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报:怕公共决策跟着社会情绪走是典型顾虑,不让参与是疏离

王伟健/人民日报
2014-10-09 06:0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涉及面广的政策措施需要公开透明、市民参与,这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应有之义。 新华网

  一说涨工资,肯定都同意,不管财政和企业能否承担得起;一说涨价,肯定都不同意,尽管对缓解拥堵有好处。公共决策如何既吸取民意,又不迎合情绪?

  虽然已经过去了百余日,但南京市提高停车费的政策仍是市民议论的焦点。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来,很多意见集中在“市民对决策过程参与度不高”上。

  城市管理,说到底,既是政府部门对城市的管理,也要吸纳市民参与管理。按照南京市交管局提供的数据,南京市约有180万辆汽车,相当于4人中就有一辆汽车,那么,涉及面如此之广的政策,公开透明、市民参与是应有之义。说它“不在江苏省听证目录范围内”,这是事实,但是,接受起来,可能就有抵触情绪了。毕竟,城市公共政策需要得到最广泛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不是?

  南京市物价局称,该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营者、消费者等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物价、公安、城管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南京市停车收费管理规定》。记者采访后了解到,消费者是由消协推荐,经营者则是经营停车场的业主。这样的消费者代表显然代表性不够充足,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多收费才更符合利益诉求。因此,从这套程序看,不管是在提高停车费的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停车费的使用过程汇总,“民声”都显得较为微弱。

  有人也许会说,充分表达了意见,大家不同意,怎么办?有时候,众人的意见未必就是理性的意见。一说涨工资,肯定都同意,不管财政和企业能否承担得起;一说涨价,肯定都不同意,尽管对于分流车辆、缓解拥堵有好处。公共决策也不能跟着一种社会情绪走啊!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顾虑。其实,这是对“群众参与”的误解。群众参与,不是不要“政府主导”了。参与,其实也是一种持续地宣传、说明和动员。广泛的讨论,既可以吸取群众的智慧,采纳合理的意见,完善决策、弥补疏漏,也可以说服群众、减少阻力。在协商和讨论中,建设共识,争取支持。这样的管理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但效果也会更好。尤其在老百姓有参与和表达诉求的当下,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就是黏合,不让参与就意味着疏离。

  这,也许就是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