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中年人如何避免职业危机?
【编者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近日出版了新书《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教大家在生活中利用博弈思维做出最优决策。聂老师还在B站,通过视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讲解新书中的相关内容。本期,他用经济学的专业分析告诉大家,如何避免中年人的职场危机。
五四青年节刚过,很多30出头的人还热血沸腾地以为自己是青年人呢,结果发现自己早已被排斥在青年人之外,成了油腻中年。对于超过35岁的中年人来说,简直太惨了。究竟有多惨呢?
第一,互联网公司没有中年人。我有一次去BAT其中的一家开会,会议室20多个人,只有2个“80后”,其余全是“90后”。作为一个“70后”,我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老前辈”了。
第二,根据现行规定,哪怕你是博士毕业生,超过35岁,非北京生源,(户口)也不能留京。
第三,公务员考不了。你说,那我不留首都了,去地方当公务员总可以吧?对不起,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我一个大龄博士朋友形象地总结了:除了理发和快递,所有职业基本都歧视。
职场中年人,路在何方?
我是一个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者,博弈论告诉我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职业,这当然是一种决策行为,因此博弈论可以提供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没学过,也别担心,因为我介绍的博弈思维,非常简单,关键是非常实用。
首先,我们从两个维度将社会上所有职业分为四类。第一个维度是信息是否对称,就是从业者的能力,或者提供服务的品质,是否容易被观察和证实。人的能力有高低,提供的服务有好坏。第二个维度是产品或服务是否个性化,越是个性化的产品,越是依赖于从业者的经验、阅历和年龄;相反,越是标准化的产品,越是依赖于工业流水线,而不依赖从业者的经验。
于是,我们可以分出四类职业:
(1)信息对称+规模化:比如皮鞋、家电行业。其实,大部分工厂的体力劳动者、计算机程序员,都属于这类职业。这类职业主要拼体力,因此中年人身体恐怕吃不消,青年人又觉得枯燥干不了。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除了程序员,我估计这种行业以后都只能使用机器人了,反正机器人可以天天996,而且不用支付加班费。
(2)信息对称+个性化:比如定制西服。现在有很多服装厂利用数字技术,你在APP上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参数,然后选择想要的面料或者款式,电脑在一秒钟内就可以自动生成20多套西服的制版,而且从接单到出货,只需要7个工作日。这是利用大数据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又利用机器人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大部分跟数字经济有关的工作,例如外卖员、快递员、产品运营经理,都是这类职业。这类职业有前景,但是高度依赖大数据,个人容易被算法困在系统里,也主要适合年轻人。
(3)信息不对称+规模化:例如学历教育、保健品。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因为教育、保健品都属于“信任品”。经济学把所有商品分为三类:普通商品、体验品、信任品。普通商品一眼就能看出质量好坏,没有任何信息不对称;体验品,只需要消费或者试用一次,就知道质量好坏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很低;但是信任品,你用完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处,信息高度不对称。比方说,你花了20万元读一个MBA,对你当老板究竟有多大用处呢?天知道。你只能信任它,要么就别读,因此叫信任品。对于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或服务,从博弈论的角度讲,我们只能依靠声誉、品牌。因此,那些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机构,提供的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非常贵,小机构提供的这类产品或服务就比较差。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经验不太管用,所以这类岗位跟年龄关系不大,主要靠平台。如果你在一个知名机构工作,千万别高估自己的能力,首先要认清这可能是平台的价值。除了学历教育和保健品,大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一般行政人员,干的其实都是这类工作。
(4)信息不对称+个性化:例如心理咨询、课外辅导。比方说你想找个人辅导英语,事前你根本没法知道对方讲课水平如何,讲课效果如何,讲师的人品如何,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但你又没法从机构或平台名字来判断对方的水平和人品,同样是某个大学的老师,讲课水平可以千差万别。关键是另一方面,你的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比如,你的语法不太好,或者发音不太准确,如果是大班授课,老师不可能针对你的问题因材施教,这就决定了,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无法通过规模化来满足。那怎么办?一个简单的做法是,你会倾向于找一个有一定年龄的英语老师,因为年龄大,很可能意味着经验丰富。再打个比方,你去医院看中医,面前有两个医生:一个是老医生,一个是年轻医生,两个人都戴着医用口罩,看不清对方帅不帅,请问你会选哪个?实际上,所有的高级管理、投资理财、厨师、护理和科研岗位,以及自由职业者(比如自媒体写手)都是这类职业。
总之,从博弈论的角度讲,越是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从业者的资历、年龄就越重要;越是个性化的行业,从业者的经验就越重要。因此,中年人应该努力找到这样的行业去发展。
大多数看我视频的小伙伴年纪应该不大,趁着现在年轻,我们该如何避免中年职业危机呢?聂老师有三条建议:
第一,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年轻时多学一点本领,技多不压身。套用一句俗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要想变成人才,你必须比别人更善于学习。比如说,爬虫(python)你会不会?我就要求自己所有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爬虫技术。可惜大学基本不教。新媒体传播、微信营销懂不懂?不懂,那就赶紧学一点。
第二条,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着“被炒鱿鱼”。体制内的人,尤其要拒绝“温水煮青蛙”,走出“舒适区”,准备好“备胎”。我认识不少在国企、事业单位的人,年纪轻轻,心态却老态龙钟。万一哪天“下岗”了,真不知道他们去哪里找工作,还能干什么。要知道,这个世界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的存在!谁也没有一辈子的铁饭碗。
第三条,越是接近35岁,越是早点选择信息不对称+个性化的行业去发展,未雨绸缪,掌握职业生涯的主动权,化年龄劣势为优势。
最后,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年轻时进入体制内,年纪轻轻就当了处长,但是很快看到了职业天花板,于是辞去公职,出国读了一个海外名校的硕士;回国后创业,赚了一桶金,又觉得当老板太辛苦,后来用赚的钱去海外买了一堆珍贵的资料,在50岁时开始做研究,没想到成果丰硕,写了好几本畅销书。他有一句名言:生命在于折腾!
《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聂辉华/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1年5月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