。1952年至1956年,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至1984年,先后担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美术史部副主任、业务部副主任、陈列部主任。1984年10月至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杨伯达先生学识渊博,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杨伯达先生曾多次牵头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他主编的《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补遗》《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他首先提出“玉学”“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玉石之路”等新论点,为古玉研究开创了崭新途径,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整理/畹町)

上海 | 俄罗斯摄影艺术家瓦莱里·卡苏巴

镜头中的“视觉小说”与俄罗斯浪漫现实主义

瓦莱里·卡苏巴

澎湃新闻获悉,6月12日至8月29日,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将举办“瓦莱里·卡苏巴:俄罗斯浪漫现实主义”展览,精选出生于白俄罗斯的摄影艺术家瓦莱里·卡苏巴(Valery Katsuba)创作生涯中的38幅代表作,涵盖了他的10余个主要系列。

瓦莱里·卡苏巴1965年出生于苏联时期的白俄罗斯共和国,他站在俄罗斯艺术史丰富的创意表达基石之上,并向俄罗斯伟大的文学传统致敬。卡苏巴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时代和历史不断变化的审美表现形式中汲取了大量灵感。他通过优雅的身躯和充满力量的饱满线条,展示了人类内心对完美的渴望,对光明、美丽和纯粹的向往。他以叙事性的视觉语言和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用相机创作出一篇篇“视觉小说”,仿佛抒写着时代滚滚红尘裹挟下的个人史诗。

他镜头下的主角们,在《空中飞行系列》中以优雅的曲线悬在半空做出迎风展翅的姿态;继承自古希腊和罗马的美学传统,如同雕塑般的身体在《形体文化》和《模特:经典和当代》系列中,被置入宏伟的楼梯、宫殿、艺术学院和博物馆这样的华丽空间中,回荡在照片表面的完美与权利之间的张力令人为之惊叹着迷。而画面中微妙晦涩的隐喻,则等待着观者用各自的想象力去洞见。

瓦莱里·卡苏巴《形体文化》1998-2008

瓦莱里·卡苏巴《模特:经典和当代》 2008-2021

美国心理学家、作家安德鲁·所罗门评价,瓦莱里·卡苏巴是美学大师,他如普拉克西特利斯那样精确优雅地描绘人体;而在每一具美丽的身体中,他都发现了一颗跳动的心。(文/畹町)

伦敦|艺术家希瑟·菲利普森

在泰特不列颠展出新作,用“后末世生物”占据展厅

希瑟·菲利普森

近日,英国艺术家希瑟·菲利普森(Heather Phillipson)的委任新作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杜维恩展厅中展出。在这件名为《破裂1号》(Rupture No.1)的作品中,菲利普森将空间想象成发生于平行时间的鲜活生命体,由技术残余构成的变异物种占据着展厅。

希瑟·菲利普森《破裂1号》(Rupture No.1)

希瑟·菲利普森的作品涉及影像、雕塑、装置、音乐、诗歌、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介。她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量子思想实验”,它们通常具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意味,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那些已经被接受的思想、图像和系统或许正摇摇欲坠。”

通过意想不到的多重组合,菲利普森召唤出荒诞而复杂的系统。在这里,废弃的机器、巨大的混凝纸(papier-mâché)雕塑和手绘场景与数字影音彼此交叠。堆积如山的盐、一分为二的飞机燃料箱、储气罐以及屋顶通风口都被着上了色光。一切都受到了重新混合与编排。在这个浸透了霓虹色的空间里,艺术家演绎了她眼中的后末世故事:炸弹降落,石油耗尽,动物不过以闪烁的“数字眼睛”的方式存在,从你进入展厅的那一刻便开始打量你。

与此同时,菲利普森的另一件作品《尽头》(The End)正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展出,在这件作品中,巨大的奶油块上嵌着一颗樱桃,上面分别听着一只苍蝇和无人机。菲利普森试图以此传递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威胁与希望。(文/钱雪儿)

上海|艺术家苏畅

在天台上展现的雕塑语言

苏畅

5月20日,复星艺术中心推出了第一期天台艺术季。该艺术季是2021复星艺术中心公共艺术年众多专题活动之一,复星艺术中心将在春季和秋季,定向邀请装置或雕塑艺术家在顶楼“数字空中花园”中展出或进行创作,以此吸引公众走进和了解公共艺术,进阶探索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和深远意义。

第一期向公众呈现艺术家苏畅的雕塑作品。苏畅,1985年出生于上海。他以雕塑语言作为个人艺术实验的载体。苏畅善于以简洁的语言直面对雕塑本体的讨论,认为雕塑拥有自己的情感和语言。

苏畅《连续呼吸》,铜,图片来源:复星艺术中心

此次呈现的三件雕塑作品《连续呼吸》《肌肤循环》和《连续的圆》采用了石膏铸铜工艺。在对雕塑“形”的塑造上,艺术家实现了从“外”转向“内” 观看方式的转变。当观者面对以奇怪方式组合的管道和肢体时,不得不摒弃其惯常对于雕塑形状、质感、色彩等方面的关注,转变为探究作品标题与作品的关联。

苏畅希望以此在天台空间内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从“外”至“内”观照自我与现实,反思世界,并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自身关系进行思考。许只需要使用简单的雕塑语言就可以在这个城市轻声的充满情感的无言之歌中随雕塑的起伏律动而呼吸。河流穿过城市,而时间穿过我们,来不及理解也不会停下,放松,请停留在这一刻。”(文/陆林汉)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