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破除减排的四重障碍

2014-11-15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中美两国的减排承诺仍出乎多数人意料,但意外惊喜通常会面临更多考验,尤其是来自两国国内政治的考验。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12日说,中美减排协议是“历史性的”。

        奥巴马一直在追求“历史性”的成就。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他又“历史性”地在当选总统的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奥巴马意气风发地宣布,到2020年,美国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的温室气体排放。急于推进“历史性”协议的奥巴马还夜闯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协商会场,几乎引发外交纠纷。

        在民主党失去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后,奥巴马在国内创造历史的可能性骤减。促使美国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签署一项协议,是他在仅剩的两年任期内最后一个可能的亮点。中美减排协议是通往巴黎的关键一步。

        正如哥本哈根的较量所示,减排是中美对抗的主要领域之一。1998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这是第一个气候问题国际框架,但遭国会否决,理由是中国没有承担应有义务。在此后一系列停滞不前的气候问题谈判中,中国和印度都坚持将排放视作发展权利的一部分。

        中国此次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保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20%。在此之前,只有欧盟出台了类似减排承诺。欧盟是国际气候政治的主要动力,其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储备领先全球。这些技术和欧盟国家的日常生活融合较深。尽管激进的碳税政策和碳交易市场推进不利,但新能源在北欧和德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仍然在提高。欧洲的环境关切正逐渐嵌入国际政治的核心框架。

        中美声明对欧洲利好,还可能促使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跟进,但落实面临四重障碍。首先,落实减排目标需要美国国会支持,但众议院的共和党领袖已经表达了强烈的批评。其次,减排有利于控制中国愈演愈烈的空气污染,但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可能会危及经济增长和就业,这可能会导致政策摇摆。第三,中美减少碳排放的努力可能会导致碳转移,也即制造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无益于全球排放总量的减少;最后,在雄心勃勃的莫迪领导下,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印度很可能会坚持强硬立场,而俄罗斯作为化石能源出口大国,对达成碳排放协议的积极性不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