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山西党史人物 魏拯民: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

2021-05-21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生平简介

魏拯民(1909年—1941年),原名关有维,山西屯留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治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等职。1941年3月8日,病逝于桦甸县夹皮沟抗联密营。2014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5月初,坐落于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王村的魏拯民故居已修缮完毕,正在加紧进行布展工作。在原址重建的烈士故居,依然保留着晋东南农村民房的风貌,而周边村庄里,新农村建设已让村子焕然一新。

魏拯民故居

革命在家乡

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今长治市屯留区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关有维。9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屯留县立小学。儿时的他聪明好学,常常和同学谈论少年应有抱负。1925年9月,他考入位于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就读期间,为实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理想,改名魏拯民。

在这里,魏拯民结识了傅懋恭(彭真)、王瀛等共产党人,并在他们的引导下,接受了共产主义启蒙教育。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参加了五卅惨案后援会和反对阎锡山当局房捐税等社会活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锡山紧跟蒋介石,大肆逮捕山西的共产党人,太原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魏拯民也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同年5月,回到屯留的魏拯民秘密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以国民党屯留临时县党部、区分部和农民协会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8年夏天,魏拯民辗转到达北平,考入私立弘达学院,仍然和留在山西的同志保持联系。同期,他与隐蔽在屯留的几名共产党员共同创办屯留临时党支部党刊《锄耕》,由他在北平编辑、印刷、装订后,转送屯留散发。

1930年11月,魏拯民受党组织的指派,同一批青年学生考入国民党第十三路军军长石友三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为开展武装斗争做准备。在学校里,他以读书小组的名义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次年4月,被学校开除。

战斗在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魏拯民被中共河北省委选派到东北工作。他先在朝阳义勇军司令部工作,后又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经常扮成工人、商人到各处了解情况、布置工作、发展党员、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

1934年3月,魏拯民担任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满特委”)书记,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委员。年底,他代表省委主持召开东满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传达省委指示,总结东满工作经验,号召同志们努力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巩固根据地,扩大游击区,打击敌人。

会后,东满特委举办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地方干部,地方抗日组织迅速恢复,游击队得以扩大,活动范围也扩展到敌占区。他带领部队与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取得联系,多次组织联合作战,打开斗争局面。

1935年7月,他代表东北抗日根据地参加党中央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年底归国后,根据党的指示,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他任东满省委书记兼第二军政委、军党委书记,并率部向南满开辟新的游击区。1936年6月,魏拯民率部经过长途跋涉,冲破重重封锁,在金川县河里抗日根据地与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胜利会师,南满和东满的抗日游击区连成一片。两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东满、南满省委组合为东南满省委(后改称“中共南满省委”),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魏拯民任省委书记。

1938年5月,党中央指示正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指挥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指挥兼政治部主任。

由于生活艰苦,工作繁忙,加之频繁的战斗,魏拯民的胃病和心脏病加剧,而部队缺医少药,治疗水平也低,他常常因疼痛而昏迷。但他从不在人前谈自己的病情,行军中,他拒绝坐担架,而是拄一根树棍,跋涉在队伍中间。

杨靖宇知道他病重,派人送来白面和炒面,他把白面分给战士。一次在临江战斗中,缴获了一匹战马,战士把马送给他,他又让其他伤员骑。

尽管在深山峻岭、冰天雪地中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但杨靖宇同魏拯民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依然长期转战辑安、临江、敦化、安图地区,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切断了日军通往朝鲜和日本的要道,发展壮大了长白山抗日根据地。

病逝在密营

1939年冬,负伤的魏拯民心脏病发作,在西北岔密营里休养,后转移到桦甸山中。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闻此噩耗,他几度悲愤昏厥。

同年3月15日,中共南满省委在桦甸县召开省委会议后,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治委员。由于病情日趋恶化,他只得留在桦甸县夹皮沟东部的二道河子密营里休养,生活所需全靠夹皮沟群众运送。

由于日伪军封锁严密,断粮断水已成家常便饭。魏拯民和战士们只能靠松子和树皮充饥。他勉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座炼铁炉,是铁就越炼越坚硬,是渣滓就一定被抛弃。”

为不使警卫排因陪伴自己付出更大的牺牲,为了给革命多保留些力量,他多次要求同志们及早转移出去,并把一包文件交给了警卫员,嘱咐说:“千万把这包文件转交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尹俊山同志,转递给党组织。”

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时刻惦记着魏拯民的抗日老人陈德寿历经艰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送来粮食、盐和火柴。他见魏拯民已经病得站不起来,仍和战士们一样吃树皮,咬着牙坚持,难过地哭了。

魏拯民安慰老人说:“不要难过,革命就是艰苦的,咱们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你别看敌人今天挺凶,可是他们不能永远侵占我们的祖国,我们总有一天会把敌人从中国赶出去的!我们还要打倒地主,解放劳苦群众,到那时候,我们就是新中国的主人了。”

临终前,他仍勉励身边的战士说:“你们都很年轻,革命就靠你们了……不要难过,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胜利的革命红旗,一定会插遍全中国!”说完这些,他停止了呼吸。

村里的老党员史炳武介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远在山西的魏拯民的家人才得知他已经牺牲的消息。

“我小时候,通过宣传画册才能知道一些爷爷的具体事迹,爷爷牺牲时父亲还年幼。”魏拯民的孙子关毓贵说:“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辜负爷爷的崇高理想,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子女。”

村干部崔宏光说,王村计划以魏拯民故居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把这些烈士为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李林说

●“在世间为人,总得有为国为民的志气,不得遇事坐视旁观,采取毫不关心的态度。”

●“革命就像一座炼铁炉,是铁就越炼越坚硬,是渣滓就一定被抛弃。”

记者手记

在魏拯民故居,老党员史炳武热情地接待着参观者,无论穿什么衣服,党徽都会戴在最显眼的位置。

老人说,同村烈士的革命事迹,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1969年参军,1973年退伍,史炳武回忆起当年入党时的情景,依然自豪满满。

他说,作为党员我是自豪的,因为没有党就没有现在老百姓的好日子。老人带着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厨房、卧室,介绍着2000年初通上了自来水,2016年开始集中供热,现在做饭也不用生火,现代化的厨卫电器一应俱全。去年全村进行户外照明节能改造,史炳武响应号召安了一盏,晚上7点小院里的太阳能灯自动亮起,一分钱户外照明的电费也不用花了。

村干部崔宏光说,目前全村2800多人,不少人家都是小二楼,90%的家庭都买了汽车,去年人口普查时人均收入超过万元,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在去年全部脱贫。

史炳武和崔宏光说,烈士们为国为民,就是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个梦终于圆了!

的确,历史不应忘记,80多年前,在白山松水间倭寇横行、生灵涂炭的空前民族危机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是以魏拯民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东北抗联将士抛头颅洒热血,高高地擎起了爱国救亡的旗帜,并为之奋斗到底,才换来了今天祖国大地上的安居乐业与繁荣祥和。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在全省上下同心协力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上,继承和弘扬魏拯民等优秀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和高尚品质,既是对英雄先烈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威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山西党史人物 魏拯民: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