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对欧投资是马歇尔计划2.0吗?当然不是!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开启了他的欧洲之旅。图为10月11日,总理李克强和欧洲议会主席马丁·舒尔茨(左)、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参加中德商务会议“汉堡峰会”的签字仪式。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开启了他的欧洲之旅。10月9日至15日,他出访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三国,10月16日至17日,他将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及相关活动。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欧债危机为中国打开了投资欧洲的大门,文章将中国大规模投资欧洲称之为中国版本的“马歇尔计划2.0”。
中国对欧投资,真的是“马歇尔计划2.0”吗?答案显而易见:《金融时报》的描述并不确切。
首先,现实情况与“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全然不同。
《金融时报》称,中国投资者对在欧债危机中最脆弱的经济体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一些已经达成的协议中,欧元区外围国家受益匪浅,其中意大利今年收获最大:根据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数据,2014年意大利总共从与中国的重大合同中获益近35亿欧元。”
《金融时报》将此现象称之为第二次“马歇尔计划”的前奏。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支持了对欧洲的投资。研究中国对外投资的专家、荣鼎咨询研究总监韩其洛表示:“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债务危机最严重时期(展开并购活动)。”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郑春荣告诉澎湃新闻,“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当时,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帮助欧洲盟国恢复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
“马歇尔计划是美欧盟友之间的计划,中国与欧洲并非盟友关系;即使欧洲在经历欧债危机后实力有所下降,但在世界格局中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力量,远远未及战后欧洲一片萧条的情境。历史背景如此不同,不能简单将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行为称之为‘马歇尔计划2.0’”
其次,中国对欧投资是出于中欧经济互补性的考虑,与“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不同。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国家行为,虽然中国对欧投资也有中国政府的推动,但是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促使中国私营企业对欧投资额不断增长。
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先锋,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国有企业占到中国对欧投资的78%。在国内,大型国企在电信、交通、能源和金融等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但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间,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并购活动中的份额上升至逾30%,远远高于之前3年里的4%。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告诉澎湃新闻,当时,美国为了应对苏联以及共产主义势力对西欧的扩张和威胁,才不断援助欧洲的。如今,中国企业到欧进行投资是为了中欧双方的经济发展,欧洲的技术加速中国的资本,为欧洲创造出更多新机会;同时,中欧经济的互补性强,这对中国国内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均有所帮助。这其中并非有遏制他国的政治目的。
最后,中国与欧洲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并不等同于“马歇尔计划”中援助国与受援国的关系。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马歇尔计划”中的美国与欧洲关系。郑春荣认为,中国与欧洲是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而“马歇尔计划”中,美国是援助国,欧洲各国是受援国,地位是不平等的。把中国放到如美国这一援助国般“至高无上”的地位,易在西方引起反弹,招致批评之声。
事实上,尽管中国对欧投资不断增加,中欧经贸往来不断深化,但是欧洲媒体一直对中国“不太友好”。徐明棋认为,欧洲媒体的心态仍未调整好,对东方古老大国崛起仍不适应。同时,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公关能力有待提高,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外交”的能力,与欧洲民间人士、媒体,专家更多沟通,以消除欧洲对中国投资增加的不信任之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