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国时代的中国足球:亚洲第一,奥运十六强
1936年8月6日下午5点,柏林Mommsenstadion体育场。
这里即将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男子足球项目第一轮第8场的比赛,也是首轮最后一场比赛。比赛现场涌入了多达8000名的观众。在首轮比赛中,此人数仅次于东道主德国对阵卢森堡的12000人及“世界杯冠军”意大利对战美国的9000人。这场比赛之所以吸引了众多关注,主要原因便是由于当时执世界足坛牛耳者的英国队将会出场献艺。而英国队的对手则是来自东亚的中国队。在当时欧美球迷看来,默默无闻的中国队来参加奥运会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两天前,地主德国队刚刚以9比0的悬殊比分,血洗了卢森堡。不少观众都认为英格兰或许也能用这样的大比分,轻松横扫中国。
进军柏林靠义赛筹措路费
尽管不被德国球迷看好,但当时的中国队其实正坐拥“远东霸主”的名声。自20世纪20年代后,在“一代球王”李惠堂的率领下,中国队连续称霸了五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的冠军,成为日本队的“苦主”。此外,李惠堂领衔的中国队也曾远征过南洋和澳大利亚。1936年奥运会时,中国队更是以“亚洲第一”的身份挺进柏林正赛,而这也是中国队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与欧洲乃至南美的国家队劲旅过招。
然而,中国足球队进军柏林之路却是意外的坎坷。由于民国政府囊中羞涩,球队远征欧罗巴的经费不能悉数到位,所缺份额只能靠前往各地举办义赛募捐筹措路费。为此,球队提前三个多月便早早出发,一路旅行一路比赛一路赚路费。从1936年4月16日到7月8日之间,中国队居然踢了多达35场比赛,从香港、南京、上海、西贡、新加坡一路踢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而国足赚来的路费,不仅要供自己使用,还要接济其他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待到7月中旬抵达柏林时,全队上下已是“过度热身”,相当之疲劳。鉴于足球队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巨大贡献,当代表团抵达柏林时,特意安排李惠堂在欢迎仪式上作为旗手引导全团。
中国队2球惜败英国队
1936年柏林奥运会足球比赛采取“强队直接升入正式比赛”的赛制,“势力较差之队伍,经预赛胜利后”,才能赴柏林参加正赛。正赛共有16支球队参加,采取单败淘汰制,一场决胜负直至冠军决赛。组委会根据参赛队当时的国际战绩,将正赛各队分为A、B两组,A组较强(英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祕鲁、波兰、瑞典、埃及),B组较弱(奥地利、中国、芬兰、匈牙利、日本、罗森堡、土耳其、美国)。第一轮比赛,A组球队与B组球队追队捉对厮杀。作为“远东霸主”的中国队直接晋级正赛。不过,中国队经过长途奔波后却非常倒霉地与“欧洲种子队”英国在第一轮就狭路相逢。另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这届奥运会的是名副其实的“英国队”而非英格兰,很多国脚来自苏格兰和威尔士。此外,作为“弱队”经过预选赛方晋级的日本队倒却碰到了A组中实力相对较弱的瑞典队。
第一轮正赛自8月3日开踢,首日意大利1比0小胜美国,挪威4比0击退土耳其。次日,除了德国9比0血洗卢森堡外,常为中国队手下败将的日本则出人意料地击败了瑞典。在这场比赛中,瑞典队在上半场就取得了2比0的领先优势。然而,日本队则在下半场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连入三球逆转取胜。在8月5日的比赛中,波兰、奥地利分别以3比0、3比1轻取匈牙利和埃及。
到了6号,万众期待的另一支欧洲强队英国队终于登场,李惠堂期待已久的比赛也即将开始。比赛时,气候凉爽,大约15-16摄氏度,非常适合足球比赛。根据现有比赛纪录显示,中国队与英国队在这场比赛中都排出了当时主流的2-3-5的“五锋阵型”,李惠堂则是当仁不让的正印中锋。
在这场交锋中,中国队并未如欧陆球迷之前所预料地那样被英国队迅速碾压。在上半场的比赛中,中国队甚至与英国队彼此大打攻势足球,未居明显劣势。上半场,双方互交白卷。而在另一边,同时开球的祕鲁与芬兰的比赛则早早开启了进球模式,上半场祕鲁以3比1领先(终场7比3)。下半场开始后,对中国队刮目相看的英国队渐渐使出全力。55分钟时,英国队中锋John Doods率先破门。10分钟后,Lester Finch为英国队再下一城,中国队0比2落后。此后的比赛中,中国队屡有反攻,但临门一脚欠佳,始终未能破门。更尴尬的是,中国队仅有11名球员参赛。换而言之,并无可替换球员可用,加之此前舟车劳顿,体力难支。最终,中国队未能扳回比分,以0比2遗憾落败。尽管如此,当时欧洲舆论界对这支中国队的评价并不低。
欧洲俱乐部曾想高价收购李惠堂
奥运会被淘汰后,李惠堂等国脚并不想浪费这次难得的旅欧机会,又前往德国、荷兰、法国及英国等地进行访问比赛,与众多职业球队切磋球技。交锋球队不乏今日仍属欧洲劲旅的俱乐部,如荷兰的阿贾克斯(AFC Ajax)。8月27日,中国队在阿姆斯特丹与阿贾克斯激战,虽以3比5败北,但也屡破对方球门。期间,甚至还传出法国职业俱乐部红星队(Red Star F.C.)想招揽李惠堂的新闻,对方更是开出了2万5千法郎的高额合同。当时的红星队刚以法乙冠军的身份,升入法甲。31岁的李惠堂由于已开始考虑回国从事教练和足球推广工作而婉言谢绝。
第十三名的成绩,虽然称不上优秀,但还在李惠堂的意料之中。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国国家队在奥运会及世界杯舞台上取得的最好成绩。1936年后中国队再次排名奥运会第13名则要足足等上72年的时间,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然而1936年时中国是以“亚洲第一”挺进十六强,2008时则是借助地主之利才进入十六强。
话说回头,李惠堂在出征柏林前曾用一句英文谚语来描述自己的参赛心情:“Nothing to loss,Everything to gain”。对于历经百年沉浮的中国足球,似乎仍然适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