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会成为一股消费新潮吗?
题图 / 图源:网络
原创:NBS新品略 作者:吴文武
人们在逛超市或者卖场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在保质期内,但是临近保质期的临期商品打折出售,会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
最新市场信息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选购临期食品,而且临期食品更是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这传递了什么市场信号?
01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据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日前报道,“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引发了市场关注和网友热议。
在已经颁布有一段时间的《反食品浪费法》中特别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做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在过去,临期食品往往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但如今这些临期食品,不但不愁销,而且还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
大家都知道,商品保质期往往会影响其售价,商家也会将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折扣从三折到五折不等。
比如一箱原价45元的牛奶,临期售价只要25元。一盒售价15元的曲奇,作为临期食品打折促销,只要8元就能买到。
便宜、划算成为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年轻消费者青睐饮料、奶制品、薯片等能够在短时间内吃完的商品。
在某社交网站上,有一个三万多人组成的“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标签是这样写的: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年轻人愿意选购临期食品的消费观点是:用最低的钱,购买到大品牌的零食商品,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体验。
有很多90后、大学生,包括一些在二三线城市上班的青年人等都是临期食品消费主力军。
在大家过去的固有思维中,临期食品的消费主力军应该是中老年或者是“大妈”,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可和选购临期食品,这反映出:中国消费者的整体消费理念更加趋向理性和成熟。
02 临期食品能安全放心吃吗?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即是临期食品。
早在2012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
尽管国家层面并没有对临期食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过有地方已经对临期食品制定过相应的标准。
比如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对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在更早的2011年5月13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GB-7718-2011对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做出如下定义,即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简单来说,食品在其应有的贮存条件(如冷藏或常温等),在保质期内其食品的品质是完全可以保持品质并能销售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没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然后是在靠谱的超市或者其他的销售渠道购买的,消费者不用担心它有什么不安全的地方。
由此可见,临期食品仍处于保质期内,是可以吃的。
此外,临期食品在世界各国都进行了积极和规范处理,比如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临期食品除了降价出售外,还可以直接捐赠给慈善机构,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保障。
03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购临期食品,自然就推动了临期食品进一步市场化和商业化,最近“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的话题也同样备受关注。
那么,新品略从市场需求端和供给端来解读临期食品市场。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仍然有很高的敏感性,消费者除了考虑品牌、品质等因素外,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
没有超过保质期,但价格低,成了临期商品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驱动力。
那么,目前市场上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根据艾瑞咨询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4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
报告还显示,(在过去)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的占比为47.8%,不少消费者倾向于在大型商超购买临期食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购临期食品,这进一步反映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购买商品本身符合个人主体需要,“面子”的事可以放一放。
有市场需求就会催生一个大市场,临期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选购,这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
比如某电商网站的临期食品用户数达到了1.1亿,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垂直类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
根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此外,中国每年还进口大量的海外食品,按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
新品略认为,临期食品有着明显的市场需求,同时又有市场供应存在,临期食品的高性价比选择,在未来也将会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临期食品是一个规模超百亿的新市场,前景可期。
04 临期食品会成为一股消费新潮吗?
临期食品市场要实现规范及可持续发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市场各方共同积极参与。
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对临期食品有较为细化的法律规定,应当进一步完善细则,规范企业的促销活动,不仅能避免浪费,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新兴市场,市场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政策,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就商家和企业经营者角度而言,科学合理出售临期食品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特别是要注意临期食品的规范管理,进行合法合规宣传和消费引导。
总之,要牢牢守住临期食品安全底线。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来说,只要是没有超过保质期的临期食品,是可以购买食用的,但在购买时要仔细阅读食品的储存方法,根据保质期和商家的指引尽快食用。
同时,我们更应该从更大的背景去理性看待临期食品市场。
大家都知道,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食品行业产过剩引起的,很难从根本上避免,但在全世界都在倡导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理念下,临期食品处理就是一项积极举措。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
而在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3500吨,仅城市餐饮业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正如新京报刊发的评论称,节约粮食,实则在耕种“无形粮田”,以此而言,临期食品成为新宠,既是消费观念的“返璞归真”,也是贯彻“反食品浪费”的一次实践。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开始认可和选购临期食品,未来会不会成为一股消费新潮?还有待观察,但新品略相信:临期食品将会成为一种消费新常态。
作为消费者的你,愿意购买临期食品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