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前阅读】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暗店街》试读

莫迪亚诺
2014-10-09 22: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名的小说《暗店街》的开头,王小波也曾原文引用。

        《暗店街》的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孜孜不倦地寻访可能是自己的那个人及其亲朋友好友的踪迹,他们出生或生活过的地点,他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寻找青年时代的友人。他的调查对象中有俄国流亡者、无国籍的难民、餐馆或酒吧间的老板、夜总会的钢琴演奏员、美食专栏编辑、古城堡的园丁、摄影师、赛马骑师等等。这些调查把读者带回到作者经常描述的被德军占领的年代。再现了这一黑暗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作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我们截取了本书的开端部分,以飨读者。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

        几个小时前,我和于特在事务所里见了最后一次面,那时,他虽象以往一样在笨重的写字台后面坐着,不过穿着大衣。因此,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将要离去了。我坐在他的对面,坐在通常给顾客预备的皮扶手椅里。房间里,乳白色的玻璃灯具射出一道道强烈的光线照得我两眼发花。

        “完了,居伊……一切部结束了……”于特说罢,长叹了一口气。

        写字台上,摊着一卷档案材料。它也许是那个身材矮小、头发棕褐、目光惊愕、脸部浮肿的男人的,他委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那天下午,她要去和另一个身材矮小、头发棕褐、脸部浮肿的男人幽会,地点是在同保罗-杜梅林荫大道相邻近的一条街上,即维塔尔路上一家备有家具的公寓里。

        于特沉思地捂着胡子。那灰白色的短胡子,把他的两个腮帮子都盖满了。他那一对通常很亮的大眼睛,此刻显得茫然失神。在写字台的左边,放着我在工作时坐的柳条椅子。在于特的背后,一些深色的木制书架挡住了半壁墙。书架上面,放着最近五十年来的各种《博坦》(一种电话簿)和年鉴。以前我常听于特说,这些工具书是他须臾也不能离开的,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代替它们。他还说,这些《博坦》和年鉴是人们所能拥有的最珍贵、最生动的图书馆,——因为在它们的一页一页上,汇编着许多人和事以及一些现已不复存在的行当(比如掏烟囱、杀猪等),它们只有在这些《博坦》和年鉴上才能查到。

        “这些《博坦》,您打算如何处理呢?”我问于特,同时抬手指了指书架。

        “居伊,我把它们都留在这里。这套房子,我将继续租下去。”

        他迅速地扫视了一下周围。通向隔壁小间的两扇门敞开着,可以瞥见里面旧的天鹅绒长沙发、壁炉以及反映出一排排《博坦》、年鉴和于特的面孔的一面镜子。在这个小间里,经常等候着我们的顾客。地板上,铺着波斯地。墙上靠近窗子的地方,挂着一幅东正教的圣像。

        “居伊,您在想什么?”

        “什么也没有想……那么说,您要继续付租金了?”

        “是的。我不时还要回巴黎来,事务所就是我的落脚点。”

        他把香烟盒向我递来。

        “只有使事务所保持原来的样子,我的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我们在一起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一九四七年,他亲手创建了这个私家侦探事务所。在我来到这里以前,他已和其他好多人共过事了。我们的职责是向顾客们提供一些于特称之为“风化情报”的东西。“这一切都发生在,”于特常常得意地这样说,“‘上流社会的人们’中间。”

        “您觉得您能住到尼斯去吗?”

        “当然可以。”

        “您不会感到腻味吗?”

        他喷出一口烟雾。

        “居伊,人总有一天要退休的。”

        于特笨重地站起来。他的体重大概要超过一百公斤,身高可能有一米九五。

        “我乘晚上八点五十五分的火车走。还有点时间,我们还来得及喝上一杯呢。”

        他走在我前面,我们一起来到了通向前厅的走廊。前厅的形状稀奇古怪,是椭圆形的,墙壁上的颜色呈浅灰褐色,有些地方已经褪色了。地上,扔着一只黑色的公文皮包,因为里面的东西塞得太鼓,它的盖子已经无法关上了。于特把它捡了起来,用手托着拿走了。

        “您没有什么行李吗?”

        “我把一切都预先托运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上了前厅里的灯。在楼梯的平台上,于特踌躇了一会,然后才把大门关上。关门的金属碰撞声使我感到揪心,它标志着我一生中的一段很长的时期结束了。

        “哎,居伊,真叫人伤心啊,不是吗?”于特一边对我说,一边从外套的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手绢,擦着额头。

        门上,仍然挂着那块长方形的、黑色的大理石板,上面刻着金色的、并以闪光片装饰起来的两行宇:

        C·M·于特

        私家侦探

        “我把它留在这里,”于特对我说。

        接着,他把钥匙在锁眼里转了一圈。

        我们顺着尼埃尔林荫大道,一直走到佩雷尔广场。虽然是在夜间,而且早已进入冬季,但是天气还很暖和。到了佩雷尔广场,我们坐在“绣球花”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因为这里的椅子“和以前一样”,是细藤编花的。

        “您呢,居伊,您以后怎么办呢?”他喝了口兑水的高级白兰地,这样问我。

        “问我吗?我正在追踪一条线索。”

        “一条线索?”

        “是的,关于我过去的一条线索……。”

        我用夸张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弄得他笑了。

        “我总是相信,有一天您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过去的。”

        这一回,他态度严肃,我很受感动。

        “但是您得考虑考虑,居伊,您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可吃不准……”

        他缄默不语了。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他自己的过去吗?

        “我给您一把事务所的钥匙。您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去。那样会使我高兴的。”

        他递给我一把钥匙,我把它放进我的裤袋里。

        “打电话到尼斯来找我。随时告诉我……有关您过去的事……”

        他站了起来,同我握手。

        “你要不要我送您上火车?”

        “啊!不!……不必了,……那太叫我伤心了……。”

        他只一步就跨出了咖啡馆,头也没有回。我的心里,立即出现了一种空虚的感觉。对我来说,这个人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他,没有他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因为在十年前,我突然患了遗忘症,犹如堕入五里雾中。他同情我的处境,并且靠他的门路多,甚至还使我获得了户籍。

        “拿着吧,”他那时一边对我说,一边递给我一只大信封,信封里装着一张身份证和一本护照。“现在,您叫‘居伊·罗朗’了。”

        这个私家侦探,我以前曾经求他帮过忙,请他用他的机智协助我寻找我过去的证据和踪迹。此刻,他接着又说:

        “我亲爱的‘居伊·罗朗’,请您从观在起,不要再往后看了,多想想现在和将来吧。我建议您和我一道工作……”

        如果说他同情我,那么这是因为他本人的记忆也有漏洞——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失去了他自己的踪迹,他一生中的整整一个时期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了,没有留下一点线索,没有留下一丝一缕还能同过上挂上勾的关系。可不是吗,我目送着在夜色中离去的这个身着旧外套、挟着黑色大公文皮包、年迈力衰的男子,他同过去那个波罗的海的网球好手、长着金黄色头发的英俊男爵康斯坦丁·冯·于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薛立华 黄雨石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