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物候记·小满|小得盈满尤可期

李蔚
2021-05-21 11:09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小满,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节气。

小满有两层涵义,其一与农候相关,指籽粒成熟。北宋马永卿所著的《嬾真子》有云:“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意思就是说,麦子到了这个时节籽粒开始饱满,但还尚未成熟,相当于乳熟后期,故称小满。第二层涵义与降水有关,指雨水充盈,谚语云“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中有许多对应的名称,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三小三大(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那么,为何单单“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呢?

这其中也许恰蕴含着古人的中庸之道。古语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所以只有“小得盈满”的小满,而无“大满”之说。

作为以植物生长状态命名的节气,小满正是农忙之时——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在此拉开。

2021年的小满从5月21日到6月4日,涵盖“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三个物候。

小满一候:苦菜秀

小满的第一个五天,苦菜开始生长茂盛。

苦菜,最常见的野菜之一,随地域不同所指植物亦有差异,一般指菊科苦苣菜属植物。中国有8种,包括苣荬菜、花叶滇苦菜、长裂苦苣菜、南苦苣菜、苦苣菜、沼生苦苣菜、全叶苦苣菜、短裂苦苣菜。

苦菜

苦菜分布广泛,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国风·唐风·采苓》中有诗句曰:“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告诫人们谎言就像别人说首阳山下有苦菜一样不足为信。后来,文豪王安石为了考证苦菜究竟生长于何方,专门微服出访,验证了“苦生于田”的说法。

苦菜自古以来和穷苦生活脱不了干系。旧社会农民在粮食短缺时得靠苦菜充饥。传说王宝钏当年为了活命在寒窑吃了整整18年苦菜。

《诗经》中还记载了一对穷苦夫妇的新婚誓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意思是说即便苦菜味道难以下咽,吃在嘴里也像荠菜一样甜美,我们结婚后要像亲兄弟一样彼此关爱。诗句中的“荼”是苦菜的文雅的别称,在这里成为贫寒生活的象征。

红军在长征途中亦靠着苦菜支撑渡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江西苏区有歌谣唱道:“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菜因而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采食苦菜是小满节气的习俗。小满前后恰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在粮食欠丰的年景,随处生长的苦菜成为人们扛过饥荒的救命稻草,久之成俗。民间有歌谣唱道:“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

从饮食健康的角度看,小满时节吃一点苦菜也是明智之举。此时天气闷热潮湿,人的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响。苦味菜肴有助于增进食欲、清热解毒。

苦菜的做法简单多样,既可生炒,亦可凉拌,还可以打汤吃。福建人用苦苣菜和大骨、猪大肠炖制而成的苦菜大肠汤因风味独特而闻名,被称作“闽南民间第一汤”。

苦菜大肠汤

在鲜少为饥荒困扰的今天,吃苦菜似乎有点忆苦思甜的意味。我们不再需要“苦菜济贫”,而是更多将其视为养生保健的时令菜。

现在,你依然可以很容易地在荒地、路边和山野田间发现这种酷似蒲公英的野菜,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如城市烟火般生生不息,又似穿梭其间的打工人般朴实无华。

小满二候:靡草死

小满的第二个五天,喜阴的一些枝叶细软的草类开始枯萎死亡。

靡草,按东汉郑玄的解释是荠菜、葶苈(tíng lì)之类枝叶细软的草。

荠菜

荠菜是耐寒不耐热的植物,和苦菜一样,自古是人们采食的野菜。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同事经常在春日下班以后到单位的野地里挖荠菜,在一旁看热闹的我当天就能吃到荠菜饺子之类的美味。

不同于苦菜,荠菜向来是美食的代名词。从先秦时期起,荠菜之类味道甜美的野菜上供达官贵人,而味道苦涩的粗纤维植物,比如苦菜,才是百姓们可享用的食物。

文人们甚至创造了“荼荠”一词,荼(苦菜)指小人,荠指君子,好好的野菜便有了善恶之分。

葶苈。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葶苈。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葶苈,比荠菜更不起眼更鲜为人知的小草,是小满二候的另一个主角。它是一种极其娇小的植物,幼苗看上去就像一朵小绿花。有些人会将它当做多肉小盆栽来养。

美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曾写道:“那些只顾抬着头寻找春天的人,不会发现葶苈这样娇小的花朵;那些垂头丧气的人,即便是踩到了葶苈,也不会注意到它;只有那些虔诚地跪在泥土上寻找春天气息的人们,才能发现葶苈的存在,而且发现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葶苈的渺小与独特可见一斑。

葶苈是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虽然娇小,也会开出两两相对的四瓣小黄花,煞是可爱。它的果实呈椭圆形,具有强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抗菌抗癌等多种功效,是科学家眼中的宝藏植物。

对吃货来说,葶苈的另一个身份同荠菜、苦菜类似,也是一道野菜。东北人采食它的嫩叶,称其为“猫耳朵菜”。

虽然本文讲到不少野菜,但在此提醒一句,当下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普遍严重,在生活区域挖野菜的岁月几乎已一去不返,即便生长在农村的野菜也不那么安全了。

对园艺爱好者来说,“靡草死”的物候到来意味着喜阴植物需要多加看护,比如绣球、君子兰、文竹、龟背竹……记得给它们做好降温措施,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花花草草们平安度夏。

小满三候:麦秋至

小满的第三个五天,麦子开始成熟了。

“麦秋至”指的是麦子的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约相当于乳熟后期。

在粮食紧缺的时期,老一辈人会在此时掐一些将熟未熟的麦穗,生起旺火烤麦子充饥。尚未变硬的麦粒吃起来口感劲道,透着淡淡的麦香。这个方法曾救了不少人,后来更成为了农村孩子童年时期独特的小零食。

麦穗

为什么麦子的“秋天”到来得格外早呢?

事实上,并非所有农作物都在秋季收获,以冬小麦、越冬大麦为代表的夏熟作物是在夏季收获的——西瓜、黄瓜等瓜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也属于这一类。

这里说到的麦子,不仅指我们最熟悉的小麦、大麦,还包含燕麦、黑麦等。小麦与玉米、水稻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三大主粮。小麦因适应性强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北极圈附近到赤道周围,从盆地到高原,均有它的身影。中国是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小麦的可食用部分主要为其颖果,磨成面粉后可“变身”为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甜甜圈、饺子等多种多样的美食,发酵后可制成酒类或生物质燃料。

小麦的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主粮革命,亦是人类文明的大事件。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凭运气吃饭,地上长什么、跑什么就采集、狩猎什么,是名副其实的“大自然的搬运工”。

直到野生小麦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类才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从此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驯化小麦的过程中,人们发明了收割用的石镰和碾磨面粉用的杵臼,食谱也随之日益丰富。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发展为农耕畜牧后,人们不再需要四处迁徙,定居下来形成了村庄,并逐渐发展出农耕文明。

如今,几乎所有国家的食谱中都会为面食留下一方天地。小麦在一万年前还是一种野草,而今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习惯了耕种定居,人类却被自己驯养的农作物与动植物所束缚。与原始人相比,现代人的身体变得更孱弱,生存能力更差。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是小麦驯服了人类也毫不为过。

再换一个视角,在这场漫长的合作中,人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携手成为了地球上最大的赢家。这也许是这颗星球最伟大的协同进化。

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芒种三候,同时回顾小满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责任编辑:康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