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国潮兴起,基础是实力,不是情绪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21-05-19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近年来,“国潮”日益成为热门词。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创意还是品牌宣传上,“国潮”都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国潮”涌起

《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本土品牌线上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2%。在刚刚过去的第五个中国品牌日期间,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而在2021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方面,“国货”为“洋货”的3倍。

从“高端”制造业看,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华为卖了5580万台,全球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20%。三星占19.5%,苹果下滑到13.5%,排在第四、第五的分别是小米和OPPO。目前全球最畅销的五大手机品牌,中国占了三席,合计占了约四成的市场份额。

从日用行业看,国产化妆品将中国文化因素和市场紧密结合,创造了相当亮眼的成绩。最近非常火热的品牌“花西子”,借着“国风”和李佳琦等直播网红的支撑,品牌热度扶摇直上,一款内里雕刻中国传统纹样、外形极具东方韵味的粉饼,在“品牌日”活动上引起众多人的驻足。

“花西子”借着“国风”和李佳琦等直播网红的支撑大热。

从服务行业看,近年来“火爆”的服务业“名片”层出不穷,“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人就奔赴湖南长沙,只为了排8个小时才能喝到一杯的“茶颜悦色”,以及现在已经开到了外地的“文和友”,据报道,其深圳分店开业有5万人抢号。

有些人说,“国潮”的兴起,是因为现下的90后、00后年轻人更有文化自信、更有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所以他们推动了“国潮”。

这种说法似有正确之处,也有不尽然之处。

正确之处在于,当下的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也好,的确对国产产品更有信心,可以说是更有自信。不尽然之处却在于,这种“自信”,其来有自。

先要过产品质量关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市场化正处在萌芽状态。

此前,我国产业一直有结构性问题。

“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核心是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各个方面,且97%都为重工业。

1955起,国内先后酝酿提出了“赶超英美”和大跃进战略,对工业发展提出了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指标。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开始实施,工业上有了“以钢为纲”的口号,“二五”时期投入到重工业的比例为89.5%,而且重工业内部也失调严重,钢铁行业脱离其他部门急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局势紧张,国家开始了大三线调整,成为中国制造业现代布局最大的工业调整。六七十年代,将近2000亿的资金被投入到“三线”地区的建设,并建成了国有企业29000个,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开始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从1980的“六五”计划开始,原先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得到改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均衡发展战略得到重视。

通过一系列调整,制造业才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格局中慢慢调整过来。这个时期,尽管有一些国有品牌和国产产品,但总体来说,质量很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当时的轿车、电视、冰箱,还是衣服、鞋帽、皮带,甚至糖果、糕点、零食等,一方面品种极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质量也较差,可使用时间较短。而从发达国家市场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已经有比较成熟、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也有相当丰富的生产线,不得不说,在那时,进口商品让人趋之若鹜,确实是市场竞争下的自然选择。

还要过品牌战略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逐渐升高,个体经济在政策上得到鼓励支持,向市场经济改革转型的号召使得民营、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升高。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飞速发展,一大批中外合资、外资等企业,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阶段的制造业在增长速度较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此阶段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以投资为导向的,且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很高,2005年达到80%,且此阶段重现回到了重工业化倾向,最后区域布局方面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发展在这一阶段远远超过了东北、西部等地区。近年来,我国面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国家为了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了制造业强国战略纲领《中国制造2025》,指导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模式,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基地,制造业的规模和产量都膨胀迅猛,使中国有上百类产品在全球居首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拥有了很多自己的品牌,许多过去的“代工厂”转身为自己“打工”,但对于如何打造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始终还是和国际知名品牌有一定差距。许多产品的基础质量算是过关了,但是设计、创意、包装、宣传、营销上仍处于后发地位。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很好体现。

当时,不仅国产品牌由于历史短、资金少、管理能力较差、营销经验不足等原因处于竞争弱势,一些老品牌老字号更是因为管理不善而濒临或已经消亡,一些新兴品牌也在市场的兼并中被一些外资企业收购,从而引发了市场多轮“民族品牌兴亡”的大讨论。

厚积薄发才有了“国潮”的喷薄而出

近十年多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于产品、服务和市场的把控能力都变得更强,经过市场的洗礼,品牌也在不断蜕变,加上改革三四十年来,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也培养了大批有国际视野和前卫战略眼光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这才使“国潮”涌现,从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互联网“大厂”到一个人挑大梁就创出新品牌的网红们,他们背后,不仅是一众精明能干的团队,也是一个时代的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文化自信”绝不是基于一种单纯的情绪,而是基于中国发展几十年厚积薄发带来的实力。

品牌并不只代表着一个商标的价值。在每个强大的品牌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内涵。一个强而有力的品牌,是由一个强大的企业提供的,而强大的企业,必须出自强大而有纵深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品牌、市场动力、企业活力、商业品牌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关系,没有强大的国家竞争力,难以有强大的商业品牌,没有众多商业品牌的基础,难以说国家品牌已然成功。

因此,必须提到,在国潮翻涌的今天,我们也能发现一些隐患。前段时间的新疆棉事件中,一些国产品牌一夜之间涨价数倍被抢空了库存。但我们要防止一些商家只是为这种“哄抢”想要赶紧赚点“快钱”,甚至一味贩卖爱国和民族主义情绪,而不是主动提升产品,并进行战略预备和调整。

国潮热起来了,有些国产商家能不能接得住?管理能力和战略水平能不能上得去?可能还需要更下苦功。

从中国品牌发展史可以看到,我们的爱国和自信,从来建立于“做好自己的事”基础上。把自己的事做得越来越好,才是爱国的表现,也是保持自信的源泉。

后记

中国等待自己的品牌很久了,“国潮”正是大家不断兼容并蓄、积极突破的结果。但“国潮”绝不意味着狭隘甚至对立,毕竟,让国潮走向世界,也是中国品牌的目标,爱国是一种情感,不是一种情绪,只有更加踏实、进取、开放、包容,才是这种情感的真正践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