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舍得》剧外,现实中的“鸡”与“佛”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21-05-22 08:5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十八岁的天空》,这些几十年前的校园、教育题材作品,更多聚焦在青春成长和思考上,而到近些年,我们看到了更多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教育题材影视剧。《陪读妈妈》《狗十三》《少年派》《虎妈猫爸》《带着爸爸去留学》《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它们所凸显的,更多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困境和不易。其中映射出的,是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

90后制片人、编剧何先生,在入职如今这家擅长大IP奇幻题材改编的公司之前,曾与朋友一起策划过教育题材电视剧。他自述想要做教育题材的原因,是因为少年时的回忆。“《十七岁不哭》《十八岁的天空》这些作品是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的,它们都是讲述校园中少女少年的成长的。还有日本的《女王的教室》,都是讲述在校园中的成长和学习,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我觉得是非常动人的。”

《十七岁不哭》剧照

2014年,何先生与朋友小麦开始策划一个教育题材电视剧,讲青春校园中少男少女励志成长和学习的故事,他判断这样的项目应该能有一席之地,“因为已经好几年没有这种题材的爆款了,有它的稀缺性。”

项目一开始有影视公司很看好,剧本推进顺利,然而到了2015年,影视公司那边的态度突然变了,他们觉得何先生的剧本“不够深刻”“比较狭隘”“不够关照当下社会”。项目黄了的时候,何先生注意到当时爆红的《虎妈猫爸》,他猜测,这部剧的爆红,可能让资方对教育题材的未来趋势有了新的预判,“他觉得我那种从孩子视角出发的青春校园成长,不流行了,那种从家长视角出发的教育困境探讨,会成为新趋势。”

那家影视公司的判断没有错,随后2016年《小别离》成为年度爆款,“初升高”这一话题戳中了许多家长敏感的神经。随后几年,柠萌出品的“小”系列,扛起中国教育题材电视剧大旗,每一部一经推出,都是爆款热门。除了较为扎实的制作水平外,其成就高收视的关键,还是在于抓住了时代脉搏和当下国情。

《小别离》海报

何先生直言,在他的观察中,近几年流行的教育题材电视剧,都是典型的社会现实话题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剧。“这两者在普通观众看来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但我们行内还是有这个细分的。后者是真的把重心讲述生活、历史、普通人的,比如这两年比较成功的《鸡毛飞上天》《山海情》《情满四合院》。前者呢,是把重心放在制造话题上的,很精准地打到当下社会和观众关注、焦虑、担忧、愤慨的点,最大程度去刺激观众的情绪,引发讨论。这是制造热搜的财富密码。”

“二者在我看来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前者在商业逻辑上更成立,后者在我看来可能在艺术逻辑上更成立吧。”何先生说,在自己的项目黄了之后,他有做过反思和分析。“我对教育题材电视剧的理解,当时还停留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可能就是2010年之前吧。但实际上,这十年,整个社会中,教育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太大改变。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小学高年级寒暑假上上少年宫顶多了,现在的孩子,四岁开始学英语、编程、钢琴、芭蕾。我们小升初还是统考呢,现在孩子要层层过关斩将,要有各种证书奖项经历加持,还要有摇号的运气。而家长们呢,‘996’,‘内卷’,他们自己每天都有被裁员、阶层跌落的恐惧,他们怎么可能放养孩子?得‘卷’起来呀!你说在这种大环境下,怎么可能去做一个《十七岁不哭》那样轻盈流动、有少年诗情的东西?现在孩子们的17岁,应该和家长一起焦虑到飞起了吧?你看,连韩国,做的也是《天空之城》这样十分教育焦虑的电视剧了。”

《小欢喜》海报

“小”系列的制片人徐晓鸥,曾在电视剧研讨会上表示:“在大的生活剧的类型当中,教育视角不是一个轻巧的切入点,相对于更大众化的情感关系,它要求创作者在宏观上能够解读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变化,从微观上能够深入洞察生活。中国社会发展很迅速,教育已经成为城市家庭最重要和最关心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它是社会形态、教育成长、代际冲突等多种矛盾的叠加,需要我们的影视作品有深入的分析思考,能够关照现实获得共鸣,也为观众们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生活逻辑。”

在何先生看来,徐晓鸥这段话中的每一句,都殊为不易。“光是这个‘宏观上能够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就很难了,这个敏锐度不是一般公司和制片人能具备的。像这样解读国家政策,直面社会问题的电视剧,在审查上就是重重难关。”何先生表示,他后来从编剧转向制片人工作之后,越来越倾向于用制片人思维思考,“‘微观上能深入洞察生活’,就需要策划和编剧长时间的调研、采访、收集资料和打磨剧本,这个过程,精细点的话,两三年就过去了。两三年,社会环境、教育现状变化又翻天覆地了,你辛苦搞出来的剧本,已经落后了。”何先生感慨,两三年功夫,“我的奇幻大IP都能做好一两部了,做甜宠分账剧也行啊,省时省力省心,部部赚钱。”

“我当然很敬佩这些深耕教育题材影视剧的同行,而且这些年我也比较关注,有些冷门佳作比如《学区房72小时》那种,我也会推荐朋友去看。但是我作为一个制片人,我也很清楚,这种题材真的难做,要洞察力,要把控力,要创作力,还要财力,没那金刚钻,别揽这瓷器活。”

《学区房72小时》

教育题材社会话题剧《小舍得》播出后,关于鸡娃的争议有很多。有人说是贩卖焦虑,有人说是现实生活比这还夸张。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人们在教育面前的思考和困惑,远比影视剧更加有意思。

除了从业的何先生,澎湃新闻记者也跟三位北京女性聊了聊她们对于当下教育环境的看法和感受,她们的回答中,能看到现实与影视剧的交汇与背离。两位孩子家长,一位机构老师,她们生活中小小的“鸡“与“佛”,与近年中国教育题材影视剧形成了较为有趣的互文,摘取片段,供各位参考。

《小舍得》海报

Vicky (培训机构老师):我见过的家长,从佛到鸡的多,从鸡到佛的少

我之前在儿童教育机构做老师,主要辅导3~6岁孩子的英语。后来在国际幼儿园做老师,现在转做培训机构,接触学生多为3~12岁。

我在国际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一个班里的家长,在孩子学英语这事儿上,会撕裂成比较明显的两派,一派家长是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有些不错成就的,他们特别希望给孩子好的学英语的环境,但他们自己不知道怎么教,他们会对孩子有比较高的学习成果的期待;另一派家长是父母都是外籍,或者一方是外籍,他们本身可能英语就是母语,他们希望孩子出去玩,多接触自然,多接触阳光,多享受童年。

《小舍得》剧照

这两种家庭的孩子,可能以后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我非常能理解这两类家长,第一类家庭的孩子,以后可能还是会在国内读书,高考,面对比较激烈的竞争。第二类家庭的孩子,可能以后就出国了,对吧?两种教育环境完全不一样,而且国外可能竞争环境相对宽松。

我之前所在的国际幼儿园里,校长算蛮鸡自己家娃的,我们有一个儿童阅读的教育体系叫RAZ,越往上越难,能力越高,等级越高,校长家孩子水平到N。里面有些内容,比如有些说明文,一篇大概500~900字,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很难的,我给你找一篇,你感受一下。

Reading A-Z中N的例文

在我这几年接触到的家长中,(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都还是有的。我觉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大概五六年前,那时候大多数孩子的家长也没有现在这么“鸡”。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培训机构有给小朋友留作业,就是一些涂涂画画,或者录个视频,但一些家长不会去完成,他们的理由一般是,小朋友休息不够啊,或者幼儿园已经有作业了,还是要给孩子玩和休息的时间。

这两年我明显感觉,主动来找老师了解小朋友作业情况的家长,变多了。尤其是我在国际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会觉得好多家长,其实可以当老师了,他们特别了解孩子的教学情况。比如现在孩子要看什么书,怎么看,要掌握多少词汇。我跟他们聊天,感觉在和教育行业内的人聊天。我就觉得家长们的焦虑感一下就变得很严重,因为我只教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以永远会有新的家长来,然后我就发现,家长是一波比一波更焦虑。

一开始部分家长会比较佛,某些家长会比较鸡,比较鸡娃的家长手里是有一套学习体系和资源的,ta会分享给其他家长,就有点像一个圈子里小leader的角色,那些其他家长就特别的崇拜ta。当家长鸡娃效果出现之后,其他家长就急了,就坐不住了。其实学习本来就是这样的,你只要坚持努力,反复去练习去做题,掌握考试思路,短时间多半会出效果。家长一见到效果,就特别欢天喜地,就更加肯定这个方向。

《小舍得》剧照

从我小时候,到现在,我觉得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小时候不是很流行上课外班,尤其低年级,可能到小学中高年级,开始上一点吧,英语奥数,然后家庭条件好点,可能会学一个音乐类的对吧?现在的孩子是自小学起,而且除了这些基础的课外班,现在的孩子还学马术,学击剑,学冰球这些。比如北京的家长就陷入一个困境,他们又要注重素质教育,又在乎分数,他们付出的精力和钱是double的。不学也不行,小朋友之间也会聊自己在学什么,他们也会比较,如果身边小朋友都学而自己没有,有的小朋友也会不开心。

我是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快乐的时光越来越少,孩子个人的时间变少,我觉得其实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那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就是探索,就是去了解未知,就是要天马行空地去想象。

我见过的家长,从佛到鸡的多,从鸡到佛的少。但我也说不清,这种“鸡”长期累积下来,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胡女士(儿子13岁,初中一年级):感觉选择了这条赛道,就没有止境了

我们家孩子今年是13岁,学习的话,在班里算中上,我给他报的班基本都是学科类的,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都是有的,有在补习。我还给他报了一个艺术类的,古筝。但学古筝呢,只是希望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因为以前看过一些教育类的书,说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遭受一些压力的时候,如果他在某一方面比较有自信的话,会对他心态的调整比较有帮助。

我觉得鸡娃这个词儿吧,稍微有一点点偏激啊。咱们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我们都知道,谁都喜欢跟学习稍微好一些的孩子去接触,基本上学习好一些的孩子,无论是人际关系,自信心,都会比较好,毕竟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的形态嘛。 而且孩子有他自己将来的小目标,但要达成这个目标,你要真想往这个目标走,那肯定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如果孩子在学校内能成绩优异的话,相信每位家长都不愿意出去报那些乱七八糟的班,孩子精力也是有限的,谁不希望他们快乐成长呀?我的观点是,只要他能跟得上,学习成绩各方面状态都能朝着他的目标走,我不会给他报很多班,如果发现他某一科确实跟不上,毕竟老师一个班级照顾那么多孩子,肯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或者说孩子他也不愿意主动跟老师沟通的,那只能给他想其他的办法。

说实话,我跟我家孩子在小学之前,从来没吵过架,因为我们当时都属于特别佛系的,基本上我和孩子除了吃吃玩玩就是吃吃玩玩,幼儿园放学直接去公园,玩到天黑。

但到了小学之后,一开始我负责他学习,就觉得越来越崩溃,会忘记自己初心,会忘记自己是谁,有时候真的是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我就意识到,不行,我不能再负责他的学习了。每次跟他发完脾气之后,我很痛苦,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这样,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真的还是忍不住。

家长辅导作业的崩溃时刻

就给他找了托管班,人家能够辅导他学习,到后来发现还是不行,因为托管班辅导吧,作业都改了,但有一些知识点给不到,最后还是到家长这里,剥开了,揉碎了去给他讲。后来发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跟不上了,他现在初中的知识我要不跟着学,我已经完全不会了,就只能找培训班。他现在上培训班,说实话,他的数学课我基本都是跟他一起上的,要不我也不会。好多家长这样,我在海淀那边陪他一起上数学课,后面坐了一排家长,家长还要拿着小本儿做笔记。

《小舍得》剧照

我看了十几集《小舍得》,我觉得有点夸张和极端了。不过我是在大兴,郊区嘛,据说海淀的家长个个都特焦虑,像我们之前报海淀的一个培训机构,不用跟那些家长说怎么怎么报班,家长自己会选。海淀、朝阳、西城这仨地儿,他们家长真的有点“抑郁”。这仨地儿,好学校比较集中,家长也都希望孩子更好,考到更好的学校。

我家孩子最开始选初中的时候,我还有考虑过换学区房,给他更好的教育环境,因为学校整体风气,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状态。后来呢,放弃了这件事情。在孩子教育上给自己太大压力的话,就很难不把那个压力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就想着如果他后面哪科需要补习的话,再给他找些好的老师或者好的机构,让他去补充一下。但身边确实也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开车到处看学校,甚至换房子之类的。

家长的心确实都是好的,但确实给孩子压力太大了。 孩子努力才得到好结果,那他只有更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所以要不停地努力。小学想进好初中,初中想进好高中,进了好高中,再考好大学,进了好大学可能还要面临着考研读博,然后找好工作等等,对吧,这一条线呀,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感觉选择了这条赛道,就没有止境了。

“舍得家句”

Dina (女儿8岁,小学二年级):孩子在学习,家长也要发展自己

女儿8岁,学钢琴、舞蹈,五岁左右开始学英语。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上,她考得好的时候,考得不好的时候,就正常对待,没有过多批评和奖励。有时候小朋友之间聊天,会聊爸妈什么时候会给他们礼物,别的孩子说,考得好的时候会有礼物,我家孩子就说,那我考试考得好和不好的时候,都可以有礼物,她就特别骄傲。

我觉得我应该属于佛系的家长,确实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是很开明的,她一直也觉得自己比较幸福。

学习习惯上这件事情我是管的,但我不会管得很细,比如说写作业,我也会督促她,我说你该写作业了,会提醒她,但我不会看着她。她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

我没有给孩子设定什么目标,说她将来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她首先要成为一个健康、有想法、有自我的人。人长远的发展,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他的自我意识,人的内驱力是最重要的。到上学才给孩子建立这个意识是不够的,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引导她,比如带她发现阅读的乐趣,引导她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做选择,也特别信任她,就慢慢建构。所以我家孩子她本身是挺有自己想法的小孩儿,然后也不太会被外界的一些评论干扰到。可能从小就要让她明确自己要什么,如果一直靠外界施加高压推着她走,要不她早晚心理崩溃,要不就是家长得一直严格地监督,反正孩子家长看谁先崩溃。

现在社会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很多。从文化到体育到艺术,就没什么是不能学的,然后竞争的意识也比过去强了。大环境的话,今天出一个文件说不许留家庭作业,明天出一个文件说不能办课外班,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你不让我孩子学奥数,把奥数班都关了,但清华北大保送的全是奥林匹克数学奖之类的,那你不优秀的话,肯定就不能获得这个机会嘛。

家长好多对孩子都有特别高的期望,或者学校为了升学率,抓学习抓得特别严,就很容易成绩为导向。老师也没办法,因为学校给老师的考核导向就是成绩,你说怎么办呢?《小舍得》里那个老师总是夸宋佳家里教育开明之类的,这不可能的呀,她女儿考45分,老师再开明也不会夸她的。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神仙,也要靠业绩来说话,来拿奖金。

我跟我老公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要努力,但父母不能光鸡孩子,也要自己努力。我们自己在家里,也没有放弃学习,除了工作以外,也会提升自己。光让孩子学习,自己每天在家就刷剧啊闲了啊,那没有说服力啊。现在有的家长,要不就是干事业不管孩子,要不就是管孩子放弃自己,我觉得这都是极端的。孩子就是以培养他管理自己的能力为主,家长自己也要发展自己。

孩子的想法自己选择,如果只说我自己的初心,我是希望她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能从自己做的事情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只获得利益。我每次看到那些新闻,很大年纪的科学家,还在研究潜水艇,下深海科考;还有一些学者,对物质生活完全没什么要求,在一个小房间里周围全是书。他们的快乐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是很高层次的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会让人不孤单,让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然后为社会做出贡献。

没想过让她将来学“挣钱多”的学科,我觉得挣钱,我们家长自己就应该努力呀,不能把自己理想生活的期望建立在孩子身上。当然将来她如果自己有挣钱的才能,很想去挣钱,那我也不会阻拦。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