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汪德迈全集》出版:审视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5月14日,“汪德迈跨文化中国学研究国际会议与汪德迈全集出版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93岁高龄的西方汉学家汪德迈先生在巴黎寓所出席远程视频会议,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我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创建人乐黛云也在线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汪德迈1928年出生于法国,1945年就读于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习汉语与越南语,1948年获得汉语本科文凭,1950年获越南语本科文凭。同时就读于法国索邦大学,主攻哲学与法律,1951年获哲学硕士与法律学博士。1962年,获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研究硕士。1975年,以中国古代体制研究的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
汪德迈曾赴香港大学,师从饶宗颐。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师从日本京都大学重泽俊郎、小川环树、吉川幸次郎,以及日本同志社大学内田智雄。曾在越南西贡和河内任中学教师。后受聘于法国远东学院,为越南河内大学西贡法学院研究员、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兼任河内路易·飞诺博物馆馆长。期间再返日本京都、香港任职。1960年代中期返回法国,历任埃克斯-普罗旺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讲师、教授,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日佛会馆馆长、法国远东学院院长。已出版主要著作七部(法文版),发表论文百余篇。
汪德迈是著名法国汉学家,与法国大汉学家沙畹和戴密微一脉相传。他是欧洲第一个掌握甲骨文的学者,在传统法国汉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国学、日本汉学和越南汉学的成果,并运用甲骨文考古学成果,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儒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汉文化圈和中国文学的独特起源等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他摒弃以往套用西方概念研究中国和分门别类地做中国学问的局限,摒弃偏见,一切从中国资料实际出发,指出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系统关联性,开展整体研究。
《汪德迈全集》书影
《汪德迈全集》是首次在中国出版的汪德迈先生的学术著作集成,经汪德迈先生授权,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陆续出版。这部大型的海外汉学家著作,全面反映了汪德迈先生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汪德迈中国学的学术精髓。
据了解,《汪德迈全集》全10册,包括《中国教给我们什么》(已出版)、《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已出版)、《跨文化中国学》(上)(已出版)、《跨文化中国学》(下)(已出版)、《中国文学的独特起源》(出版中)、《新汉文化圈》(出版中)、《中国学论稿》(上)、《中国学论稿》(下)、《王道》(上)、《王道》(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刘国辉社长谈道:“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来华投入跨文化中国学高等教育;推行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奖励研究中国文化成就卓越的学者;并且参与我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研究’丛书的写作,为培养新一代汉学人才呕心沥血。这些著作大部分都由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出版。”
汪德迈在新著《中国教给我们什么》中明确地阐述,世人皆知希腊罗马,却忽略了长期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广泛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礼制高于“武”和“商”,重视文化价值高于物质利益;重视考试选才,为全世界普遍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和选举制度提供了典范。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值得世界共享。现在西方世界正在认识中国,但最重要的是认识这种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其面向未来的巨大价值。
5月14日举办的会议中,各国学者围绕当代中西学术界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思考可以共享的中西思想遗产与拓展发展的必要性。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是汪德迈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建设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这就必然要承担建设跨文化学的建设使命,这也是汪德迈中国学的意义。《汪德迈全集》告诉我们,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汉学家是怎样工作的。
汪德迈在《我的汉文化圈的导师朋友》的报告中说,他的学问基础是法国汉学、中国国学和日本汉学,但他的研究是独立的。他认为,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具有超过西方自由主义的优越性,它提倡人类可以共享未来的价值观,能让守卫自我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集体心理共生,让人类能在艰难的时刻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策略;也能在繁荣时期能保持最大的包容性和放眼能力。
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章黄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宁的报告《一位从经典中解读中国的汉学家一一汪德迈》指出,汪德迈先生之与众不同,在于他熟读中国历史经典,将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交叉研究,看到跨文化国学的经典问题是儒家礼仪道德文化的价值。儒学礼仪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分长期流传,包括崇尚天然、追求人和、以民为本、亲仁善教、修身自律、权变致用、贴近生活和精益求精等思想精华,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应该传承下去。汪德迈认为,21世纪的中国,可以以其悠久而丰富的儒学传统与经验,为世界寻求新的社会模式提供参照。
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专家程正民教授在题为《汪德迈教给中国什么》的报告中指出,提倡将传统国学的原典释读法与现代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从整体上研究中国文化,是汪德迈先生的一大贡献。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在《有温度的“汉学”:汪德迈先生的学术情怀》中指出,世界多元文化在历史上形成多个文化圈,要拓展跨语言、跨文本和跨文化的研究,汪德迈先生精通多种语言,揭示跨文化多语种研究的规律、成果形态和社会文化功能。
欧亚科学院院士、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史培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原地理科学与跨文化中国学》,他提出,汪德迈先生的跨文化中国学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科学地理观,因而能超越其汉学研究。他在对中国社会制度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地理水利制度,与西方的地理水利制度不同,也与东方埃及的地理水利不同。中国人始终依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首先处理好生产关系,再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等问题,最终发展了稳定的礼制社会。
他的研究对地理科学也有启发。
其次,是《汪德迈全集》研究的基本问题。各国学者讨论了汪德迈的哲学观、文艺审美观、社会观、历史观和民俗观。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的报告提出了汪德迈的中国“文”论与中国艺术的“文学”传统密切相关,指出“文”是中国独有的精神财富,发展为中国式生产关系的结构和社会分层治理方式,未见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思想流派,这是汪德迈最重要观点的之一。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易福成教授在《汪德迈<中国教给我们什么>的启示:俄罗斯向中国学习什么,中国向俄罗斯学习什么》的报告,再现了十八世纪以来法德俄文化圈的互动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特级教授金丝燕的报告《汪德迈学术思想的跨文化性》和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的报告《跨文化中国学的奠基人——汪德迈》都指出,中国明清以来不乏跨文化译著的历史遗产,利玛窦、金尼阁都做过很多工作,整理和研究西方传入我国的跨文化历史遗产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但到汪德迈为止都缺少跨文化中国学理论,汪德迈是第一人。他是跨文化中国学理论与法方论系统的创建者。它从哲学方法、经验性认知方法和宏观对话的视野,进入人类文化史,包括其知识史、制度史、思想史、风俗史和价值史,抽绎出带有普遍问题、对话意义和良性社会治理对策性质的话语体系,形成广义的现代文化学系统,建立人类文化共存的思维新模式。他的卓越贡献是发现中国社会治理中文化对于社会运行的积极作用。中国的政府行政系统呈现为“文”的模式,而不是“武”的模式或“商”的模式。全社会尚文不尚武,并以此凝聚中国精神,这与过分重视物质力量的西方社会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