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色家风亲人讲述〡孙女谈祖父严济慈:心里装着国家事 肩上扛起国家责

2021-05-18 1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

今年是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的家庭被称为“小科学院”,“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作典型”,这是历史学家周谷城对严家的赞誉。

1927年,从法国回中国的船上,徐悲鸿与严济慈一见如故,途中就为他画了一幅素描,并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给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徐悲鸿”。

1984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严济慈写了一首诗:“学府东南有女生,首开风气自由婚。于今伉俪双高寿,当日青年正妙龄。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作典型。”称赞其幸福美满的大家庭。

2021年,在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说,从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身上看到了严家家风。

日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严慧英十分感慨:“我也是很久以后,才明白什么是爷爷留下的财富。”

让科研在中国大地生根

严济慈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培养了陆学善、钱临照等科学人才,王大衍、钱三强等人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成为著名科学家。

2012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同意,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严济慈星”。

纵观严济慈的一生,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堪称楷模。

1901年,严济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严济慈目睹被列强欺辱的现状,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暗下决心“终生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让科学研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是他一生的理想。

学生时代的严济慈刻苦勤奋,聪颖过人。1923年,他成为东南大学的第一名毕业生。随后,严济慈赴法国留学,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的中国人。他在物理学上取得的突出成绩,震动了法国物理学界。

严济慈学成后不顾阻拦一心回国,一个法国记者问他:“中国正值战乱,为什么不留在法国,非要回去?”严济慈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能袖手旁观。我虽然不一定能拿起刀枪,但我有自己的岗位,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日战争效力。”

抗战期间,严济慈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研究出医院和军队急需的大量光学电学仪器设备,制造了很多国防需要的光学仪器。

虽然国内形势动荡严峻,条件艰苦,但严济慈依然编著了中学和大学的物理教科书,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严慧英告诉记者:“我曾听奶奶说,‘新中国成立那天,爷爷欢欣得像个孩子。’”

严济慈与张宗英结婚三十一周年纪念照。

在郭沫若的邀请下,严济慈肩负起组建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的使命。他参与中国科技大学的筹建,编写多本教材,亲自授课。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严济慈出任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的首任院长。他常说:“如果一个青年考上大学之后,由于教学的原因,两三年过去了,雄心壮志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从蓬勃向上到畏缩不前,那我们的老师就是在误人子弟,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国家,这是我们当教师办学校的人应当十分警惕的。”严济慈一直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授课、办学。

80岁那年,严济慈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高龄入党?严济慈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发现,科学有时候不一定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感觉到科学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个原因不是科学家有什么本事,而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严济慈希望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从1930年回国到1996年去世,除了参加国际会议,严济慈一直都在国内,牢记“让科学研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的信念,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科研机构,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和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科学界有句话:没有严济慈,就没有现代物理。

认认真真做事 老老实实做人

在严济慈的言传身教下,严家成员一个接一个奔着理工科而去,个个学有所成,五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这个家庭又被人称为“小科学院”。儿孙的身上都有严济慈的影子,他们心里都装着国家事,肩上扛起国家责:长子严又光是中国第一台数字式计算机的主要设计者,次子严双光生前是国防重要工厂的副总冶金师……

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全家福。严济慈、张宗英手中拿着的是次子严双光的遗像。第二排左一为严慧英。

比起学习理工科,严慧英自小更爱文学,“我理科成绩不好,爷爷作为一个大科学家来参加我的家长会,我想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包容啊!”可严济慈从没要求过孙女必须学好数学或者物理,“他给了我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要学会爱人、尊重人”“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得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严慧英一直铭记爷爷对她在品德、做人方面的严格要求。

在严慧英的印象中,爷爷对自己的恩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等人特别尊重。严济慈常对人说,没有恩师的精心培养与教导就没有自己后来的成就,他坚持每年过年带着全家到恩师的家里拜年,毕恭毕敬像个小学生。

家里送客的时候,无论是谁,严济慈一定要带着家人一起把客人送到门口说再见。在很多小事情上,小时候的严慧英觉得爷爷过于严厉。她记得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捎带买面条,被多找了几分钱,爷爷奶奶也会要求她折返一趟把钱退给店家,少给别人钱了也要再补回去……严慧英后来明白这是对于“尊重别人”的坚持,也是教育孩子“不要贪图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的小东西”。

随着岁月的流淌,自己的成长,接触的人和事更多了,严慧英越来越敬佩和尊重爷爷。

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全家福。

两个甲子,岁月峥嵘。今年是严济慈诞辰120周年,严慧英正张罗着将爷爷的《法兰西情书》再版。严济慈在法国留学期间,每隔几天就会给未婚妻张宗英写信,后来写成了一本《法兰西情书》。张宗英是东南大学的第一位女生,“五四运动”时期南京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84年,爱妻病逝后,严济慈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妻子的纪念室,在遗像前面三鞠躬,然后在旁边静静坐一会儿,再开始一天的活动。

《法兰西情书》不仅仅是给妻子的情书,也蕴含了严济慈求学求知立业的远大理想和爱国爱家爱民的家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和他做事认真、待人处事的原则,影响了家里一代又一代人,也让我越来越崇敬我的爷爷。”严慧英觉得,即便自己没有从事科研工作,也要为国家发展、民生福祉尽绵薄之力。

偶然的机会,严慧英接触到尘肺病人这一群体,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每年的提案都和尘肺病有关,这一坚持就是八年。她还拉上自己的女儿做志愿者,看望尘肺病人,尽力帮助解决尘肺病患者的困扰,还资助了不少尘肺病家庭的孩子……

“我觉得是在学习爷爷的精神。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我做的事情越多,越能感受到来自前辈的那股精神力量,这是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严慧英说。

原标题:《红色家风亲人讲述〡孙女谈祖父严济慈:心里装着国家事 肩上扛起国家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