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附、上中、华二、七宝、南模……全国116所重点高中校长后天来复旦开会!将启动“复旦大学-中学学术…
原创 汪蒙琪 李怡洁 复旦大学
“‘平面上有很多点,怎么找一条直线,使它尽可能‘接近’这些点?”
“这种乍一看不是特别难、但很有意思的题目,让我一下子明白原来大学研究这种题目,和高中刷的题不一样。”2019级复旦数学系厉茗,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参加了复旦“导师制计划”,至今依然对复旦数学学院高卫国教授的课记忆犹新。
人才培养是一长期、系统工程。如何实现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合作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如何实现早发现和早培养?…… 5月21日“上海论坛 · 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将在复旦大学举行。围绕“迈向新阶段的双高合作:新理念与新格局”,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制度创新,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七宝中学、南洋模范中学、浙江省镇海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16所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共话人才培养。
在“走出去”送课程上门的“导师制计划”、微课、博学计划、卓越计划,“走进来”的先修课堂基础上,5月21日当天复旦还将启动“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为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更广的平台。今后,全国各地更多像厉茗一样优秀的学生,有望在中学阶段就能得到大学老师的指点。
大学与中学进行衔接培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提前对接,对学生培养,究竟有哪些好处?在5月21日的论坛前夕,笔者回访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和南洋模范中学。
上海中学:从导师制到微课,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
“复旦‘导师制计划’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复旦数学系厉茗说。她曾是上海中学数学班的学生。已经大三的她,依然记得物理系封东来教授生动讲述高温超导,依然记得历史系姚大力教授讲中国历史时旁征博引的场景。
厉茗口中的“导师制计划”,全称是“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2014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中学共同开展。该计划希望在高中生学术方向、学术兴趣、学术素养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有余力、对学术有兴趣的高中生提供发展平台。
7年尝试,“导师制计划”已获得上中师生和家长的支持。上海中学副校长朱臻用“迈小步、不停步”来形容这一路的发展。
2014年,第一期“导师制计划”落地上中。每周二、四晚上,复旦的专家、学者会准时赶到上中校园,以“导师”的身份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学科指导,还会和他们一起讨论人生规划和专业选择。此外,每周日晚周末大讲座为同学们拓宽学科视野。复旦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如金力、张人禾、毛颖、葛剑雄、葛兆光等等,都曾在上中上课,讲座广受欢迎。
2016年,“导师制计划”内容增加了微课程,每个学生一学期可选2门课,每门课持续6周。每周末的晚上,学生们都能聆听学习由复旦导师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获得更专门化的教学。不仅如此,修读“导师制计划”的上中学生,可在寒暑假期间,进复旦体验大学生活,选修暑期课程并借阅图书馆图书。
2019年,“导师制计划”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补充。慕课在线课程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师生们通过无线网络,更便捷地开展教学。
朱臻说,“这个计划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到现在,主要是专家教授、参与的老师、学生、家长了解了计划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反馈,我们也充分了解。”
谈到大学中学衔接合作的未来方向,朱臻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利用复旦大学的优质资源,助力上中创新型实验室不断升级改造,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养。
【朱臻 寄语论坛】
大中携手,助推创新素养培育。
复旦附中:大学微课覆盖全体学生,还将探索建立四大学院
每周三下午,来自复旦的专家教授会为附中学生开展小班化多轮转的面对面教学微课课程。每门课持续六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在每学期的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各有一次选课机会。授课教授以短课程形态为限度,开发若干专题,呈现自身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学术过程。
2017年以来,复旦附中的大学微课覆盖做到“两个全覆盖”,覆盖全体学生、覆盖大部分大学专业,不以学业成绩或学科特长作为依据选择性培养学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涵盖更广泛的学生,并为其学术素养培育助力。
除了理论学习,复旦附中还将实践体验与微课学习挂钩,从而形成一条连贯的线索。复旦附中副校长王铁桦表示,学生通过微课有了某领域知识之后,可以带着问题,在寒暑假期间,进入复旦校园开展科研见习,与复旦教授领衔的团队一起展开实践研究,借此深入体验研究方法、操作流程、学术论理等,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中,能很快清楚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术道路方向,快速适应大学课堂和学术研究。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人工智能班的复旦附中毕业袁樱, 选修了《人工智能导论》微课。她在高中阶段对人工智能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激发她对该领域的兴趣,也成为她后来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之一。
此外,学校还尝试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对微课授课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并与大学的学术素养评价相衔接。
从早期的“理科班”到2013年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到2017年起开展大学微课,复旦附中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内涵”的大学中学人才衔接培养模式。探索打通大学中学教育壁垒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方式对接。
目前,学校还在探索建立四大学院,打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突破大学与中学的评价壁垒。
【王铁桦 寄语论坛】
大学和附中牵手共筑“为国育才”之高地。
华师大二附中:“博学计划”要求学生认同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与华师大二附中携手合作的“博学计划”,要求学生除了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认同通识教育理念。
华二高一学生骆玉章,正在参加“博学计划”,从中认识到各类学科紧密结合,自身也有了“博学”目标。
他对赵东元院士的材料学讲座印象深刻。“赵院士强调物理学是材料学的重要支撑。在他的深入讲解中,我感受到科学的统一性。数、理、化、生等学科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每年开课前夕,“博学计划”都会组织学生沙龙,共同探讨参加大学教授开设课程的意义。期中要求学生提交听课笔记和阶段反思,举行座谈,并将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给复旦,形成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高一学生胡玮芝在阶段总结中写道:“感谢‘博学计划’这一平台,不仅让我了解各学科的详尽知识与前沿领域,更以贯穿古今的维度,呈现各学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如今,“博学计划”迎来第三个年头。华二教务处唐晓鹏副主任介绍,“博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绝不只是学科知识上的衔接,更是对高校学者在学术探索精神上的耳濡目染,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风采。这对学生选择未来学术道路,至关重要。
“博学计划”的创立初衷是请大学学者走入中学课堂,让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唐晓鹏回忆,一名同学在一次哲学课结束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为复旦教授的从容气场和博学知识深深折服,听“八百年”都不够,可惜课时数太少了。
有趣的是,“博学计划”的课堂里也出现了不少华二年轻教师的身影。通过聆听复旦学者的精彩授课,华二老师们给自己充电,在平时教学中也融入对人才衔接培养的思考。
【唐晓鹏 寄语论坛】
为国育才,需要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无论是横向的大学之间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转学转校,还是纵向的大中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都应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提供成长通道。
“复旦给中学生授课的团队太强了!”家长赞誉“卓越助力计划”
“卓越助力计划”始于2019年。课程为高中生量身定制。老师突破单一学科视野,将科学与艺术多领域贯通,课程内容和形式多样,聚焦前沿研究和跨学科领域。
南洋模范中学教务中心主任冯萍举例介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张晓虹老师将上海城市地理考察活动融入史地微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城市文化地标,边走边学,在历史建筑与城市布局中‘沉浸式’学习了解上海城市历史演变,广受学生欢迎。”
复旦大学为“卓越助力计划”派出资深教师团队,开拓学生学术视野,给予相应的学习规划和建议,受到师生及家长好评。
不少家长对着课程表发出惊叹,“复旦给中学生授课的团队太强了!”而南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表现,时常获得复旦老师好评。双方对彼此都竖起了大拇指。
冯萍期待高校能为中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中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走近大师和名家,在学术研究、科学创新引领方面树立起远大志向。
【冯萍 寄语论坛】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的下一代,大学和中学应携手共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视野开阔、志趣出众、学养厚实的创新人才。
谁将出席521的论坛?学术基地将揭晓哪些亮点?剧透来了!
521论坛召开在即,全国更多市重点高中校长将一起探讨人才培养。将会有哪些重磅嘉宾出席?将带来怎样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思路?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汪蒙琪、李怡洁
图 片
复旦附中、上中、华二、南模 供图
制 图
复旦教务处
编 辑
丁辰琦
原标题:《复附、上中、华二、七宝、南模……全国116所重点高中校长后天来复旦开会!将启动“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