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有闲时代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众文化。当人们为生计所迫,普遍地忙碌于日常工作时,大众文化的成就不可能有多大。只有当足够多的人有了空闲,其中少部分作为创造者,多数成为他们作品的消费者,形成一个买卖市场时,大众文化才可能成为潮流,并进而出现产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积累了数十倍于之前的财富,已经可以过上更为休闲的生活。值此之际,新形态的大众文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举其大要,如下渐变最值得细加体察。
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性格的转变。中国号称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对相当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改革开放前,其一生的活动半径,恐怕不会超过30公里,换言之,这个国家的历史具体是如何悠久的,没有直观感受,其导致的结果便是,很多人的见识其实有限得很,见识的短浅配不上悠久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很多民众赴沿海或内地大城市打工,活动范围大致也是两点一线,没有更多时间和财力游历四方。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十一黄金周”的设立和一般民众的逐渐富裕,公众外出“广见识”的旅游飞速发展。中国普通游客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陌生事,大概比他们上数十代祖先遇到的还要多。见识的增长将逐渐养成一种更为从容、大度的性格。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信若干年后,人们慢慢会体察到群体性的言行举止发生了文化意义上的变化。
其次是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因为闲暇,人们有更多时间来审视和琢磨自己的日常生活。因为闲暇,人们才有更多精力关注穿着饮食的质量、出行的舒适。这对完全市场化的服装、餐饮、交通、宾馆、旅游景点的管理等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在上世纪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年,旅游景点所出售的东西,是中国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最多的地方。而通过市场竞争、游客选择和市场监管,这种状况已经大为改观,旅游景点的餐饮不再像过去那么难以下咽并且动辄被宰。
中国过去是几乎所有廉价商品的最大消费市场,质量上乘的好东西实在不多。近些年来,普通商品消费在各地出现均质化现象,其中固然是市场化在逐渐熨平地区经济落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更多的闲暇时间使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足够的经济能力、足够的时间可以使生活过得更为精致,是逻辑结论,也有事实依据。中国公众的日常生活正在“去粗鄙化”,是不争的事实。
闲暇对人的塑造,既有精神内涵的改变,也使物质创造显示出独特性。人生如旅途,节假日犹如这旅途中的停顿,可以借此审视自己,整理精神和生存生活环境。中国人目前很需要这个停顿。澎友,去灵魂带我们去的地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