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档案披露宋氏一门早年经历,近代教育成就民国显赫家族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4-10-21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宋氏家族可谓汇聚民国社会精英: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中华民国首任总统),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曾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总统);长子宋子文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外交部长、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曾任国货银行总经理和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三子宋子安是中国建设银公司和香港广东银行董事长,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举足轻重。

        
宋氏家族合影,摄于1917年。前排:宋子安;二排左起:宋霭龄、宋子文、宋庆龄;三排左起:宋耀如、倪桂珍;后排左起:宋子良、宋美龄。

        

        家族奠基人宋耀如出身贫苦农家,何以造就这样声名显赫的家族?10月18日于复旦大学举行“宋氏家族与近代教育”研讨会上,海内外学者以最新发掘的档案资料披露宋家成员求学和留学的情况,聚焦近代教育对宋氏家族的影响。

        留美深造对宋家影响深远,但此前由于资料的缺乏,对相关史事或语焉不详、或以讹传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及其团队遍访美国与宋氏家族有关的高校,从档案中还原了宋家人早年求学经历。有趣的是,1943年宋美龄访美并在国会发表演说,宋氏一门曾就读过的美国高校在此前后不约而同地对他们的资料做了整理、收藏,可见当时之轰动。

        然而,宋氏的崛起不只是一个显赫家族的故事。

        一方面,清末民初上海教会学校、私立学校的兴起,新教育理念的引入,留学欧美的浪潮,都是时代性的图景。如复旦历史系教授王立诚所说,以美国为主的新教差会在上海开办众多教会学校,是从中国到美国学习的一个平台。它们的办学层次较高,宋家兄弟就读的圣约翰大学已达到高等教育水平;注重女子教育,西化程度高,宋霭龄、宋庆龄在中西女塾接受教育后赴美,只需一年的调整便迅速适应美国大学,寄宿制的学校生活也令她们养成坚毅的品格。复旦历史系副教授陈雁则指出,教会女校的教育理念帮助女学生树立了妇女不只是男性附属品的观念,但又不挑战传统性别秩序、要求进入男人的世界,而是成为好的妻子、女儿和母亲。

        另一方面,后来在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要职的宋家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民国教育的“黄金时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以林指出,1932年以后国民政府的教育经费从不拖欠,教授生活安定,直到抗战爆发。战时主持国家财政的是孔祥熙,当时教育经费的投入仅次于军费。国民政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将教育改为公费制度,并且涵盖私立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通胀严重,财政部的教育经费每年提前半年拨付,以便学校购买粮食。国民政府提出对日抵抗不只是军事抵抗,还要建设国家,在教育的投入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引人注目的是,会上首次公开了宋氏家族成员早年接受教育的相关史料,还原了宋耀如、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龄等人在美求学的情况,对于分析他们后期的人生轨迹、政治理念颇有启示。

“宋氏家族与近代教育”研讨会由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举办。

        

宋子文:受孙中山推荐进入哈佛,大学教育成为关键的政治资本

        即便影响力大如宋子文,人们对其早年经历的了解也因史料所限而并不完整、准确。坊间传言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哈佛大学的硕士、哥伦比亚的博士。在研讨会中,复旦大学教授吴景平、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员何品等学者利用新史料纠正和补充了一些看法:

右二为宋子文,中间为蒋介石。宋子文(1894—1971),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


        首先宋子文在圣约翰大学并未毕业,他于1912年赴美,先进入范德比尔特大学,但在未完成注册之前即转赴波士顿就读哈佛。

        宋子文何以进入哈佛大学?该校档案显示,他除了持有圣约翰大学的学籍证明和成绩单外,还有孙中山签署的推荐函。学院秘书在给课程教师的介绍函中称:“对他(宋)的推荐评价很高,他是经由中华民国前总统孙文博士挑选前来美国学习的。”

        从首次公开的成绩单上可以看到,宋子文主修经济学,选修公共演讲、历史学等课程。 在哈佛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获得了该校的最高荣誉奖。可以说,哈佛的三年专业训练为他后来主掌国民政府的财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档案显示他连续两年修习德语,而此前人们只知其精通英语和法语。吴景平教授介绍说,今年夏天他与宋子文的大女儿冯宋琼颐女士谈及这些材料,她也表示对父亲学德语一事并不知情。

        另外,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并未攻读博士学位,而是进修。他从哈佛获得学士学位后前往纽约花旗银行工作,主要协助办理向中国汇款事项,利用夜间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研究生的经济学课程。

        这就不难解释,在宋子文的从政生涯中,为何哈佛的学缘关系至关重要,而哥大虽亦才俊辈出,但在宋子文的团队中并无突出地位。如刘瑞恒(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等要员均系宋的大学同窗,1940年他作为蒋介石私人代表赴美寻求援助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启用哈佛同学。

孔祥熙:耶鲁求学期间因拮据而苦闷;主修化学何以成为财政部长?

        
美国欧柏林大学山西纪念协会执行主席Gavin Tritt展示孔祥熙及欧柏林山西协会史料。

        

        由于档案未开放等原因,人们对孔祥熙的了解相较于蒋介石、宋子文要少得多,目前的传记大都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欧柏林大学东亚馆藏及网络发展馆员陈晰女士在本次会议上首次展示并解读了孔祥熙留美期间的大量书信、照片。她认为孔祥熙聪明,具有很高的语言天赋,是个全才。

        19世纪后期,欧柏林大学(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部分毕业生组建“中华布道团”,到山西太谷县(孔祥熙故乡)等地进行传教活动。青少年时期的孔祥熙和欧柏林传教士建立了深厚感情,1903-1906年在校友的帮助下在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

        欧柏林求学期间的孔祥熙曾穿着长袍马褂在美术课上做同学的肖像模特,而几年后他和其他美国人在衣着打扮上已无差异。欧柏林校长亨利•丘吉尔•金曾在给孔的推荐信中表示他的英文口语尚需提高,但对其学业和品格都赞许有加。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山西省太谷县人,妻子是宋霭龄。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耶鲁大学化学专业硕士。

        

        1906年,孔祥熙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硕士。过去他的专业常被误认为是经济,或者矿物、理化,而陈晰女士以耶鲁档案馆资料证明,孔获得的是化学专业学位。

        复旦历史系讲师皇甫秋实指出,孔祥熙曾推辞央行总裁的职务,最初推辞的理由即是他在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不如宋子文,无法胜任,并且希望致力于实业。在厘清孔祥熙的求学背景之后,这样的说法似乎更加合乎情理。作为补充,陈晰女士展示了1927年的一封私人信函:时任工商部长的孔祥熙说他其实更愿意做农商部长,这样能有机会制定和颁布法令法规,以改善雇员和雇主的关系,使劳资双方都得到合理的保护。如果做不到这些,他会问心无愧地辞职让贤。

        吴景平教授表示,北伐期间蒋介石把孔祥熙从实业界调去主管财经,并非从专业背景来考虑,当时没有太多选择。国民党政权处于异常困难的时期,蒋介石甚至考虑过由他本人出任财政部长。最后孔祥熙接下了财政部长的担子。

        在另外一些耶鲁求学期间的信件中,孔祥熙吐露了内心的苦闷:“结交朋友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抵达耶鲁数月以来,仍未找到话语投机的朋友”,原因有二,“一来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易事,二来这里学生数量众多,多到别人都无法顾及你的存在,想 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变得更加困难”。他还提到,纽黑文(耶鲁所在城市)消费水平比欧柏林高。在耶鲁(纽黑文)时(1907),因学费未到位,孔祥熙的经济十分拮据,处处捉襟见肘。传教士好友们为他提供个人的零散资助,使他感到不安和窘迫。他在信中婉言拒收他们寄来的支票。

宋氏姐妹:为何在政治面前分道扬镳?为何不约而同关注儿童?

上图为宋氏三姐妹合影,下图为电影《宋家王朝》中的宋氏三姐妹。

        

        据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副研究员宋时娟介绍,宋美龄在美先后就读过四所学校,其中威尔斯利学院给了她最为完整的系统教育。相较于两个姐姐,她在美时间最长(10年)、初到时间最小(9岁),受美国文化影响也最深。美国教育曾对她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离开纽约时怀着“想家”的感伤;主修英国文学加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培养了她成为一名社会活动 家和政治家的潜质;她沟通中美、融会中西,旗袍和流利的英语成为外在典型形象;对美国文化社会的了解、在美国母校的师友人脉都是她日后作为“第一夫人”沟通中美的基础和桥梁,也影响了蒋介石的对美政策。

        复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指出,长时间的海外生活使得留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接受另外一种文明之下的系统知识,更容易认同和理解这些文明的核心价值;其次,留学生对这些文明之下的各种制度运作有实际的了解、切身的体会;最后,留学生涯中通常 有丰富的人物关系,使得留学生在理性上、情感上都会和那个文明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在这些方面,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起到了先锋桥梁作用,宋美龄就是一个典范。

        然而,同样是留美回国的女儿,宋庆龄选择的政治道路为何迥然不同?姜义华教授认为,宋庆龄和晚年孙中山共同关注农民运动和变革,并曾实地访问苏联,对于两方面的制度都有了解,处理中共问题时更多地考虑到中国的实情。 宋氏姐妹在政治理念上的差异,从这一角度可以获得解答。他还指出,欧美留学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他们对中国底层的情况缺乏理解。留学苏联的 学生则相反,他们在知识体系、制度设计等方面更认同苏俄革命,回国后也更关注农村和农民。近代中国出现了二元对立,即农村农民运动和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是对立的,这与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有关。

        
孙中山(左一)、宋庆龄(左二)与宋家戚属的合影。

        

        尽管在政治上分化为两个阵营,但三姐妹都曾致力于儿童福利工作:宋霭龄曾在抗战时期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宋庆龄是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和主持,曾说“我的一生是与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宋美龄在北伐 以后就在南京成立国民革命军遗族女校,为战死的将士子女提供教育,又在抗战时期担任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理事长。

        除了政治的考量,学者们还将这一共性溯源至宋耀如的家教。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研究工作室研究员沈海平认为,宋耀如对子女早期教育在宋庆龄身上的投射十分显著,尤其是宋庆龄对儿童成长环境以及艺术教育、精神食粮的重视与坚持以及体现出的较现代或前卫的意识,更彰显出宋耀如的影响力。此外家庭教育在三姐妹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很多,例如她们对于音乐的造诣,普遍被认为是受到母亲倪桂珍的影响。

        
宋氏三姐妹与孤儿在一起。

        

宋耀如:家族奠基人未被了解的过去

        作为家族的开创者,宋耀如本姓韩,因早年过继(尚无定论)等原因改名宋耀如。上海 宋庆龄研究会秘书长匡成鸣认为,宋并不介意姓氏更改,即便后来家族显赫也不要求认祖归宗,足见他的胸怀。宋耀如出身贫寒,从中国海南的乡村赴美,辗转进入范德比尔特大学学习,又回到中国传教,进而经商、发家,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他将六个子女送往美国留学,又将他们全部召回祖国,并坚持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足见他的眼界。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  
        长期以来由于宋耀如在美求学的年代久远,具体情况并不为中国学界所知。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尤云弟在导师吴景平教授的建议和支持下,专程前往杜克大学、北卡州教堂山分校、范德比尔特大学等校,查找梳理相关档案,还原了宋耀如的留美经历。

        宋耀如在圣三一学院念完大学预科,于1882年秋转到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就读。后来宋子文赴美的第一站也是这里。他的生活费和学费由美国人卡尔将军资助,并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早年经历中即展现出经商头脑。尤云弟认为,新资料展示了一个乐观、朴素、勤奋的宋耀如,并可以驳斥一些读者和传记对其早期学习能力的质疑。

        

        会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会议召集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     
        澎湃新闻:您曾多次主持召开宋氏家族学术研讨会,这次议题为何定为“近代教育”?

        吴景平:对宋氏家族的研究已经到一定阶段,但他们所受教育及其影响仍是薄弱环节。此前我们大体知道他们曾经进入哪些学校,但具体时间、方式、和外界环境的互动与融合等等,都不甚清楚。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宋氏三姐妹母校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宋美龄的母校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甚至宋子文就读哈佛大学前后的情况都有疑问,更不用说宋耀如、孔祥熙的学校。

        如果对一个人从中学到大学的阶段不甚了解,那么对他后续的发展,思想主张、作为、人际关系等等的理解往往会趋于简单化、片面化。

        另外,他们接受的教育,无论是在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还是美国的教育机构,都不是个别问题,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体制到内容都有变革,其中中国本土教会学校、私立学校教育已有相当影响,并和传统私塾书院有非常大的差别。同时,到欧美国家留学也是一个趋势。所以这不仅是宋氏家族的个案,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有其代表性。

        澎湃新闻:会上首次披露的资料是如何获得的?

        吴景平:在美国实地调研了宋家成员经历过的每一个学校,在国内主要是上海档案馆,以及其他地区有关教会教育的档案和报刊资料。

        当然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尤其是许多档案的获取需要家属授权,宋氏家族后人给了很大的支持。

        澎湃新闻:这次会议展示的内容中哪些是突破性的?

        吴景平:首先是宋耀如,关于他的留学情况以前知之甚少,而现在我们了解的 情况已经远远超过已有成果,诸如《宋家王朝》、各种版本的“宋氏三姐妹”,包括我过去写作的《宋子文评传》。关于宋子文,他如何由范德比尔特转学进入哈佛、在哈佛的学习和校园活动,包括《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编辑、撰稿工作,都是过去所不知的。这次公布的孔祥熙资料涵盖了从去美国之前到回国后的时期,非常完整,无论是就宋氏家 族还是近代教育的研究而言,都有较大突破。

        澎湃新闻:近一年对宋氏家族的了解有何进展?

        吴景平:近一年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美国斯坦福大学所藏宋子文档案的发掘整理,现已完成大部分编目以及部分翻译工作。宋子文研究进展比较大,这也是整个家族研究中基础性的东西;其次是宋美龄;宋庆龄和各方面联系的往来书信,尤其非公务性的私人函件已大量选编出版。比较薄弱的是宋子文早年、从政早期的情况,以及宋霭龄、宋子良和宋子安,对他们的资料发掘还需要一些努力。

        澎湃新闻:将来还会讨论哪些主题?

        吴景平:明年的主题会是“宋氏家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有哈佛、斯坦福、剑桥等学校的学者参加。

       
位于上海的宋家老宅,有望向公众开放。

        

        澎湃新闻:近日有上海的宋家老宅即将向公众开放的新闻,您有何期许?

        吴景平:希望能推进类似的事情。将名人建筑及其包涵的历史文化同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我认为首先要淡化行政化和狭隘单位本位思维。上海不同于一些古都,历史资源非常有限,但遗憾的是,仅有的理应属于整个城市的、包括我们后人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和保存。现在或是大门紧锁,和社会民众隔绝往来,或是变相商业运作,使其真正价值受到破坏或扭曲,这无论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希望通过宋家老宅的事使得各界重视,并呼吁通过立法立规,找一个综合解决的途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