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继“四个中心”和自贸区后,上海瞄准全球科创中心

新华社
2014-09-23 20: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全球科创中心是继“四个中心”和自贸区之后,上海一项新的战略定位。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继“四个中心”和自贸区之后,这是上海一项新的战略定位。把握了放眼国际、服务国家、立足上海三条原则,上海正在让科技成为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创新驱动的“先手棋”,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全球城市发展新征程。

开创:

从跟随到引领,填补空白的重大前瞻性项目接连突破

        “你们上海有一家叫‘联影’的企业,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上海市食药监局医疗器械安监处专员林森勇在一次调研时与国外某医疗设备巨头的高管相遇,对方第一句话就提到了“联影”。

        长期以来,核磁共振、CT等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几乎跨国企业一统天下。“而截至2013年底,联影已成功自主研发并向市场推出首批11款产品。”上海联影总裁张强说,部分产品首度荣获国际设计大奖,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产业的自主创新设计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加快向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需要聚焦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要符合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要围绕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国家急需、能填补空白;要是有基础、有条件、可形成合力进行突破的重点领域。

        麦肯锡咨询公司曾发布一张“全球创新地图”,硅谷属于创新“湖泊”,而上海属于创新“温泉”,具有演变为“湖泊”的潜质。

        “过去20年各国都加大质子重离子肿瘤技术的投入,可依然仅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成功完成首例临床试验,在全球居于前列。

        2013年,上海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的2.09%;《2012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四年居全国榜首。无论从哪个指标看,上海都具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教授认为,顶级国际城市不但在资本控制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往往是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围绕产业中心,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全球创新中心。

开放:

从汲取到反哺,研发中心集聚向全球输送科技资源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空间转移和网络布局,往往预示着世界科创中心的兴衰趋势,而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

        截至2013年底,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6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已有70多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

        “从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总部的数量上看,在研发投入强度最大的1000座城市的排名表上,上海目前仅次于东京和硅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说,一些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机构,已从“服务中国”发展到“服务亚太”或“服务全球”,这一反向创新模式成重要趋势。

        “位于上海的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已经成为通用最重要、最全面的技术和设计中心之一,是全球技术开发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杜江凌说,这里引领着一系列重点科技的全球性研发。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说,作为中国汽车业多年的领头羊,上汽依靠的是不断吸取全球优势资源,坚持创新引领。未来上汽的创新发力点,将聚焦新能源汽车,站在全球业界的前沿。

        科研并非“空中楼阁”,它最终要为民生服务。“上海的研发可能将主要偏于技术应用。”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沈开艳认为,上海到周边城市只有1-2小时的距离,新项目和产品将辐射周边地区制造业。

        为了保证技术尽快落地,上海也一直努力解决创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014年上交会上,被誉为汽车界“苹果”的特斯拉和NaviCam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项目就落户浦东。

开拓:

从聚木到成林,吸引科技人才打造“智慧城市”

        2013年,全球最权威学术杂志《自然》的母公司麦克米伦,将其大中华地区总部安在了上海。“因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实力,拥有众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国际人才。”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珺说。

        刘珺说介绍,2013年,中国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一。其中,中科院在亚太各机构的排名位列第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文量占中其中13%。

        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就要培育创新的生态系统,让创新环境更加优化,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

        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2013年上海科技奖得主的62%;重大科技项目中,课题组成员中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应占50%左右;实施“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为32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起步资金。上海的“聚人气”工程正在积极耕耘。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个中心’核心功能黄金发展轴带的交汇点,临港具备接轨国际的生态环境、利于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人才户籍和奖励政策以及住房保障政策。”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晓蕾说。

        过去三十年开发区的建设基本采用“追赶先进”的跟随策略,但现在上海要做升级版。赵晓蕾说,升级版就是超越型经济,特点是创新,基础是人才。港城集团目前正在探索,优先引入以吸引人才为核心的城市元素,建设集商务商业、创意办公、展示体验、人才培训、居家服务等于一体的创业生态环境。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没有可模仿的“样本”。一个知识产品的集散枢纽,一个顶尖人才的汇聚要塞,一个创新机制的落地源头,上海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要向创新要动力的新阶段,将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科技创新全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