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邢台等五地市偷天换日变更土地属性,涉违规抵押融资逾552亿

新华社
2014-09-26 22:36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第9号土地督察公告部分截图。

        河北邢台、浙江湖州、江苏宿迁、湖南衡阳、四川内江,五个地级市以会议纪要等形式,将集体农地、党政机关办公楼等土地通过变更登记等方式,偷天换日抵押融资552.22亿元。国家土地督察机构26日发布公告,再次掀开土地违规抵押融资问题的冰山一角。

8.7万亿土地抵押贷款融资额

        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签发第9号土地督察公告,上述城市及所辖县区政府以会议纪要、政府抄告单等形式,违规将集体农用地、公园、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党政机关办公楼等国家明令禁止抵押的土地划转给多家国有公司,违规变更登记为商住用地,用于向银行抵押融资贷款,共涉及465宗,面积3.07万亩,抵押融资552.22亿元。

        过快增长的土地抵押融资融债行为,正让土地抵押融资成为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违法违规重灾区。今年7月底以来,国家土地督察9个地方局对土地违法违规情况突出的9个城市进行警示约谈。其中,商洛、衡阳、内江、邢台、湖州、宿迁等6市被明确指出存在违规利用土地抵押融资问题。

        据最新统计数据估算,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土地抵押贷款融资总额已经达到8.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抵押融资,然而政府城投、建投等融资平台肯定占绝大部分。

        这一数据估算可以同公开发布的国土资源公报进行对照。《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是,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40.39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7.76万亿元,全年土地抵押面积和抵押贷款分别净增5.33万公顷和1.77万亿元。而《2012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4.87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5.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和23.2%。如此推算,重点城市土地抵押贷款融资总额约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目前超过8万亿元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花样百出的土地抵押融资

        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督察结果表明,尽管中央各部门三令五申,但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土地抵押融资方面的问题。土地违规抵押融资问题大体有“三招”。

        一是将土地违规划拨或直接登记到融资平台公司名下,用于抵押融资。这类划拨地不具有入市变现条件,通过虚假办理供地手续,即以办理出让手续后返还土地出让金的手段进行。地方政府通过专题会议纪要,将机关办公、教育等原划拨土地划转给本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用于融资贷款,分数次用数宗地进行抵押贷款。

        二是向融资平台公司注入不合规土地资产,用于抵押融资。主要是以登记代替审批,直接将行政办公、事业单位用地、非盈利性道路等公共用地,以经营性用地名义登记到融资平台公司名下。这类土地实际用途和规划条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真实身份依然是公共用地,属划拨性质,一旦需要用于偿债,无法入市变现。

        三是为土地出让价款未交全的土地分割登记,用于抵押融资。有的地方政府通过会议纪要等形式,授意地方国土资源部门采用该种招数。这招在违规土地抵押问题中最常见。

今年三月签发的第7号土地督察公告中的2013年国家土地督查工作情况。

地方土地抵押融资或愈演愈烈

        尽管有堪称庞大的土地出让收入为城市建设提供财政资金,一些地方城市建设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绝大多数就依靠土地抵押融资解决。而抵押融资运行、手续不符合法律法规,很容易形成巨大债务和金融风险。

        由于土地违规抵押融资,人为制造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又存在国有土地资产流失隐患,并扰乱城市土地产权关系,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于2012年12月曾发出《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明确地方政府不得将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将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必须经过法定的出让或划拨程序;地方各级政府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但土地违规抵押融资行为依然屡禁不绝,主要驱动因素就是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侥幸心理”。据今年《国家土地督察公告(第7号)》显示,2013年督察发现19个城市存在土地违规抵押融资贷款行为,涉及1361个项目,土地面积14233公顷,抵押金额高达1183.79亿元。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人士表示,由于抵押融资具有隐蔽性,难以通过一般公众监督发现,若不加紧监督约束规范,将可能愈演愈烈。作为“土地审计”部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对这方面问题更要提高警惕,睁大“火眼金睛”,谨防土地违规抵押融资愈演愈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