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体》英文版开售,美国读者说“很有中国特色”
《三体》英文版确定出版后,中国粉丝们都很兴奋,许多科幻迷都说它应该问鼎美国著名的雨果奖。如今小说正式上市了,美国媒体、科幻作家、普通读者是如何看待这个关于中国、关于宇宙、关于人类未来的硬科幻故事的呢?
先来看看普通读者怎么评价:
我的物理学知识来自于几十年前的学校,加上从电视上和科学丛书上学到的现代东西。这点知识与其说能足够评价本书的科学真实性,不如说凸显了我的无知。但是既然这只是本科幻小说,我无需(科学知识)来享受本书。
因此,我必须依旧接受作者的假设前提而到达他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对于所有的外文著作(本人不通外语),我很感激本作翻译的质量。本书的英文读起来不可思议的好,流畅得如同我想象中的中文原著一样。译者在本书中插入了大量很有用的注脚,让读者了解本书涉及的基于历史的人、地、事。
挺有意思的是,说出对本书的体会而不剧透很难,最好自行从本书发掘而不是看书评。本书是近未来(Near-future)的科幻小说,构架在宏观感受上是符合实际的,而在微观上不太可能。跟上书中的科学部分和情节需要花点功夫和注意力。
如果你对科学没什么兴趣,本书也许不适合你;如果你喜欢科学含量超标的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享受阅读本书。而且,欣赏本书无需对科学的深度了解。阅读本书花的时间比我预期的要少得多。我很喜欢这本书,肯定会在另外两本出版的时候购买。
并没有什么期待地去读了这本小说,但看到译者的译注(以及所有人物的中文名字),我被吓住了。还好,我给了小说一个机会去阅读它,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它会给西方的科幻小说迷们一个有趣的文本。
小说出人意料地好读,作者尽量少地运用深奥的词汇,但刘慈欣太爱说教了。幸好,叙述节奏把握得很好。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觉得书中作者一些有关政治的评述,是不会有读者看懂的,尤其是读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并没有相当的了解。不过,我能了解作者大致的意图。
总之,《三体》开头很强,但是结果令人失望。作为三部曲我觉得《僵尸世界大战》的结构更好,刘慈欣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吸引我。如果三部曲都出版了,我或许去读一下,但是在第二部和第三部出版前太有可能忘记这部小说了。
我读了几章,觉得没怎么抓住我。暂时弃书。
如果你犹豫本书是否有趣,我推荐你上tor.com(Tor是《三体》的出版社)看下刘宇昆翻译的刘慈欣文章《三体和中国科幻小说——可能世界中最坏的一种,以及可能的地球中最好的一个》。同一个网站上,你可以找到本书内可作为独立故事的一章:《三体、周文王、长夜》。后者可以让你一品本书滋味。
本书情节一波三折,柳暗花明,出人意料又扣人心弦,起初我并不觉得《三体》能让人手不释卷,有时甚至觉得情节的推进节奏该更快点,但当我读到最后一页时,我 意识到情节的推进与本书的主题以及时间、空间的广度和史诗般的规模是相呼应的。在我之前提到的TOR网站上的文章里,刘慈欣提到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他“将时间线延伸至宇宙的热死亡”(中文原文是: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在我记忆里,从未有其他小说或读物能像《三体》一样给我如此的规模感。尼采的“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名句浮现在我脑海,他把我们人类称为“地球上的渺小住客”,将我们比作自视甚高的蚂蚁。阅读《三体》一直让我对人类以及我本人在宇宙的位置有着明确的感触。
强烈推荐。
一部很有趣的硬科幻外星入侵故事,同时也有许多偏执成分。其本质上受弗诺·文奇尤其是其短篇小说《原罪》、长篇小说《天渊》和朱利安·班达的《知识分子的背叛》共同影响,都是社会遭内部背叛的中心主题的延续,无论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知识分子的颓废主义。从意识形态上讲,本书是很老式的科幻小说,就我看来显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这些都不是负面评价,而是正面的。
最大的问题是骷髅架子一般的僵硬感,大段大段的阐述,随着故事展开却又出人意料的有趣。在这方面就非常像典型的中国流小说,也算是中国科幻小说和1920年代兴起的灵异故事类的通病了。好的一面是呈现出现场感,坏的一面就是让人感到老套,尤其是你对情节不感冒的时候。
有一处不错的历史感,就是把中国的“文革”与SETI(一项利用全球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的科学实验计划)相结合,处理得非常漂亮;而科学部分和社会学部分的构思也有点意思。最有意思是与外星接触的部分,非常新颖。超科学部分对现代硬科幻读者来讲很通透,会非常熟悉,尽管有些科学是虚构的。
首先,本书读起来不似译本,刘宇昆把刘慈欣的2008年中文原著《三体》翻译得如同英文散文版天衣无缝(尽管我不敢断言译文的信实度)。
刘宇昆通贯全书的大量注脚给予读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革”以及数学和物理学的有用背景知识。
故事情节在政治和科学上的设定,让我有点联想到格里高利·本福德,尤其是他的小说《时间景象》。胡乱瞎猜地说,如果你喜欢本福德的作品,你也会喜欢本书。如果你不喜欢本福德的作品(他也不是所有人的菜),你或许会略过本书。这是本非常硬核的传统的科幻小说,“文革”的背景设定让人难忘。刘慈欣身为中国人的个人经历,保证了书中这方面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请注意本书是该作者原创三部曲的第一部,我的心已经被勾上了。尽量避免太多剧透的评论以免影响阅读本作的乐趣。之前从未读过该作者的作品,现在我能理解他能成为中国最畅销作者之一的原因,我相信该作品系列能扩大他的读者群。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幻小说之一。背景深深基于物理学,使其非常吸引人。作者非常棒地将真实情节编入他的小说。如果你喜欢物理学,本书必读。
汪淼和叶文洁的人物刻画很好,汪在面对迫在眉睫的灾难前成长,叶是深藏不露的女人。而我最爱的角色是史强,不同于科学家,他是个务实的不拘泥于理论的观察能手。他的洞察力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我喜爱第一部的封面设计,你会在书里找到同样的画面感。我已经看过第二部的封面设计,绝对震撼。
本书系列保证是顶尖的科幻小说。
如果你是科幻粉,你就会爱上本书,它就是“安德的游戏”加上史提芬·霍金加上中国“文革”丛书。对我来说给出个有意义的全书概要有点棘手,因为书里有许多人物,还充满了中国文化、科学、太空还有外星人。
故事主要是:中国科学家竖起巨大的卫星天线向太空发送信息,希望能与外星人接触。他们做到了而且彻底让地球在银河系里引人瞩目。然后有亲外星人的派系,也有反外星人的派系,当然还有外星人。但因为距离遥远,实际接触还得花上那么一小段时间。不能再多说了,会剧透的,已经说太多了。
本书非常让人享受,翻译得非常好,有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注脚。作者本人跟他的作品一样有意思。本作是三部曲,其余两部正在英译。我会爱上其余两部。
作为一位科幻小说的资深粉丝,无论是稀烂的渣作还是深刻的杰作都来者不拒,我还挺好奇这本中国畅销小说(与美国畅销小说)有什么不同。没什么不同啊!尽管它是本彻头彻尾的中国小说,无论是丰富的历史注解还是语言习惯都是中式的。我特别感谢译者的辛勤付出,保持了本书的中国文风,却又能让美国人足够理解。
我认为本书从头到尾都很抓人,简直爱不释手。唯一的遗憾是第二本还没出。
媒体评论:
《三体》系列的成功,让它在中国小众却繁荣的科幻小说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也让刘慈欣成为了几十年来最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三体》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和在其他地方一样,也没有人去深究它的文学成就。
硬科幻的粉丝们,一定会陶醉于这部情节复杂又富于想象的小说,而且它的作者还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成功地在科学前沿打造了故事的主题,尝试着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之力设定极限,同时也未疏于刻画事件和人物。他流畅的笔触甚至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巧妙地打下了基调。
作者刘慈欣借用了物理学的“三体问题”,在小说中引入了三个物体间的复杂运动。但这名发电站工程师指出,“三体问题”其实也暗指了地球的环境危机。
科幻作家们:
《三体》当得起任何赞誉。它是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刘宇昆流畅自然的翻译也一样。
《三体》对北美的读者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第一次”:它是这样一部科幻——深入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骚乱时期的人心。刘慈欣给我们展现了难得一见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竹幕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到当今世界的神秘阴谋。结果是,这个故事里的每个回答都制造出更多的悬念。
彻彻底底的杰作。对这书用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
生动、极具想象力并且依托于前沿科学,《三体》思考了我们时代的诸多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无论任何语言的推测思索性小说的顶峰。刘宇昆流畅的翻译让它成为了任何对探索怀有真诚激情的人的必读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