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党媒热议:重尊儒学,不会罢黜百家
【编者按】
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从儒家经典中找寻失落的精神家园,“回到孔子”,或许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9月24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大会。
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吹剑认为,此番亲临纪念大会,这是继2013年11月参观孔庙并讲话、今年“五四”到北大牵手国学泰斗汤一介之后,习近平的第三个亲近儒家的“大动作”。
在当天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并归纳了这个进程中的特点之后。他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谈及如何科学对待不同文明,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9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表署名为党报评论君的文章,题目为《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文章提到,不久前,课本中拿掉古诗词,习近平批评为“去中国化”,而且在出访的万米高空,还不忘重申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今天,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诞辰,其实是再次为传统文化“撑腰”。如此重视孔子、重视传统,其中大有深意存焉。文章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力量;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从世情看,和平需要东方智慧。
同一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则以《中国重尊儒学,不会罢黜百家》为题,分析了习近平此举的重要意义,指出重视作为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儒学,对于当前中国改良社会问题、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价值。文章回应了杜吹剑研究员的看法,认为,以一个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尊,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的学术大会,在共产党执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更指出,国人心中对孔子和儒学有太复杂的感情,但面对复杂与激烈变革的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精神亟需回归,否则,整个民族有可能加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文章还指出,重新开始重视儒学传统,并非盲目认为西方文明没落或者过时,应当警惕“文化沙文主义”,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国不会再搞“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9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配发评论《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文章指出,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文章详细内容如下。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国重尊儒学,不会罢黜百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无非是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以一个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尊,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的学术大会,在共产党执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往,这类学术大会一般会以民间的定位出现,包括近些年来,日渐流行开来的纪念孔子诞辰的祭孔典礼。一般会请到人大或者政协的副委员长或副主席作为主宾出席,而当地规格高的,会由省长或者书记参与。比如每年在山东曲阜进行的祭孔典礼。
但这些变化依然限制在地方层面,而且裹挟了太多杂七杂八的打算。比如开发旅游、招商引资等等非文化的目的。在整个舆论界,尤其是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孔子依然会被认作是保守主义而颇多微词。
想想几年前,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竖立了一尊孔子像,立刻引发全民关注,被媒体歪曲解读为“中共在天安门广场树孔子像”。天安门、孔子,这两个意向,一个代表革命,一个代表传统,自然会掐架。革命为什么?不就是破除传统吗?因此,国博的这个举动,早已超出了雕塑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文化、甚至政治事件。
这可能就是无事生非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人心中对孔子和儒学有太复杂的感情。
成也儒学,败也儒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是辉煌的存在。在中华文明的绵延历史上,儒学是主导思想,这个不容置疑。对儒学的大范围质疑,开始于中国沉重的近代化时期。由于和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差异,不少人从器物层面的不如人,开始怀疑整个中国的文化基础,儒学首当其冲。发展到顶点,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以及文革。
对于儒学来说,这段时间是沉沦期。作为传统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倒塌后,整个民族开始陷入迷惘期,其中各类文化“牛鬼蛇神”肆行,从历史虚无主义到如今的唯物质论、纯享受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味追赶,把良心、道德之类最为人性的东西都一一抛却。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最核心的关切。
所以,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精神层面的回归和丰富,虽然过于粗糙、过于肤浅,比如让小孩摇头晃脑去读经,比如全民跟着于妈妈一起煲心灵鸡汤,还有五花八门的各路“国学大师”等等,可笑归可笑,但说明了整个社会对精神世界的渴求。
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心灵空窗期,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去填充、引导,整个民族就会加速堕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从某个方面来说,“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精神世界的塌方。
为什么这么多明星会吸毒、嫖娼,光是说公众人物不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这是非常软弱的说法。岛君觉得,这恰恰代表了30年来,新富阶层的精神塌方,所以有海天盛筵,有各种光怪陆离。
其实,放眼世界,这种现代化带来的精神空虚并非中国独例,普遍存在于整个世界中,只不过西方很多国家还有个宗教在勉力支撑,而中国人,不信神、不信鬼,无所忌惮而已。
儒学能包治百病吗?
习近平在今天的讲话中,对当代人类的世界难题有更全面的归纳:“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这是世界的通病,儒学真能包治百病吗?
很多儒学的信奉者就觉得,儒家包罗万象,可以给世界指明方向。所以有说,21世纪是中华文明的世纪。觉得西方文明已经过时,因为他没法解决现在社会的种种问题。甚至说,这些严重的问题,就是西方文明的恶果。
岛君一向对这种信誓旦旦的说法很是警惕。就像江湖郎中一样,一拍大腿,从葫芦里倒出一粒药丸,张口就说包治百病,那这“大力丸”不过是唬人的架子罢了。文化也是这样。你说中华文化如何如何高明,岛君听了也开心,毕竟是中国人嘛,谁不想着自家文化牛逼闪闪呢?“万邦来朝”的心理还是根深蒂固的。
但细细一想,中华文明凭什么能拯救世界?这个话题大了去了。
首先,你说西方文明没落了,这是哪个西方文明?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还是近三百年现代化历史产生的现代文明?把西方文明当做囫囵的一大块,觉得西方文明讲争斗,中华文明讲和谐,这都是扯淡的事。20世纪中国的中西文明研究,很大程度就陷入了这种标签化的误区中。当时新文化革命时期,大家对西方文明了解还不够透彻,说这种话还情有可原,在文化充分交流的当下,还这样头脑简单,那只能说是“图洋图森破”了。
习近平说,“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文明的发展肯定不是铁板一块,是在交流互动中成长的。在历史上,也只有某某文明被武力消灭的记录,但从来没有说光靠嘴皮子,就把某个文明灭绝了。
所以呢,岛君也不否认中华文明有优秀的地方,甚至说21世纪世界的发展必须要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这也说得过去。但要说,西方文明没落,中华文明将取而代之,岛君觉得这也是种可怕的“文化沙文主义”。
事实上,中华文明恰恰是最排斥“文化沙文主义”的。孔子有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儿同而不和。”最高的文化境界,就是像大自然一样,各色各样的动植物自由生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哪里存在你死我活的文化战争呢?
所以,习近平说,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你要承认世界是多元的,才能用平等的文明观去看待身边的不同国家和族群。而不是“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必以消灭为后快。
岛君想到了前几天习近平在政协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重点讲了“协商民主”,所谓协商,就是说中国的事,要大家商量着办。全世界的事,不也需要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国家一起商量着办吗?世界秩序也需要民主化。
中国开始重视儒学传统,是好事。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会再搞“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那肯定是杞人忧天了。因为时过境迁,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两千年前了。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拯/人民日报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一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