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大网红教授:我终于承认,我的孩子很平凡……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他们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解惑者。
每一代人的观点与发声都不该被浪费,他们有着超然的头脑与胆识。这些知识分子、教育者,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稀缺的宝藏。
谈笑之间,体会人生况味。
何谓大学精神?
百年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非为有大楼之谓也,而为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
那么什么是“大师”呢?
大师,指的是那些知识渊博、学术思想自成体系、能传道授业解惑又有所坚守的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们,就是那些有趣的大学教授们。
当下数字技术革新给传道授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往日严肃的学者们也乐于走下木制讲台,尝试坐在电脑前,或是打开手机里的抖音等软件,在更为开放自由的对话环境,与屏幕那头的学生们交流起来。
他们在谈笑之间,难掩知识与风趣的魅力。
他们属于一个集体,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形象标签。而这些教授也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吸引大家感受智慧的光芒。
最近,一则北京大学教育学教授丁延庆,对自己女儿无奈的抖音短视频走红网络,点赞量高达170万。
丁延庆自小便是神童般的存在,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然而,他的女儿却不是学霸,在辅导孩子功课的过程中,数十载所从事的专业不断受到挑战,丁教授痛心疾首,慢慢也习惯了女儿是普通人的设定:
“我老婆也是北大毕业,我们的智商低不了,我闺女和我们差太远了,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这条短视频的走红,也许就是因为教授源于生活的感悟,道出了千万家长的中国式焦虑:那些横亘在不少中国家庭中,子女注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固化思想。
出生之时,无数人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有龙凤之姿,但随着时间的慢移,也逐渐接受了现实与期许间的差距。
在丁教授的短视频中,家长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并用他的亲身经历印证了一个事实:父母登峰造极,孩子可能平淡无奇;父母普通寻常,孩子也可天资聪慧。这种来自权威的感同身受,让大家心中的焦虑得到了真正的慰藉。
在抖音上,丁延庆教授常常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宝典,即便是讲述了自家女儿穿别人旧衣服的小故事,也会引起众人感慨万千:
“不论谁人之女,都要有着一份坚守。”“物质简朴,精神富足,多么难得。”……
在镜头前,虽然可能间隔千万里,但教授却用一份“真”换得了无数的认同。心怀大爱,用生活的阅历讲述着专业知识,带给这世界以盼望。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与丁延庆喜欢分享育儿的细枝末节不同,同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平更为关注着时下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校园里,陈平是物理学家,也是经济学家。而面对镜头,坚持直抒胸臆的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在抖音上拥有486万粉丝的 “眉山剑客”。
陈平好打抱不平,也从不避讳问题的敏感。他分析过“报复性”买房下房价大涨的始末;也曾直言不讳指出“现在的大学制度很难培养出科研人才”。
而诸如“如果一味追求超大城市化,那么农民怎么活”、“中国有些人为了政绩想学美国的大农场?我来泼点冷水”、“中国大学搞政绩指标,拿论文数量衡量学者成就!” 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犀利观点,也是他的众多网络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内容。曾有网友这样评价陈平教授:“古有丞相陈平,兴大汉四百载,今有贤良陈平,为国出谋划策,助我中华重返巅峰。”
有趣的是,回溯陈平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出生于1944年的他,作为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与时代情绪纠缠在一起。
他见证了不同的时代变化,1968年,在北京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之后出国深造研究物理学,如愿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在普里戈金门下攻读博士。
令人钦佩的是,在那个年代,取得学术成果后,陈平没有一去不复返,他把在国外所学的经验带回到国内,为国家做了许多实事。
这位面容清癯、身材干瘦、眼睛炯炯有神的老先生,讲演时中气十足,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到乐趣。
北京大学的陈平老先生敢于直言,另一边南京师范大学的刘炳昇教授则乐在创新。通过不断拍摄趣味物理实验短视频,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一个名为“二龙戏珠”的趣味实验中,刘炳昇教授结合开尔文滴水起电原理,生动演示了无限循环发电技术。不少粉丝在视频下也笑言,“这是对社会价值很大的一个课题项目”。
大家纷纷表示,原来物理实验还可以这么玩。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是“静电章鱼”。视频中,这只被刘教授制作出来的“静电章鱼”,只需用毛巾摩擦,通过同性电荷相排斥的原理,就能在空中漂浮起来,简单又好玩。
类似的趣味物理视频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让物理原理变得生动与直观,复杂高深的知识不再高山仰止,反而亲民可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物理学与古代诗歌是同种性质的学问,晦涩难懂消磨掉了不少人对此的好奇。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建业,也是一改传统,用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让李白与杜甫变为“凡人”,也让自己成为抖音上的“顶流教授”。
评价李白时,他说:
在唐代,自我感觉最好的一个人就是李白,好到你感到恐怖,天下没有什么事情他搞不定。最搞笑的是他一直相信自己有仙气,他其实是个挺搞笑的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政治才干,在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召他进京,李白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看这个鬼样子就知道不是个当官的料,这是得意忘形的活标本。”有趣的本质是平等、真实与共情、理解。
他明白诗人们的好恶、理想、习性,所以他能够跟诗人们产生共情,能够以情读诗、以情讲诗,这让他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们找到乐趣,爱上诗歌。
站在众人面前的戴建业,身材瘦削,一头白发,笑起来面部皱纹随着笑容的弧度产生起伏变化,看上去温和妥帖。
这个老头将个人命运融入到古诗词中,甚至有意向公众剖析自己的鄙陋之处。
戴建业泛舟历史江河,追问古今,上下求索,将严谨的学术内容,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
有粉丝在视频下方留言,“喜欢读诗从你这个老头子的解读开始,以前恨的要死又要学诗。”
戴建业平日里常常因诗歌而感性,念去去,千里烟波后,是否会暮霭沉沉楚天阔。在枯燥的学术文化中,这样一个有趣的老头显得格外珍贵。
戴建业将“李白们”凡人化时,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则说着大实话,让许多“平庸之辈”坦然理解自己的平凡。
“平庸之辈怎么了,我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我没有伤害过谁,养老的和小的,没有远大志向又怎么了,这个社会不成功就没有价值吗?这个社会对失败者是不是太苛刻了?”
储殷教授曾参加过《奇葩大会》和《奇葩说》,给观众带来许多新颖的观点,个人风格专业、犀利,那是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
虽然因此招来些许非议,但他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份坚守。
作为一个学者,储殷眼见着黑白颠倒、美丑不分,陈旧的谎言被包装成崭新的学说,整个社会似乎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他焦虑于自己作为一个学者本身,找不出某种合适的叙事与情感表达方式,来描述这一切。
在视频里,最为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往往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用心与屏幕那一头的人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与“普通人”的归宿。
这几年,网络上流传着爱因斯坦写给女儿Lieserl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爱是光,照亮那些给予并接受它的人;爱是地心引力,爱让人彼此相吸。爱是能量,因为爱让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下去,如果我们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还想拯救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爱则是唯一的答案。”
这样一封信,看上去浪漫温暖,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却热衷“辣手摧花”,直男般地用物理概念进行解读,只为验证这封信“是伪造的,爱因斯坦没有写过这些”。
施郁表示,当下网络流传着大量伪造文章,这些都需要科学分析来识别。
在他的短视频中,学生可以对逻辑推理有一定了解,也能更好识别伪科学类文章。
施郁还热衷讲解分析古早的故事,前来听课的学生逐渐感知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他们纷纷留言,“真幸福,可以在抖音上听网课”,“老师好口才啊”……
时代变革,一方小小的屏幕也能承载起越来越多大学教授们的大智慧。他们有趣的观点被更多人了解。而在课堂之外,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越来越接地气。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人的历史命运,也让探索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代人的想法与发声都不该被浪费,他们有着头脑与胆识。
这些知识分子、教育者,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极度稀缺的宝藏。大学教授们让知识有用且有趣,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纳了许多想要接触更多知识的“学生们”,不同的人群在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互联网上,他们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汲取着种种知识,也终于不再孤独。
在学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教授们,同样也在追求一份“有趣”。
人们对于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有着向往。
有趣或许是丰富的底蕴,亦或许是一颗赤子之心。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不同的命运轨迹,也终将拥有独一无二的趣味人生。
原标题:《北大网红教授:我终于承认,我的孩子很平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