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拯救丹顶鹤全球最大家园,黑龙江斥1.6亿元移民5000人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东南方向30公里处,是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白枕鹤等珍稀鹤类的集中繁殖栖息地,同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近5年野外调查统计显示,扎龙湿地的野生丹顶鹤数量在300只左右,约占世界上大陆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五分之一。
然而,在保护区核心区内,齐齐哈尔、大庆2市13个村屯共5300余名村民生活于此,对丹顶鹤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9月1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了解到,一个计划总投资达1.63亿元,旨在保护丹顶鹤及湿地生态的移民工程项目已获批复,正由多个部门协作推进,预计首批移民将于2015年冬季迁出。
鱼、鸟锐减,物种多样性严重下降
塑料箱里的鱼类体积都很小,大鱼不过一掌宽,小鱼甚至只有小拇指般粗细;此外,鱼的种类也并不多,只有三四种左右常见的河鱼。对比往年,打了30多年鱼的王福同说:“以前的鱼多厚(当地土话,形容多)呀,那时候把帘子插到水里,就能看到一丛一丛的鱼在里面游,黑鱼、鲶鱼、鲫鱼、鲢鱼、泥鳅什么的,现在黑鱼、鲶鱼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很少见到了。”
王福同告诉澎湃新闻,过去打渔每年都能打个万八千斤的,现在鱼少了,自己也老了,只能靠打草、割芦苇,再种点地维持生活,“二三十年前,那时候打渔,最多一船能装1000多斤,鱼多得只能堆在河边空地上等着往外运,冬天冻成一垛一垛的。现在呢,河里下的网越来越密集,但网上来的鱼却越来越少,一般两三天甚至四五天起一次笼,才一二百斤。”
除了作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的鱼类减少,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繁育地、众多候鸟栖息地的扎龙湿地里,水生鸟类种群的下降则更为显著。
据王福同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扎龙湿地里鸟类众多,水边常常落满鹤类和大雁,“把水面盖了一层,远远望去像玉米茬子一样密密麻麻。”
“扎龙湿地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物种多样性的严重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扎龙湿地做科研工作的国际鹤类基金会科研助理苏立英说。
苏立英告诉澎湃新闻,2000-2005年间,干旱对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种群的破坏很大,但是从2007年到现在,尽管每年都有充足的水源补给,湿地的植物群落和水生生态系统在逐渐恢复,2013年扎龙湿地的生态甚至是自2000年以来最好的,但从她的长期调查来看,湿地中水鸟的种群、数量却一直没有恢复,现在有些水鸟种群数量甚至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分之一。“比如此前草鹭和苍鹭在扎龙湿地里十分常见,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原来我们去扎龙湿地观鸟,都说你随时睁开眼睛往天上看,都能看到草鹭,现在整个扎龙湿地去找,也找不出一百只草鹭来。”
数据上的对比更为直观。苏立英的调查显示,作为群巢动物的苍鹭和草鹭,一个巢区规模2万多只的鸟,上世纪八十年代扎龙有5个这样的巢区,现在湿地里只剩下1个巢区,并且种群数量锐减,苍鹭只有不到200只。
人为干扰频繁,丹顶鹤生存危机四伏
由于扎龙自然保护区近年保护力度的增强,虽然水鸟种群恢复缓慢,但珍稀的丹顶鹤种群数量却相对稳定。澎湃新闻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保护区成立迄今已累计野化放归丹顶鹤近300只。根据近5年的丹顶鹤繁殖期野外调查统计显示,扎龙湿地的野生丹顶鹤数量在300只左右,约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
即便近年来扎龙湿地里丹顶鹤数量保持稳定,苏立英却并不乐观。她告诉澎湃新闻,近年来国际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在大陆迁徙的丹顶鹤种群数量有1500只左右,“扎龙湿地内生活的野生丹顶鹤近300只,繁殖的有四五十巢,每个巢穴年产两枚蛋,每年才有一百多枚卵,即便全部顺利孵化也才仅新增100余只幼鹤。
苏立英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境内大陆迁徙丹顶鹤种群里,幼鹤数量所占比例为15-25%,这说明成鹤的死亡率很高,野生丹顶鹤在野外的生存时限最长约20年左右,短的只有4、5年,“目前这200多只野生丹顶鹤能维持多久呢?”
苏立英表示,野生丹顶鹤在湿地中会遭受到干扰和威胁,其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警觉,一旦巢穴周边方圆500米内有人类活动,它就要弃巢离开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等人远离了才会回来。而春季作为其繁育的季节,渔民在湿地里的活动对丹顶鹤繁育造成干扰。另一方面,盗猎、投毒、捡蛋贩卖等违法行为虽然不成规模和产业,也会给丹顶鹤的繁衍造成威胁。
苏立英说,“人鹤争食”在扎龙湿地里并不是丹顶鹤面临的主要问题,“丹顶鹤可以吃的食物很多,螺类软体动物、昆虫、鼠类等。湿地里鱼类减少会对其有一定影响,但湿地萎缩、缺水,人为活动导致湿地破碎化,对其繁育造成干扰,这对丹顶鹤的影响是致命的。要想保护好丹顶鹤,关键是能否保护好扎龙湿地的环境。”
湿地核心区缩小8成,扎龙生态变脆弱
湿地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湿地生态的好坏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相关。根据苏立英近30年对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与湿地生态的研究发现,当地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如捕鱼、种地等人类活动,都会对湿地生态造成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扎龙湿地水的影响。
苏立英解释,水是湿地里最重要的因素,离开水了湿地也就不复存在。扎龙湿地水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上游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水的注入,一个是周边汇水,另外则是每4到6年上游的嫩江或者乌裕尔河会有一次洪泛补给。
但坚硬的现实是,自从双阳河上游1996年建成用于防汛引灌、库容约3亿立方米的水库后,几乎没有水流入扎龙湿地;而由于生态退化,乌裕尔河水量近年水量下降到不足原来的50%,嫩江修筑堤防后,洪泛几乎消失。此外,湿地周边人为修建的八支干和九支干有1米多高的堤坝,也使得周边汇水到湿地变得困难,湿地内水流活动受到限制,湿地蓄水能力也在减小。
“上游来水少了,洪泛没有了,蓄水能力下降,扎龙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变得脆弱。”苏立英称。
扎龙自然保护区监测数据显示,扎龙湿地的水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约减少了三分之二,湖泊、河流、沼泽在不同程度地萎缩退化。
湿地缺水后,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影响的不仅是丹顶鹤,湿地内生活的村民、鸟类都会受到影响。一个近期的典型例证是:1999-2005年间,扎龙湿地及其水源补给地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流域遇到大旱,2000年扎龙湿地发生大火,大火对扎龙湿地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对于当年的火灾,赵凯屯村民吴小勇印象深刻,“我们家的房子被烧了一片,当时我们这一片有六七户房子起火,我家当时有人,保住了房子,其他几家没人的都烧塌了。”
苏立英认为,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加剧,扎龙湿地的水源被人为拦截,湿地内修建多处水渠、堤坝等工程破坏了湿地内水体的完整性,导致水资源循环受阻。
在2001年前后,扎龙湿地的缺水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据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峰向澎湃新闻介绍,2005年前后扎龙湿地核心区已经由最初的700平方公里缩小到130平方公里,苇塘干涸退化,水草衰减,威胁到保护区鹤类的繁衍栖息。保护区对扎龙湿地综合调查得出结论:水火自然灾害的频繁,已使得扎龙湿地自然资源严重萎缩退化,生物资源量平均减少了70%。苏立英对澎湃新闻称,由于湿地生态资源物种恢复缓慢,迄今总体数据变化不大,详细的面积和种群数据仍在统计中。
重金移民、补水,恢复生态
为了改善扎龙湿地的生态恶化,黑龙江省政府决定从2002年开始对扎龙湿地进行人工补水,引嫩江水进入扎龙湿地,在当时这是国内首个生态补水工程。从2009年起,扎龙建立了长效补水机制。截至2012年,扎龙补水已累计达15.49亿立方米。
苏立英告诉澎湃新闻,据研究分析,扎龙湿地的丰枯水有两个规律,一个是50年的大周期,另外一个是12-15年的小周期,从历史上来看1998年、2013年都是丰水期,依据经验判断,丰水期后就将是旱期,因此今后5年内扎龙湿地或许将面临严重的干旱,这也将对长效补水机制提出考验。
然而,除了补水工程,一个涉及核心区5300余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则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王文峰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想要遏制扎龙湿地不断恶化的趋势,将湿地核心区居民进行生态搬迁是唯一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2012年3月即审批通过了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搬迁项目,但当地多位村民表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搬迁的传言,但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对澎湃新闻透露,目前,生态移民项目已正式启动,具体的搬迁方案正在制定中。新华网今年8月报道则称,安置核心区居民的楼房已经进入征地阶段,预计第一批核心区居民会在2015年冬季搬迁出来。保护区研究人员认为,实施生态移民后,随着长效补水机制的建立和核心区人为设施的拆毁,扎龙湿地将恢复原本的生态面貌。
据新华网2014年8月24日报道,齐齐哈尔市扎龙生态移民工程预计总投资1.63亿元,中央投资981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545万元。
由于国家将对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当地政府近年来停止对区内村屯的投资建设,此举旨在控制人员进入扎龙湿地核心区,减少人类活动对扎龙湿地核心区的环境影响。
对于通过移民工程来解决扎龙湿地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苏立英持谨慎态度,她对澎湃新闻表示:“生态移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生活对湿地生态的影响,但人为影响依然存在,如何彻底排除人为干扰,是保护湿地生态,保护丹顶鹤生存和繁育环境的关键。此外,限制人类在湿地中开发,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则是现阶段对丹顶鹤保护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在当地村民经济利益保障和丹顶鹤正常繁衍保护上寻求平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