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沛霖作品展“无意呈现”于今日美术馆开幕

2021-05-17 1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1年5月15日,“无意呈现——杨沛霖作品展”于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独立艺术家杨沛霖的首个当代艺术个展,首次展出了艺术家近二十年艺术探索中的46件代表作品,邀请观者共赴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飨宴与心灵漫游。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部主任王亚楠,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杨之歌、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琛等。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媒体导览

作为一名有着长时间书法经验的艺术家,杨沛霖将水、墨和宣纸作为艺术实验的主要材料,通过折叠、捆扎、滚压、拓印等不同动作,不断探索这些古老媒介的潜能。他的动作朴拙而极简,每一动作创生出一个视象系列,最终亦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主要单元——“非对称”“非重复”“非形象”“非表面”。

这些作品尺幅巨大、细节耐人寻味,不同系列呈现出相异的形式、色彩与线条之美,同时又统一于艺术家的核心创作理念——无意呈现。在创作它们时,杨沛霖摒弃既往经验的积累,回到艺术的源头——物质之前,甚至是意念之先,从“无”开始,“无”中生“有”。他并不设定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只是在天人合作之中,让心中的“意”与客观的“象”同步发生。而面对水墨在宣纸上自然生成的物象,杨沛霖最终以内心来衡量一件作品的成立与否。合于心象,便成为作品,非心所要,便断然弃之。

展览从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非对称”系列开始,按照系列创作时期在两层展馆空间内逐渐往前追溯。展览中最早期的作品则是形成于2013年的装置《淹墨》——这件由台风菲特“创作”的作品,正是自然与时间的造化呈现。更早期的艺术创作则“浓缩”于最后一个展厅——装置《废作纸浆》是艺术家将约160张创作于2007年前的水墨旧作撕碎、捣烂而成,是其对早期形式主义和现代主义探索的告别与留念。

艺术家杨沛霖

杨沛霖生活在浙江余姚,这里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故乡。杨沛霖的思想与创作,受到了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此次展览入口处的大型装置《格画》便是对阳明先生的致意:7米挑高空间内,6张丈二尺幅作品组接成两条十米长卷,如瀑布般流泻而下,并与“翠竹”相映成趣。这是借用王阳明的“格竹”典故,邀请今人静心“格画”。

另一方面,杨沛霖作品中又闪动着理性精神与科学思维的花火,蕴含着这个世界构成的基本原理:多维空间、延续与突变、有限与无限、互补与平衡等。杨沛霖曾提到:“我生活在二十和二十一世纪,我的创作就是将我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用艺术的手段呈现出来。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语言,无所不用其极,一步步逼近真实,而逼近真实的同时,真相无所不在。”

学术沙龙现场

策展人许柏成

开幕当日下午,展厅现场举办了学术沙龙。策展人许柏成主持了沙龙,他认为这个展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个案。杨沛霖20余年的默默探索超越了形式,更注重呈现观念。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在发言中表示:第一眼看到杨沛霖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作品里的气质,这种纯粹的气质在抽象艺术里很少能见到。这种气象既与一个地方的文化之博大有关联,也离不开自然力量的帮助——当然,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发现。在人工智能已极度发达的时代,艺术作品已并非最重要的呈现,艺术家本身是最重要的,杨沛霖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讲道,杨沛霖是一位隐居的、纯粹的艺术家,这两个词在今天是非常难得的。但隐居并不意味着他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他的观念化的创作便代表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当折叠系列散发出棱镜一样的多面光彩时,便呈现出了外部世界的丰富样貌。杨沛霖在艺术创作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达成与外部世界的和解,物与我的和解。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提出,最近三到五年,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有人厚积薄发、隐逸而出。对于这样的艺术家的发现与研究,对艺术史而言是好现象。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在生成之中,这是一个开放的场域。杨沛霖的艺术并非再现或表现,而是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展览标题:无意呈现—杨沛霖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1.5.15-2021.5.30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

学术主持:彭锋

策展人:许柏成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